
第16章 先下手为强
“二鬼子还敢再来,灭了刘良佐!”
高邮城也没闲着,斥候的情报源源不断,面对刘良佐的挑衅,刘秀下了决心,要打疼清军。
要想取得胜利,打法总结起来,要么正面刚,凭借强大的实力硬拼,狭路相逢勇者胜,激发士气,硬碰硬取胜。
这样说起来很勇敢,刘秀不舍得,好不容易培养,能打的也就三千多人,可不能一股脑的把底牌打出来。
既然是战争,就要用计谋,在刘秀看来,面对鞑子,只要能打赢,可以不择手段。
没有火枪,冷兵器时代打仗,士气往往对胜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所以刘秀这次作战,要围绕着“士气”来做文章,激励己方士气,瓦解敌人士气。
士气的感染力蔓延起来很快,往往一处争先便处处争先,一处溃逃便全军溃逃,军队人数越多,溃逃更加无法挽回。
参谋部的军官们对刘秀提出的方案,沉思了一会,前后夹击清军,可以搞,他们也不是孬种。
高邮城还有很多事,做了总兵,就要和应天府有来往,阮大铖的人没来,刘秀又派了两批,一队去扬州,争取要点物质,另外一队去应天府,提醒防守,他还写了几封信,分别是给阮大铖,东林党。
做总兵不光打打杀杀,还有人情世故,刘秀处理日常太累了,没有文人就是不方便,他嘱咐刘亮,伤员好了以后,加入军官团协助处理后勤。
作为先锋,李八带了南城营兵马,执行包抄任务,刘秀大军在正面应战。
临行前,刘秀还多次叮嘱李八,先埋伏起来,等清军打败了,撤退的时候,再前后夹击。
这个作战计划,其实不复杂,但是没办法,李八也是第一次单独执行任务。
刘秀啰哩啰嗦,还好李八有自知之明,要是换阿福,说的再多,到时候只要打起来,估计头脑一热,就是莽上去。
狮子搏兔,也要全力一击,刘秀这次出兵,麾下所有军官团参加,连同刚回来的王三,这次的作战目标,断刘良佐一只手。
“接下来,有劳各位了。”
作战开始,刘秀还是语气平和,态度让参谋部和军官团放心,看来胸有成竹,稳了。
明军内部拉帮结派,非常不团结,彼此关系非常僵。刘秀搞兄弟会还是有效果的,至少沟通多了,误会也就少了。
明朝县城以下就建有城墙,扬州当地有句俗语:“处州十县九无城,高邮一县九条城。”
除了县城外,还有卫城,这是明代卫所制度,与地方军事治安建制的遗留。
在倭寇、匪乱猖獗的时代,民间多有自发建筑城堡自卫的行为,扬州境内的驿道上,十几里就有一个堡垒。
西城外最远的防线,就是孟都堡,已经荒废了,堡垒在两座丘陵之间,只要有守军,就是天然的防线,是天长通往高邮城的必经之路。
此处若是被清军掌控,那城外就没了天然屏障,一旦丢失,清军就可以以此为据点,最终兵临城下。
虽说张大是草莽出身,但防线看上去还是非常坚固的,连刘秀都感觉,是可造之材,这是埋伏的理想地点。
“今日就在这伏击清军!”
示意张大继续,刘秀点点头,指着两边丘陵下令道,不思进先思退,万一清军太猛,十里的距离,也方便撤退。
“大帅,我们不在堡垒埋伏吗?”
“到丘陵上埋伏!”
刘秀看了王三一眼,有勇无谋,就知道硬碰硬,一点地理知识不懂。
“大帅,您在后面指挥,冲锋我来!”
张大急忙行礼道,再三恳求刘秀后撤,这可是第一线,刀枪无眼,万一出点事,就没主心骨了。
“有道理,下不为例,执行命令!”
没有答应后撤,刘秀不相信清军能冲过去,再说他不是手无缚鸡之力的文人。
“大帅,我愿作为斥候。”
做过使者就是不一样,无法改变的事情,他也不多说,不过王三也想立功,毕竟错过了打高邮城。
这个建议,刘秀倒是思索了一番,的确如此,别等半天,结果清军从其他地方进攻,那就搞笑了。
“可以,要小心一点,去吧。”
斥候侦查,刘秀点点头,答应了王三的请求,知己知彼百战百胜,战略上可以轻视敌人,实际行动可不能小看清军。
清军也遇到了麻烦,本来有一条大路,直接走埋伏地点,进攻高邮城。
结果张大抢先下手,拆毁了河桥,桥都坏了,大部队根本过不去。
这么宽的河,把河桥拆了,除非重新搭建起来,大部队带着淄重,谁也过不去啊。
没有水军,又没有船只,桥又坏了,哪怕没有人守,也不过去,这就是物理隔离,也一点办法没有。
这条河没有名,流向高邮湖,宽度从10米到400多米不等,从南往北流,和运河近似平行。
无名河比较深,也不容易直接从河水中过去,桥也没有,船也没有,想要去找桥和船,又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
刘良佐来的时候,有部众万人,辎重数千两,每天只能走十余里,他留下千人守住大营,为了突然杀出,其他人傍晚继续出发。
清军的目的是扬州城,高邮城是扬州的北大门,也是重要的战略要地,掌握扬州必先控制高邮。
高邮城储存了大量的军用物资,刘良佐本来就想在这,以此作为自己的基地。
夜色越来越黑,没时间耽误了,刘良佐分兵了,他开始休息,让刘泽平统率淮安军,作为先头部队探路,反正不是他的人,出了问题也不心疼。
“将军,这刘良佐不怀好意啊。”一个副将骑着马匹,追上刘泽平,十分不满意。
刘泽平也不满意,凭什么啊,不但要听清军指挥,还要受刘良佐调度,不过也没有办法。
淮安南明军,主帅刘泽清投降之后,就被多铎带在身边,美其名曰一起指挥,实际上就是不放心,他只能乖乖听话。
最近几天,也许是梅雨时节过去了,天气不错,没有下雨,还一直有太阳,不然如果阴天,这路根本没法走。
明末天黑,那是真的黑,到处都是树林,根本望不到头,这路也不是四通八达,都是弯弯曲曲。
远处没有一点亮光,即使有月亮,如果没有火把,可见度也不过几十米。刘泽平犹豫再三,还是下令举起火把,继续前进,他也知道前方不远处有丘陵,正好安营扎寨。
“清军来了!”
斥候回来了,张大来报告。刘秀顿时眼前一亮,下令王三,通知全军披甲,准备突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