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读中国:敦煌汉简里的丝绸之路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单元 行者无疆

寻找大月氏

文物简介

木简一枚

出土编号:Ⅴ92DXT1411②:35

1992年出土于敦煌悬泉置遗址

长23.5厘米,宽1.5厘米,厚0.2厘米

有文字上、下两栏,上栏三行,下栏两行

简文字迹清晰,基本内容认读清楚

该简是汉宣帝甘露二年(公元前52年),朝廷下发给护送大月氏诸国客返归的使者的传信,要求各沿途驿站按律予以接待。简中的“主客郎中”“都内令”均为汉朝官职;“超”“霸”“侯忠”“张寿”“侯尊”“弘”等均为人名;“大月氏诸国客”则说明此行护送的人员除大月氏使者外,还有其他西域诸国的要客。汉与大月氏的官方往来,始于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汉武帝第一次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寻找大月氏的伟大创举。从传世文献记载来看,汉宣帝甘露年间(公元前53年—前50年),汉与乌孙国的关系往来极为亲密。相较之下,传世文献对大月氏的记载较为简略甚至是欠缺的,而这一时期汉与大月氏的往来记录仅在汉简中才能看到。该简文为西汉与大月氏的交往填补了史料空白,对研究悬泉置的传舍制度,大月氏同汉朝的来往关系以及古丝路沿线的诸国关系往来具有重要价值。现藏甘肃简牍博物馆。

简牍释文

甘露二年三月丙午,使主客郎中臣超,承制诏侍御史曰:□都内令霸、副侯忠,使送大月氏诸国客,与候张寿、侯尊俱为驾二封轺传、二人共载。御属臣弘行御史大夫事,下扶风厩,承书以次为驾,当舍传舍,如律令。

简文大意

该简为御属臣弘代替御史大夫开具的一封传信,签发的时间是甘露二年三月十七日。简文记载,朝廷派遣都内令霸以及副侯忠护送西行的大月氏等西域诸国的使者,同行的还有张寿、侯尊,共同乘坐二封轺传车。要求国道上自扶风厩向西的沿途各驿站馆舍都要为他们提供食宿和轺传车。

据史料记载,汉宣帝甘露二年在位的御史大夫为杜延年。当年他因病辞去了御史大夫一职,后驱车回故里颐养天年。新任的御史大夫于定国直到五月才上任,所以才会有简文中记载的御属臣弘在三月内代行御史大夫杜延年签发传信一事。

阅牍延伸

凉州词二首

[唐]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单于北望拂云堆,杀马登坛祭几回。

汉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亲归去来。

在祁连山脉中段有一条贯通南北长约二十八公里的大峡谷——扁都口。不论是在交通不便的中古时期还是在交通极为畅通的当代,此地都是从青海进入甘肃河西地区的要道。发源于祁连山脉的多条河流,与连天的牧场、肥壮的牛羊,构成了一幅壮美的西北风光画卷。而在两千多年前,也正是在通过这个峡口之后,西汉朝廷派出的使者最终凿通了西域,开辟了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从此,开启了汉廷经营西域的历史新篇章。

公元前141年,十六岁的汉武帝刘彻成为西汉的第七位皇帝。此时的汉帝国也迈入了盛世,国富民强。就西汉王朝的疆域而言,东界是大海,西南是青藏高原,而一直让西汉苦恼的是北边和西边强大的匈奴势力。

内蒙古阴山山脉中部

匈奴发祥于今内蒙古河套地区和阴山一带,由众多的游牧民族逐渐演变并融合而成。秦汉时“东胡强而月氏盛”,游牧于蒙古高原中部的匈奴,受到敦煌祁连间的月氏与蒙古高原东部的东胡两方面胁迫。相较于东胡而言,月氏更为强大,其“控弦者可一二十万”,所以匈奴单于曾送其子至月氏做质子。而在秦末汉初中原混乱之际,杰出的匈奴统领冒顿单于便登上了历史舞台。

冒顿单于少年时曾作为质子被其父送往月氏,自月氏逃回匈奴部落后,杀其父自立为单于。在冒顿单于的带领下,匈奴势力日益强大,于是解决月氏与东胡两面胁迫一事便被提上了日程。相较于强大的月氏,冒顿单于首先选择发兵东胡,待其破灭东胡王后,匈奴控制了西拉木伦河至额尔古纳河一带的区域。

在疆域和势力得到充足发展后,冒顿单于又向西攻击月氏。汉文帝前元四年(公元前176年),冒顿单于派右贤王西征击败月氏。大部分月氏人被迫西迁至伊犁河流域。《史记·大宛列传》记载:“始月氏居敦煌、祁连间,及为匈奴所败,乃远去,过宛,西击大夏而臣之,遂都妫水北,为王庭。”与月氏同在祁连、敦煌间的还有一个乌孙国,相较月氏而言,国力弱小。在月氏攻击乌孙并杀死了乌孙昆弥(国王)难兜靡之后,乌孙部众投奔了匈奴。乌孙王王子猎骄靡在匈奴留居十多年后,匈奴单于将逃奔于匈奴的乌孙部众交还给他统领。为报月氏杀父之仇,约在公元前161年,猎骄靡率乌孙部众与匈奴联军,在杀掉月氏王后,又攻占了月氏位于妫水(今阿姆河)北部的王庭,迫使月氏西迁。至此,祁连地区尽归匈奴统治。在匈奴的数次打击下,月氏分裂成两支。大部分西迁的月氏人后来被称为“大月氏”,留居在祁连山南山中的月氏人则被称为“小月氏”。

在冒顿单于击败强大的月氏之后,匈奴便占据了河西走廊。随后冒顿单于又率兵向南,一举吞并了楼烦、白羊河南王,匈奴势力又延伸到今天的陕西北部及内蒙古南部地区。匈奴部落在冒顿单于的带领下,所控制的地域东起辽东,西接羌、氐,北达贝加尔湖,南抵河套及今山西、陕西北部。一个强大的匈奴帝国自此建立。

冒顿单于势力大发展时正是中原西汉建立初期,西汉边境时常遭到匈奴的袭击。公元前201年,冒顿单于率军南下,整个代郡落入匈奴之手。于是汉高祖刘邦决定御驾亲征,结果却被匈奴围困在白登山。白登之围后,西汉与匈奴达成协议订立盟约,不仅采取和亲政策,每年还要赠送匈奴大量的丝绸、粮食、酒等物资。可即便如此,西汉的边界仍旧会时常受到匈奴的侵扰。

面对匈奴带给汉廷几十年的威胁和屈辱,年轻气盛的汉武帝刘彻决定改变这一切。恰好他从抓获的匈奴人口中得知,曾被匈奴击败无奈西迁的大月氏有报世仇的意向,虽想回到故土,但力不从心。汉武帝认为大汉若能联合西迁的大月氏,从东西两面共同发兵夹击匈奴,必定可以取胜。但是,通往西域的要道河西走廊被匈奴右贤王部下的浑邪王与休屠王所控制。此外,西迁后的大月氏究竟去往了何处也无人知晓。即便困难重重,汉武帝依旧决定派使者西行联络大月氏。于是,便有了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寻找大月氏的故事。

西汉马踏匈奴石雕拓片,原石藏于茂陵博物馆

在张骞主动请缨之后,汉武帝不仅亲自为他挑选了随行的勇士,还命归顺的匈奴人堂邑父担任使团的向导和翻译。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张骞持汉节率领使团出长安、经陇右、过黄河后,沿祁连南麓西行,从扁都口进入了河西走廊。就在使团冒险穿过这条被匈奴人严密控制的通道时,不幸碰上匈奴骑兵,张骞一行全部被俘虏了。匈奴军臣单于为了能从他们口中套出汉朝的情报,并未杀害他们。甚至为了劝降张骞为匈奴效力,还将一名匈奴姑娘嫁给了他。在被软禁的日子里,张骞近距离熟悉和了解了匈奴的军事装备与战术情况。这一留居便是十余年,但他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使命。终于有次趁匈奴不备之际,张骞带着堂邑父逃离了匈奴的控制,继续踏上了西行寻找大月氏的旅程。

张骞和堂邑父身着胡服,穿过匈奴人的重重关卡。他们二人进入焉耆后,一直沿着塔里木河西行,经过库车、疏勒等地,最终在大宛人的帮助下到达了大月氏王庭。见到大月氏王时,张骞表明了汉武帝想要联合大月氏共击匈奴的提议。虽然大月氏王对汉使跋涉万里的勇气很钦佩,却已无意再向匈奴复仇了。大月氏王认为新的国土十分肥沃,环境舒适,族人已经在此安居下来发展农业生产了,并不想为了回到故土再与匈奴发生残酷的战争。

张骞通西域路线图,引自干春松、张晓芒《中国文化常识》

在大月氏滞留的一年多时间内,张骞再三向大月氏王提到汉武帝的意向,但最终未能得到大月氏王明确的答复,这让他感到有些失望。虽然未能实现与大月氏结盟的目的,但这次西域之行让张骞大大丰富了对西域诸国的了解和认知。他深知中原与西域诸国往来畅通无阻的关键,就在于打通河西走廊这条咽喉要道。在确定结盟无望后,张骞迫切地想要尽快返回长安向汉武帝汇报情况。为避免再次遭到匈奴人的拦截,张骞和堂邑父决定经由青海的羌人地区返程。然而时过境迁,此时的羌人部落已变成了匈奴的附庸,因此他们再次被匈奴骑兵俘虏。

直到汉武帝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年),匈奴军臣单于病逝,张骞趁机带着堂邑父和匈奴妻子出逃,一路辗转跋涉,终于回到了长安。十三年前出使的使团浩浩荡荡,如今归来的只有孤零零的几人。汉武帝隆重地接待了张骞,张骞也将自己在西域诸国所见的物产、风俗以及沿途的山川地貌,向汉武帝及众大臣做了详细汇报,并呈上了他带回来的西域地图以及当时汉地未曾见过的植物种子。鉴于此等功绩,汉武帝封张骞为太中大夫,授堂邑父为奉使君。数年后,因在抗击匈奴的战争中功勋卓著,张骞又被汉武帝封为博望侯。

敦煌莫高窟第323窟壁画《张骞出使西域图》

虽然张骞联络大月氏共同夹攻匈奴的使命没有完成,但在出使中他访问了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等地,了解到了乌孙、安息(即波斯,今伊朗)、条支(即大食,约在今伊拉克境内)、身毒(今印度)等地的情况。汉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张骞再度出使西域,他也曾派副使到访过大月氏。这次出使,促进了西域诸国使者相继归汉,汉与西域各国正式开始了平等友好的交往。这也为汉宣帝时建立西域都护府、郑吉经营西域奠定了基础。

张骞作为丝绸之路的开拓者,他的名字自此在史册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在丝绸之路极其兴盛的唐代,虽然距张骞出使西域已经过了七八百年的岁月,但博望侯张骞不仅未被历史的洪流冲走,反而成为敦煌壁画中的经典形象,这是后人给予他的一座不朽的丰碑。

参考文献

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

班固:《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

林梅村:《汉唐西域与中国文明》,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年。

郝树声、张德芳:《悬泉汉简研究》,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0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