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24章 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革之事大矣哉
林绾歌温柔地将手中的书籍递给一个满怀期待的小男孩,轻声询问。
“夫子正在学堂内专心致志地备课,我们稍后便要前往上课学习了。”
小男孩回答,眼中闪烁着对知识的渴望。
“好的,嫂嫂,我们先进去吧,让青绿在这里协助他们搬运。”
林绾歌转头对苏芷溪提议道。
于是,两位女子携手步入院内,沿着青石小径漫步,细细欣赏着周围景致。
她们边走边聊,时而驻足观赏院中花草,时而轻声细语,享受着这片刻的宁静与温馨。
整个院子在她们的欢声笑语中,似乎也更加生机勃勃起来。
两人继续前行,直到来到学堂的窗前,透过半开的窗户,听见里面传出的朗朗读书声。
“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革之事大矣哉!”
“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革之事大矣哉!这是什么意思呢?”
面对沈老的问题,学生们纷纷抬头,眼中闪烁着求知的光芒,似乎对这段深奥的古文充满了好奇与敬畏。
沈老微笑着,眼神中透露出睿智与耐心。
“天地之间,万物更迭,四季轮转,这便是自然之革。
而汤武革命,非暴虐之举,乃是顺应天道,应和民心,推翻暴政,建立新朝。
这告诉我们,变革虽大,却有其必然之理,关键在于是否合乎正义,是否得民心所向。”
他继而沉吟道:“古人有云,‘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此言非在指个人之力有限,而在于智者能识时务,顺应天命人心,善于借势而为。
利用周遭之有利条件与环境之特性,以此推动事业,使之事半功倍,而获得成功。”
“你们看,”沈老指着窗外广袤的天地,继续说道。
“正如这自然界中的万物,各有其生长之道,人也应顺应时势,借势而为。
正如那借风扬帆之舟,虽非自身之力,却能横渡江海,达至彼岸。
我们要学的,便是这份洞察与智慧,将外界之力化为己用,成就非凡之事。”
“记住,真正的智者,不在于他拥有多少力量,而在于他能否洞察时局,善用资源,将每一分力量都发挥到极致。”
沈老的话语中充满了深长的意味,“你们此刻所孜孜以求的,远不止于书页间的知识累积,更在于如何在这里好好的活下去,寻觅并精准定位自己的位置。
诚然,世间确有幸运儿,生于富贵之家,无需过多奋斗便能享有优渥生活。
但亦不乏命运多舛者,囊中羞涩,乃至流落街头。
然而,你们虽无法选择自己的出身,却完全有能力主宰未来的生活。
如何活出自己,全在于你们自己的选择与努力。
今日的授课暂且告一段落,孩子们,下课。”
待孩子们纷纷离去,林绾歌与苏芷溪方缓缓步入。
“沈老,安好。”
“绾歌,苏姑娘。”
“苏姑娘,近两日未曾见你身影,”沈老关切询问。
原来,苏芷溪素日里总爱来这养稚院,聆听沈老授课。
而这两日她的缺席,自然让沈老心生几分关心。
“家中琐事缠身,未能及时前来,劳烦沈老费心记挂。”
苏芷溪轻声答道。
“观这些孩子,与初见时相比,真可谓天壤之别。
那时他们衣衫褴褛,有的沿街乞讨,有的则误入歧途,小偷小摸。
而今,他们的变化之大,着实令人欣慰。”沈老感慨万分。
林绾歌微笑着点头,眼中闪烁着欣慰:“多亏了沈老您的悉心教导。”
苏芷溪好奇地追问,“绾歌,您当初是如何萌生建立这座养稚院的想法的呢?”
林绾歌闻言,眼中闪过一丝回忆的光芒,缓缓道。
“说来也是机缘巧合。我小时候,也曾经历过乞讨的艰难,深知其中的辛酸与不易。”
“有一日,我目睹了一个小男孩因偷了一个包子而被店家发现,遭受了一顿无情的毒打。
然而,即便是在这样的困境下,他依然紧紧护住那个包子,没有交出去。
我跟随他来到一座破败的庙宇,发现里面还躺着一个小姑娘,显然已经多日未曾进食,虚弱得几乎失去了意识。
小男孩冲进庙里,急切地将包子递给小姑娘,嘴里不停地呼唤着‘妹妹,妹妹’,那一刻,我的心被深深触动了。
我意识到,这世间还有许多像他们一样,在命运的洪流中挣扎求生的孩子。
他们本该拥有无忧无虑的童年,却被迫面对生活的残酷。
于是,一个念头在我心中悄然生根——我要为这些孩子做些什么,我想要建立一个地方,让这些无依无靠的孩子们能够得到庇护与关爱。”
“就和兄长说了这个想法,兄长便尽力促成,就有了这个院子。”
“做的挺好的,”沈老的话语里满是感慨。
林绾歌回以一抹温婉的微笑,眼眸中闪烁着柔和而温暖的光芒,她轻声说道。
“沈老,您过奖了。我不过是提出了一个想法的萌芽,真正将其付诸实践,还需仰仗您和大家的智慧与教诲。”
“正好前几日三殿下给老夫赠予了一把古琴,何不借此机会,一试其音?”
沈老言罢,悠然抬手,示意下人将琴呈上。
侍从们细心地将琴安置妥当,沈老旋即温言道。
“苏姑娘,请不吝赐教。”
苏芷溪温婉一笑,未有丝毫犹豫,款步上前,轻拨琴弦,一曲《高山流水》悠然响起,仿佛寻觅着那知音的共鸣。
曲终,沈老抚掌称奇。
“苏姑娘,真乃妙音绕梁,令人回味无穷。绾歌,你何不也奏上一曲?”
林绾歌闻言,谦逊一笑,婉拒道。
“沈老谬赞了,苏姑娘的琴艺已是珠圆玉润,我若再弹,恐有班门弄斧之嫌,实不敢当。”
苏芷溪见状,轻声细语地劝道。
“绾歌,何须过谦?你我之间,不过以琴会友,让我等也一饱耳福吧。”
见盛情难却,林绾歌终是应允。
指尖轻触琴弦,初时略显生涩,旋即渐入佳境,旋律悠扬而轻快,其间似乎还蕴含着一抹不易察觉的情愫。
一曲终了,沈老轻叹。
“果真是曲如其人。”
温婉中藏着坚韧,浅笑背后是岁月的沉淀与深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