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家长这样做2:必须重视的98个常见问题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9章 孩子上了初中,成绩下滑得厉害

在初中的老师和孩子之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初一相差不大,初二两极分化,初三天上地下!教育行业普遍认为:初中是孩子成绩下滑的高危期。很多孩子在小学、初一时成绩还不错,但之后的成绩就明显下滑了。为什么说初中是孩子成绩好坏的分水岭?家长该如何做?家长能否只关心孩子的成绩?下面我带大家分析一下。

第一个原因:学习方式发生变化。在小学升初中阶段,学习方式会发生巨大的变化。小学阶段学习的内容较少,对孩子的个人思维能力要求还不高,一般情况下孩子的学习成绩不会出现大的问题。孩子只要紧跟老师的节奏,把该背的都背下来,把知识点都学会,如果家长同时还能督促孩子学习,那孩子几乎都会取得不错的成绩。

升入初中后,学习科目的增加,各科的学习内容在难度上大大加深,学习的思维方式也从形象思维变成抽象思维。比如,数学题目不再像小学阶段那样只需要基本的计算能力、理解能力就可以完成的,而是对个人的理解能力、思考问题的角度、学习方法都有了更高的要求。

尽管有部分孩子学得很认真,但是他们仍然按照在小学的思维方式去学习和思考,当然会力不从心。此外,孩子会因为受挫而丧失对学习的信心,随着学习内容的增加被其他同学落得更远。

这个阶段在教授孩子知识的同时,重要的是去引导他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而不仅仅是简单的“填鸭式”教育。如果孩子没有做好思想准备,在中学阶段仍然按小学阶段的方式去学习和思考,学习当然会变得很吃力,成绩就容易出现滑落。因此,家长更多要做的是帮助孩子改善的学习方法,引导孩子多独立思考问题,学会自主学习。此外,孩子的知识面要广,通过课外阅读、生活实践,关注自然与社会,开阔眼界,他们才会有更多的动力。

第二个原因:学习心态不佳学习动力不足。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学习的积极性主要取决于学习兴趣和克服学习困难的能力。有一部分学生较聪明,在小学学得很轻松,不需要百分之百的努力就可以取得好的成绩。这些学生常常会因为聪明而受到家长和老师的赞扬。他们错误地以为自己不认真、不努力也可以取得好的成绩。长此以往,他们容易养成做事马虎、怕吃苦等不良习惯。

但到了初中就完全不同了。初中的知识相对于小学而言,是体量庞大的,不努力很难学好。而初中的孩子心理发展还不成熟,对自己的认识也不足,在遇到学习上的困难时,往往找不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自信心很容易受到打击。

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需要坚持不懈。然而部分孩子缺乏意志力和毅力,产生应付的心态,学习不扎实,成绩退步也是必然的。我常常讲立志是人生的头等大事,家长一定要在孩子的目标和学习动力上下功夫。孩子的学习心态需要家长用正确的教育方式引导,比如鼓励、赞赏、确认等方式。我在《觉醒父母:教育子女的8大智慧》中介绍得很清楚,家长一定要明白,孩子知道怎么学比学什么更重要,为什么学比怎么学更重要,这才是孩子自发开启学习动力的根本。

第三个原因:青春期的烦恼。初中的孩子正处于习惯养成期到性格形成期阶段,这个阶段是孩子心理、生理的成长时期,也是其寻求独立、寻找自我的时期。他们一方面想要独立,一方面又对家长有依赖心理;他们试图摆脱大人的约束,却又不能完全自立;他们逐渐对异性有好感,情绪较不稳定;他们面临着新的升学压力,学习也处于突变期;他们受到同伴的影响较多,开始寻求认同感和成就感;他们要寻找自我、塑造自我,开始构建价值观和人生观。因此,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思考的问题逐渐变多,学习就会受到影响。

面对孩子的青春期问题,家长一定要及时了解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多和孩子沟通。保持良好的亲子关系是家长与孩子有效沟通的前提,关系到位,家长对孩子的引导会起到更强的作用,家长才能第一时间发现孩子的问题,并且给他们及时的帮助。

小升初是孩子学习生涯中的重要阶段,家长一定要在注重孩子学习成绩的同时,注重孩子心理的发展和变化、价值观的建立和形成,保证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