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有效努力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是谁偷走了你的灵感

文/谭晶美

找到灵感VS发现灵感

如果你细心观察过那些总能做出大创意,想出big idea(大创意)的人,你会发现他们通常是先把自己的大脑准备好,然后在某个瞬间被刺激,潜伏的“思维电路”突然接通,灵感就这么出来了。对于更多的人来说,即使坐拥海量知识,把大脑喂饱,也在不断变化处境以主动获取刺激,但“灵感乍现”的频率依然少之又少。知识究竟储备到哪儿去了?是谁偷走了你的灵感?

这篇小文主要从两点帮你重新认识“灵感乍现”:

第一,所谓灵感产生的基础究竟是什么;

第二,我们如何最大化地转化经验信息为灵感的可能性。

认知心理学认为灵感是在显意识的配合下,潜意识孕育成果的闪现。灵感孕育于潜意识,后者是由显意识活动不断重复,从而记忆化、程序化、沉淀转化而来的。当潜意识活动接近阈限,或偶然受某一信号诱导,人脑皮层断路突然接通,潜意识涌现为显意识,人们长期困惑不解的问题,突然获得了答案,灵感便由此产生(见图2-4)。

图2-4 灵感的产生

也就是说,灵感产生的基础其实是将社会经验由显意识活动转化为潜意识范围,灵光乍现也只是在外部刺激下,内在经验和信息的发现与连接,并非盲目地在外找寻就能有所收获的。那么,很显然,加快“灵感乍现”频率的关键点就是如何更有效地调动我们原有的内在经验。

形成框架,更有效地调动原有的内在经验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因为经验积累在脑海中沉淀了大量的信息,同时因为技术的进步每天还会被输入大量的信息,但是大多数时刻大脑本能地处于自动驾驶状态,无法判断这些海量信息是否是有用的素材,只能依靠本能去过滤。

然而大脑结构的进化并未赶上文明的发展速度,比如人类看到甜点依然会产生大量口水、想大快朵颐,这是因为人类处于采集社会时,身体缺失所必需的糖分,所以大脑在看到任何含糖的食物时都会本能地驱使我们去进食,哪怕是在今天绝大多数人已经处在糖分吸收超标的情况下。

所以没有经过刻意“修炼”的大脑的本能其实并不可靠,如果大脑能够基于目标形成一个有效加工信息的框架,那么大脑运作时就能最优化调用已有框架,并且能按照框架更有条理地将新输入信息存入潜意识的经验库中,从而提升信息内化、灵感闪现的可能性。

王世民老师在《思维力:高效的系统思维》一书中说,“万事万物都是一个个系统”“系统的本质就是框架”。大脑能否形成信息筛选加工框架,对信息内化、意识活动转化具有关键性的促进作用。至于如何形成筛选框架,可以从三大步骤着手。

第一,基于工作或任务目标构建信息加工框架。

公司年终总结时,CEO问新来的实习生,明年的工作目标是什么呀?这位平常表现努力上进的实习生元气满满地回复说希望来年能够继续提升自己,继续进步。CEO继续问,你希望提升到什么程度、又要学习什么才能达到这个程度呢?小女生默不作声了。

没有量化的目标就像走路没有终点,正如没有终点我们就无法挑选所谓的最佳路径一样,没有目标大脑当然也无法选择实现目标的最佳框架。一旦大脑中没有任何框架,自然也就答不出来应该学习什么了。

这个例子让我想起一个朋友。她2017年6月份从传统制造行业转行互联网,一直处在疯狂学习的状态。除了市场专业方面的系统学习外,还订阅了罗振宇“得到”App上的8个付费栏目,要知道“得到”上当时总共只有17个专栏。而且对于大多人来讲,坚持听一个栏目可能都比较困难,只听听响儿,三天时间过滤得渣儿都不剩的也大有人在。面对庞大的知识量,她说,以后她要做的是互联网的营销岗位,需要让自己时时刻刻跟得上网络上的变化。她听听刘润的“5分钟商学院”了解最前沿公司的商业模式及各行业情况,跟着李笑来重新梳理自己的认知,再看看万维钢的科普文尝试把各个领域的知识衔接起来,最后翻翻和菜头的粉丝留言,及时跳出各种模式,觉察生活的可爱。

我非常喜欢找她聊天,每次聊工作聊发展甚至侃大山时都会发现,她的脑中存有一个清晰的框架,完全知道自己要什么缺什么。半年的时间,她的月薪从之前小工厂的4000元翻到目前互联网企业BD(业务拓展)岗的1万元。1万元月薪在深圳可能不算什么,但对这个刚刚大专毕业一年的小姑娘来说只是开始呀。

大脑在未开发使用前就是一个机器,存储的机制同样也只是信息累积,但信息的有效性是靠与外界互动进行应用实现的,所以我们在大脑存储信息前最好就能想清楚信息的应用场景,构建出储存和应用信息的应用框架。

第二,运用框架输出信息以对框架进行优化。

人们通常都有这个经验,当想要做一件相对陌生的事时,刚开始大脑里可能只有一个雏形,甚至一片空白,脑子怎么都转不明白。如果把一开始的想法写出来,再在纸上画画改改,就更容易对思路进行组织和梳理(如果能有目的地使用思维导图思考,效果可能会更好些)。因为大脑很难同一时间考虑很多事,并且也很难一步考虑到位。在先有了一个简陋框架,并在这个框架基础上进行信息输出时,大脑就能相对轻松地优化出一个不错的思路框架。

我在刚开始尝试写文章的时候,老师一再强调,不管质量好坏,先根据构建的初步框架,把自己目前的想法完整地写下来,干巴巴的也没问题,因为基于初步框架写出来的内容,既是对已有信息的全面梳理(你要相信自己20多年生活经验的积累,大脑对这些深入潜意识中的信息既深刻又熟悉,非常容易建立知识间的联系),又是对所构建框架的一次有效验证。但是现实中,我们经常会忽略原有的信息积累,总是不停地去追寻新的外在信息,不得不说这是一种极大浪费。当然,在没有框架引导的情况下,可能确实憋不出来。

再提醒一点,在这个步骤中优化出的框架绝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你对某一方面的更深入的了解,你要及时对框架进行更新。

第三,有意识地重复应用框架,直至大脑形成本能储存到潜意识中。

当你的知识应用框架成型后,一定要多次有意识地运用框架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这样这个框架便会成为你大脑思考的一种本能,进入你的潜意识中。这时候大脑接收外部输入信息时,就不需要你再有意介入了,在某个时机点受到激发,“灵机一动”,灵感就产生了。

一本《乔布斯传》,有些人把它当作小说,看牛人故事打个鸡血图个乐呵就完了。创业者却会从中得到很多启示和思考,比如:沃兹是在什么情况下加入的,当时的苹果是什么样的外部环境?这对于我又有什么用?

当然,大脑能形成有效的框架,自然也能形成比较劣质的框架。比如我们生活中常见的职场偏见就是这个道理,由于重复以错误的方式输出整理某一类信息,无意中就形成了一套错误的处理框架,而这种错误框架一旦形成,种种偏见和职场恶习便形成了。因此,有意识地去多形成有效的信息处理框架,对职场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灵感产生的基础其实是将社会经验由显意识活动转化为潜意识的过程,而筛选框架对于信息的内化、意识活动的转化具有关键性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