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31章 亲人
李宥为居然被嫌弃了!
虽然沈宵月是美女编辑,但是也不能这么傲气吧。当面嫌弃他……
又不是非投你们杂志社,你们这不要,有的是杂志社要。
更何况现在的短篇小说不过是临时写写,想长远发展,赚更多的钱,迟早也会放弃《上海故事》这种小杂志社。
转而向一些名气更大,收中长篇连载小说平台。
“我居然也有被编辑嫌弃的一天。你们杂志社不要,真以为我没处投了。早期投你们也只是想试一试水。”
“别以为是你们赏饭给我吃,而是我赏稿给你们。”
李宥为不受这个气。
沈宵月和林编辑毕竟是编辑,业绩还要靠作者。因此,哪怕李宥为说话很强硬,不好听,他们也不敢跟李宥为吵。
“宵月!我话放这了!你这个月业绩要是还垫底,那就等着走人吧。”
林主编发狠话了,平常看她是女人,多少照顾些,但也不可能一直照顾她。
沈宵月面无表情,哪怕林主编都说话这么重了,也不能让她露出一丝慌张。
御姐的气场很足。“李宥为,主编说的你听到了?你要是愿意继续给我们杂志社投稿,一篇八十。不愿意的话出门左拐。”
“你能保证公平公正吗?!”李宥为开门见山说道,不怕他们穿小鞋。不过的稿子转投别家呗。反正他现在对自己的实力有清晰认识,投地摊文学过稿没问题。
“我是沈宵月,不是别人。”
李宥为很喜欢沈宵月这种态度,冷点就冷点,办事快,不花什么人情。还不用请客吃饭。
要了沈宵月的私人邮箱,以后就投给她了。
“要是你的来稿没过的话,也会有回信。”
惹事的光头青山一点事没有,还十分得意的冷笑一声,“哎呀,以后得严格把关一下来稿了。过去来稿审核太松了,导致现在的新人越来越膨胀了。”
这话故意说给李宥为听的。也有些针对沈宵月的意思。
不管怎么说原先李宥为都是他手下的作者,一下子就过了三篇,还有一篇在审核,应该也能过。也就是说他一个新人作者就贡献了四篇业绩。
将来肯定还会贡献更多稿子。等于未来一大块业绩被沈宵月抢走了!能不气吗!
另外两个编辑对视一眼,今后这办公室热闹咯。
“沈编辑,你放心,我不会让你失望的。至少在别的杂志社没给我开出你们还高的稿费前,今后还是会继续投稿给你们。”
李宥为故意透露了自己还在其他杂志社投稿,免得这些人以为作者离了你们一家就要饿死了。也方便以后议价。
上限80每篇只对于一些老作者,经常在一家杂志社稳定投稿,基本就有。
但若是写出名气了,那杂志社就要想办法留住这个优秀作者了。
沈宵月不以为然,李宥为再优秀也只是个新人,代表着哪怕他再优秀,也无法撼动老编辑手下的老作者。那些人都是有一批老作者的,老作者积累了一定量的粉丝。
走出编辑部,被坑的稿费都回来了,还给自己稿费等级拉高了一截。
要是今天没来闹,绝对就被光头给白坑了稿费。
会哭会闹的孩子才有奶吃,不哭不闹只能饿肚子。
现在手上赚了340块钱的稿费。才九天而已。
这已经赶上了张玲月打工一个月的工资了。
打工是不可能打工的,这辈子要么成功,要么成仁。
不逼一逼自己,你永远不知道自己多厉害,当然更大的可能是被后面的人踩死。
没本事就别单干,而李宥为觉得自己刚好有。
来到路上,想拦一辆桑塔纳坐车回去的,结果一问价格。
抱歉了,坐不起。
如果是以前的自己,可能十几块钱的车费算什么呀。几百块都不是问题。
可是这是1993年,自己身上就四百多块钱,神特么舍得花十几块钱坐车。
桑塔纳起步价十块钱三公里,超过三公里,每公里两块钱。
夏利也不便宜。上海的路上除了桑塔纳,还有夏利在跑,当然还有种很少的“面的”
“面的”在京城比较常见,但是在上海很少见,里面的环境很差。属于最差的公共交通。
更多人还是选择坐夏利,起步价五块钱可便宜多了。当然里面开空调还要加钱。
拦了一辆夏利,“到浦东高桥镇。”
……
烈日当空。
高桥镇,李顺才家门口来人了。
唐婶跟开了监控一样,立马就出来了。
“李叔!唐姨,你们回来了。”
“是啊,回来了。年轻人要上班,孩子也自己玩自己的,我们在那边待着没意思。这不就回来了吗。小月,这是给你们家的礼物,他们从日本带回来的首饰。”
唐婶高兴的结果来,在手里把玩,非常满意。
刚想戴在身上看看呢,想起什么,突然对李顺才两人说道:“李叔,我问你们个事?”
“什么事儿啊?进我们屋里来坐坐吧。”
唐婶跟着进了李家,虽然同样住在弄堂里,但两个老人住弄堂可比一大家人挤在弄堂舒服多了。
上海是90年后,考虑到居民们的居住条件太差了,向市场投放了四千套商品房。
有条件的人家搬进去了,但还是有太多的人,一大家挤在弄堂里。
唐婶能不羡慕吗?两个人或者三个人住,多宽敞啊。
筒子楼的居住条件就更差了,一家三口住着都挤。以前大学教授,科研工作者都挤在里面。
后来有了福利分房后,筒子楼就成了底层上海人居住的地方。
三口之家能分一套两室一厅一卫的房子,大约是四十平。
体制内级别越高,分房也越好。
李玉华和他老婆级别都不低,福利分房的时候,两个人一起,分了套很大的房子。所以成了周围人羡慕的对象。
“哎,李叔和汪姨两个人住,刚刚好。”唐婶羡慕的说道。
“有什么事?”李顺才进屋就叼了个烟斗,躺在太师椅上。
七十岁了,平时就是打打牌,喝喝茶。
“玉华以前在云省当知青的时候,结过婚吗?”
李顺才还很淡定的抽烟,“吐了一口气后说道:“你从哪听说的?那都是过去的事了,现在的日子要往前过。”
唐婶急了,“李叔,可玉华在云省的孩子来上海了呀!”
“什么!”老头子从太师椅上坐了起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