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21章 顺藤摸瓜
到了派出所,小周来到小叔的办公室。果不其然,一眼就瞧见小叔正坐在办公桌前,眉头紧锁地处理着文件。
他快步上前,急切地喊道:“小叔!”
小叔闻声抬起头,看到小周,脸上露出一丝惊讶,随即笑道:“臭小子,你怎么来了?不是答应小丫和妮妮,最近都早点回家陪她们的吗?”
小周顾不上寒暄,一屁股坐在旁边的椅子上,把刚才在菜市场的惊险遭遇以及自己跟踪中年到四合院的事详细说了一遍,并告知他有小叔教过他的反跟踪动作之事并说看他腰间可能藏有手枪。
小叔的脸色随着小周的讲述逐渐变得凝重,他手指有规律地敲打着桌面:“看来这不是普通的蟊贼!你跟踪他有没有被发现呢?”
小周自信地回道:“那应该没有,我其实早就跟丢了,只不过我在来你这里的路上却意外发现了他进入那个四合院。应该是我最近的运气太好了,随便一走就找到他老巢了。”
听到小周凡尔赛的言语,小叔直嘬牙花子,“行了,行了,知道你运气好好了吧!你赶紧先回去吧,这件事就交给我了。”
小周自然是答应下来,回家去了。打发了他回家,小叔便拿起电话给市局的张副局长打去了电话,将今天这事详详细细汇报了一遍。听完汇报,便让小叔先通过管辖那一片的民警调查一下那个李老师,然后再去市局直接汇报。
对方听到又是事关小周,不由得感叹了句:“还真是气运之子啊!”
由于正好是在他辖区,因此,小叔并没有声张,只是召来了负责那个四合院的片警,了解那个李老师的相关情况,开始做前期工作。
得知对方叫李品安,今年42岁,老家是东北的,是个小学教师。早在解放前就在京城了,没有家人。说是家人都被小鬼子杀害了,自己也没有心思再娶妻生子,一直就这么一个人过着日子。
据邻居讲,李品安这人为人很和善,从没见他跟谁红过脸,在周围街坊邻居中很有威望,但他不像有些人一样会利用这种威望给自己谋利,很低调地生活。
在得知了李品安的相关信息后,小叔立刻去了市局跟张副局长汇报情况,并看他有什么指示。
张副局长在得知了一系列的信息后,便立刻召集刑侦、情报分析等领域的骨干警员,组建了一个专项行动小组。
大家围坐在昏黄灯光下的会议室里,认真商讨侦查方案。基于之前初步查明的线索,小组决定放长线钓大鱼,采用传统的跟踪监视策略。
行动伊始,便衣警察乔装成附近居民、三轮车夫、力工等,在四合院周边进行定点蹲守和流动跟踪。他们时刻关注中年男子的一举一动,用最原始的方式,将观察到的情况通过秘密联络点传递回来。
在最初的几天,中年男子的行为毫无破绽,依旧像个普通居民一样按部就班地生活。但小叔和行动小组并没有放松警惕,持续保持高度关注。
直到第五天,中年男子的行为出现了异常,他出门时多次佯装不经意地观察四周,看样子是要去做什么机密的事。小叔立即发出信号,跟踪行动正式启动。
中年男子在市区的街道中穿梭,不断变换路线,时而驻足佯装看路边老人下棋,时而突然加快步伐。但便衣警察凭借专业的跟踪技巧,始终与他保持着安全距离,巧妙地利用街边的建筑、车辆和行人作为掩护,没有露出丝毫破绽。
中年男子最终来到了一家隐蔽的小酒馆。便衣警察迅速在酒馆周边形成了监控包围圈,有的装作闲聊的路人,有的扮作挑担的力工,用眼神和暗号传递信息。
小叔远远透过窗户看到,中年男子与一个戴着黑色帽子的男人坐在角落,两人低声交谈,桌上放着几碟小菜和一壶酒。他们的交谈声音极低,偶尔警惕地环顾四周,十分谨慎。
大约半小时后,两人起身分头离开。根据预先制定的分工,一组便衣警察负责跟踪戴黑帽的男人,小叔则带领另一组继续紧盯中年男子。戴黑帽的男人骑上一辆老旧的自行车,朝着城市边缘的方向驶去。队员们也赶紧骑自行车,保持适当的车距,紧紧跟随。
黑帽男来到了一个偏远的旧仓库。他在仓库门口反复确认四周无人后,才打开仓库门走了进去。周围比较偏僻,没有合适的掩体,过于接近会被对方察觉,好在已经跟到了对方藏身处。
队员们在远处的隐蔽位置,靠着肉眼观察仓库的动静。他们发现仓库内有多名人员在活动,还隐约看到一些可疑的货物和疑似电台的设备。
与此同时,小叔那一组跟踪的中年男子在离开小酒馆后,又前往了供销社和信托商店。他在每家商店停留的时间都不长,但行为举止十分怪异,似乎在与店内的某些人进行某种隐秘的信息传递。
小叔通过秘密联络方式将这些情况告知张副局长,都意识到这个间谍组织的网络比想象中更为庞大和复杂。
随着侦查工作的深入,行动小组又陆续发现了几个可疑的联络点和相关人员。情报分析人员将收集到的各类信息进行整合、比对和分析,逐渐勾勒出了这个间谍组织的架构和活动规律。他们确定了中年男子在组织中的位置,以及他与其他成员之间的关系。
在掌握了足够的证据和情报后,专项行动小组也怕时间久了会引起对方的警觉,便向上级部门申请了大规模抓捕行动的授权。
行动当天,张副局长不仅调集了充足的警力,还申请了驻军配合对各个间谍据点进行了同步包围。其中小叔带领一组精锐警力冲向旧仓库,据情报分析人员分析,这里应该是这个间谍组织存放物资的补给点。
但由于这里偏僻,鲜有人员进出,因此当小叔他们包围仓库时,里面的间谍们虽然有一瞬间的惊慌失措。但毕竟是经过专业训练,很快便有几个特务反应过来,凭借仓库内坚实的墙体和堆积的杂物负隅顽抗。
公安干警们立刻举枪反击,可没想到,特务们利用厚实的墙体做掩护,由于考虑到时在室内行动,我方携带的都是手枪、冲锋枪。枪支的穿透力不够,难以对其造成有效打击,也不知道仓库里面存放的物资有没有易燃易爆品,手榴弹也不敢随便使用。一时间,双方陷入僵持。
好在小叔这次带领的人手足够多,迅速调整策略,安排其他方向的警力同时从仓库另外两个方向发起攻击,制造动静吸引特务的注意力,另一部分警力则在正面加强火力压制。
在人数碾压下,很快特务们就开始顾此失彼,没多久就被一举拿下,但还是有两人受伤,其中有一人伤势较重,被快速送往医院救治。
在成功将仓库内的所有间谍抓获后,现场搜出了大量机密文件、活动经费、电台以及武器弹药。
除了这里,对其他几处相关据点和人员,也同时间展开了抓捕行动。成功抓获了中年男子的上级和下线,彻底捣毁了这个在解放前就潜伏下来的间谍组织。
这起间谍案件的破获在业内引起了广泛关注,上级部门对小叔、以及整个专项行动小组的出色表现给予了高度赞扬。
这一日,小周早上来到机械厂后,听闻厂长老闫找他。一位有什么工作上的事要沟通,于是便去找了老闫。
但他一进厂长办公室的门老闫就笑着说:“小周,你这次又立了什么功劳了?我这里又收到了公安和部队发来嘉奖。”
小周这时也是两眼一抹黑,上次之后他就再没有过问过那事,因此他也不知道案情进展到哪一步了,而且他也不想过多涉及这方面的事。
但他知道小叔这段时间早出晚归,又是甚至夜不归宿,他知道这次的收获一定也少不了。
见小周也不知道事情来龙去脉,老闫也不再多问,反正有荣誉加身是好事,于是不及多想又开口问起了飞机制造车间的事。在增加了工人后,又进行了一轮培训,将一些规章制度和生产流程都跟新工人讲明。
在得知小周在通过学校的关系准备研究数控机床方面的知识,老闫在跟他聊过数控机床的前景后,也对上级领导进行了汇报,两方共同努力,争取尽快能拿到相关方面的资料。
于是在解决了间谍危机,小周又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他一边等待校长联系清华大学团队的消息,一边对新一批飞机的生产计划进行优化。在这段时间里,他不断思考着如何将自动化技术融入到飞机生产中,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不久后,老张校长传来好消息,上级领导愿意将那些资料给他阅读,也可以跟清华大学的相关团队进行技术交流。
小周兴奋不已,他现实化了一些功夫将相关的资料读懂、读透。然后就整理出了相关问题,踏上了前往清华大学的交流之旅。
在清华大学,小周一开始并不受那些团队成员的欢迎。但在回答了小周的一些问题后,他的相关知识积累以一种匪夷所思的程度成长着,没过多久,小周便已经和他们一起探讨数控技术,特别是在今后的应用方面,小周的一些设想简直就是惊艳。
于是,清华大学的领导得知此事后便想特招他入学,但他还有生产任务在身,即便是交流都是抽空过来的,因此也没有脱产来学习。
等小周带着满满的收获回到了机械厂,他便开始计划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产中,其实当时国内的很多技术都没有想象的那么落后。
如今的飞机生产车间已经有扩展了很大一块地方,又在边上建造了一个更大的新车间,新车间部分汲取了后世车间的经验,因此显得非常有高科技范。
包括工人的工装都与其他车间的不同,是白色的,使得车间更显整洁、现代化,其中有些设备都是小周为飞机生产专门设计的都非常实用。
身在机械厂,要生产些设备还是轻而易举的,经过不断的试验和改进,他们成功地在生产线上引入了数控技术,算是进行了一些尝试和试验,虽然生产效率没有太大幅度提高,但产品的精度和稳定性却也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同时在厂里的某些不是很重要的设备上进行了一些改造,也达到了同样的效果,不过由于管理上面的差异,没有飞机制造车间这边那么明显。
随着新一批飞机的顺利生产和交付,机械厂的声誉越来越高。部队对他们的产品非常满意,订单不断地在增加着,如今那些使用过此飞机的部队甚至还流传着:红星机械厂出品,必属精品的传言。
如今机械厂生产的飞机可不仅提供给部队,都已经开始出口到一些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更有甚者通过香港的英国人转口,已经卖到东南亚南美的一些国家。而且反响也极好,为国家争光的同时也挣了不少外汇。
这样一来,机械厂飞机制造车间的扩建也在情理之中了。不仅是车间和人员扩张,甚至在工厂内部建了一条长达500米的飞机跑道,和一些停机的机库。红星机械厂的名字人们都很少提及了,都称之为红星飞机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