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连冠
季羡林经常说,自己幼无大志,小学毕业后就连报考著名的一中的勇气都没有。确实,季羡林上小学和初中的时候,并不喜欢念书,只是贪玩,他虽然应试能力很强,成绩不错,名次相当靠前,可他从来没有要当第一名的野心,对那玩意儿一点儿兴趣也没有。相反,钓虾、捉蛤蟆对他的诱惑力更大。他对自己这一辈子究竟干什么,从来也没有认真考虑过,只是朦朦胧胧地觉得,家里的经济状况固然不算好,按理应该长点儿志气,可自己毕竟是个上不得台盘的人,一辈子能混上一个小职员当当,也就算不错了。但是,人的想法是能够改变的,有时甚至会发生180度的大转弯。季羡林在北园高中就经历了这样的改变,而这一改变却是由一件偶然的事情引起的。
北园高中附属于山东大学,当时山大校长由省教育厅长王寿彭兼任。王寿彭(1875—1929),字眉轩,号次篯,山东潍坊人。光绪二十九年(1903),他参加会试,文章写得漂亮。据说,殿试时恰逢慈禧老佛爷七十大寿,因为他的名字中包含“王者寿比彭祖”的意思,慈禧以为吉兆,非常高兴,他被点了状元。王寿彭还是有名的书法家,他的字遒劲潇洒,俊美隽秀,颇有二王之风,很受藏家追捧。
就在一年级第二学期考试结束时,状元公忽然要表彰学生了。高中学生表彰的标准是:每班的甲等第一名,平均分数达到或超过95分。奖品是状元公亲笔书写的一个扇面和一副对联。王寿彭的书法极有名,他的墨宝极具经济价值和收藏价值。高中共有六个班,便有六个甲等第一名,但是其中五名的平均分数都没有达到95分,只有季羡林平均分数为97分。因此,他就成了全校唯一获得状元公褒奖的学生,这当然是极高的荣誉。
王寿彭手书的扇面是抄录厉鹗的一首七言诗,全文是:
净几单床月上初,主人对客似僧庐。
春来预作看花约,贫去宜求种树书;
隔巷旧游成结托,十年豪气早销除;
依然不坠风流处,五亩园开手剪蔬。
录《樊榭山房诗》,丁卯夏五
王寿彭题写的扇面
落款是“羡林老弟正 王寿彭”。
厉鹗(1692—1752),号樊榭,浙江杭州人,康熙时举人,清代著名文学家,有《樊榭山房集》传世。
那副对联是漂亮的馆阁体,内容是:
才华舒展临风锦,
意气昂藏出岫云。
这珍贵的奖品对季羡林产生了戏剧性的影响,它看似出乎意料,却自在情理之中。荣誉感人皆有之,尤其青少年,一旦得到表扬,就会激发他们的荣誉感,增强他们的自尊心,可以大大释放争强好胜的潜能。话说回来,季羡林屡次讲自己幼无大志,自贱自卑,可是眼前的事实说明,这其实就是一种荣誉感的表现。试想,如果一点儿荣誉感自尊心都没有,真的得过且过满不在乎,哪还会有什么自卑呢?
上了北园高中,季羡林的学习态度,乃至对自我价值的追求,发生了根本变化。说到变化,这里面有三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97分这个平均分数给了季羡林许多启发和暗示。因为,分数与分数是不相同的,像历史、地理等课程,只要不懒不笨,考试前临时抱佛脚,硬背一通,得个高分并不难。但是,像国文和英文这样的课程,必须有长期的积累,还必须有一定的天资,才能有所成就,得到高分。如果没有基础,临时无论怎样努力,也是无济于事。季羡林在国文和英文方面有比较坚实的基础,非其他五个甲等第一名可比。他们的国文和英文虽然也绝不会太差,但是同季羡林相比,自然要稍逊一筹。这件事儿使季羡林心中有了底气,倒觉得过去的自卑实在有点儿毫无道理,甚至有点儿可笑了。
第二层意思是,季羡林从未得到这样的荣誉,它确实来之不易,现在既然于无意中得之,就不能让它再丢掉,如果下一学期考不到甲等第一名,这一张脸又往哪里搁呢?这是最原始最简单的荣誉感,然而就是这一点儿荣誉感,促使他改弦易辙,开始埋头读书了。就在不到一年前,在正谊中学时期,虾和蛤蟆对他的诱惑力还远远超过书本。眼前的北园,荷塘纵横,并不缺少虾和蛤蟆,他却视而不见。俗话说:“浪子回头金不换。”季羡林现在成了回头的浪子、勤奋用功的好学生了。他在高中读书三年,每学期都考第一,拿到六次甲等第一名,成了“六连冠”。
第三层意思是,季羡林曾经想到,中学毕业后只能当上一个小职员,抢到一只饭碗,平平安安地过上一辈子。他认为自己只是一条小蛇,无论如何也成不了一条大龙。这一次褒奖却改变了他的想法,自己即使不是一条大龙,也绝不是一条平庸的小蛇。他从此不甘落后,力争上游,勇攀高峰,在崎岖的求学道路上拼搏不息,直至耄耋之年依然如是。最能说明问题的是,高中毕业后他到北京报考大学,从山东来的几十名考生大都报考六七个大学,唯独他信心十足,只报考北大和清华,对那些二流三流的大学不屑一顾,这同小学毕业时不敢报考一中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好像变成另外一个人。
以上三层意思说明,季羡林从自贱、自卑到自尊自信,从不认真读书到勤奋学习,关键因素是荣誉感使然。而这荣誉感正是由于王寿彭的一次褒奖激发起来的。王状元的举动可能出于偶然,他也许不会想到一个被他称为“老弟”的十六岁的孩子,竟因为这个偶然而变得判若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