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武术天下奇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清末民初西方体育对民间武术的冲击

西方体育入四川

误把体育当体操

1902年,四川总督奎俊在成都昭忠祠(后迁北较场)设立四川武备学堂,课程主要为德式体操。这可以被视为官方在成都引进西方体育的开始,“兵操”也开始代替传统武术。

1904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规定各类学校一律要开设“体操课程”(即体育课程)。这一章程正式确立了西方体育在中国教育中的法律地位。参见薛有才:《体育文化学》,航空工业出版社,2013,第187页。

最先占据近代中国体育舞台的,是以兵式体操、德国体操、日本体操为主要内容的“军国民体育”。军国民体育思想,起源于古希腊的城邦斯巴达,要求对民众进行军事化训练管理,以达到全民皆兵的思想。

中华民国成立后,面对列强侵略,无数仁人志士探寻救国道路。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蔡元培正式提出了有关“军国民教育”的问题。他说:学校“兵式体操,军国民主义也;普通体操,则兼美育与军国民主义二者”。蔡元培著,中国蔡元培研究会编:《蔡元培全集》第二卷,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第135—136页。在民国早期,则普遍要求各类学校实行军事编制,开设以兵式体操为主的体育课程。参见舒新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下,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第1055页。

清末民初时期,一般人都认为“体育”就是“体操”。

1903年,成都坊间刻有《认操图式》。1904年,成都官书局出版《体操教科书》《小学体操术、哑铃》《小学新体操》等教材。这批早期出版的教材,对西方体育在四川传播起了重要作用。

1906年,留学日本大森学校专攻体育的新津县秀才邓莹诗写了一封《四川新津县廪生邓莹诗呈请立体育学堂意见书》,上书到大清国学部(类似教育部)。邓莹诗对“体育”内涵的认识在当时已堪称先进:“夫其厮谓体育者,非特体操已也,有卫生,有运动,有休息,有营养,而教育、心理、生理、性育亦在其中。”邓莹诗:《四川新津县廪生邓莹诗呈请立体育学堂意见书》,《四川学报》第五册1907年第3期。转引自成都市城市科学研究会编《成都城市研究》,四川大学出版社,1989,第668页。

图5-5 英国传教士陶维新1904年到成都教会学校,传播西洋体操(摄影:英国传教士陶维新)

学部转发了邓莹诗的函件,表示将全力支持,并通令全国开办体操专修科或体育学堂。参见成都体育学院体育史研究所:《中国近代体育史资料》,四川教育出版社,1988,第273—274页。在中国近代体育史上,邓莹诗为四川增添了光彩。

从此,成都建立了四川体育专门学堂。此校原为省城高等学堂附设的体操科,自1906年12月起,独立建校。一些归国留日学生也曾办过一些私人体育学堂,如1907年邓莹诗在昭忠祠创办成都体育学堂。该学堂课程较为齐全,除各式体操外,还开设有修身、教育、生理卫生、心理、体育学、学校管理法等课程。参见邓莹诗:《四川新津县廪生邓莹诗呈请立体育学堂意见书》,《四川学报》第五册,1907年第3期。转引自成都市城市科学研究会编《成都城市研究》,四川大学出版社,1989,第668页。

清末时期四川两次全省运动大会

(1)1905年首次四川全省运动大会

光绪三十一年十一月十九日(1905年12月15日),四川第一次全省运动大会在成都北较场举行。参见罗时铭主编:《中国体育通史》第三卷,人民体育出版社,2008,第139—146页。大会由四川学务总理方旭任会长,武备学堂总办沈秉堃、会办陈宧任会场主任;留日返川的周道刚、张天培等人任审判员。

图5-6 1905年成都北较场举办四川第一次运动会的照片(摄影:英国传教士陶维新)

竞赛项目较多:比如普通体操、器械体操、徒手竞走、蛇形竞走、提灯竞走、球术竞走、传旗竞走、投轮竞走、传球竞走、分柑竞走、一人一足竞走、武装竞走、投囊竞走、乘马竞走、哑铃体操、三人四足竞走、二人三足竞走等。

四川高等学堂、武备学堂等40个单位参加了竞赛,共有运动员8508人,大会工作人员约140人。大会对运动员的服装、参加单位的徽章都做了规定。会末,法文书院、华美、华英等学校做了运动表演。参见孙仲达:《四川近代的运动竞赛》,载体育文史资料编审委员会编《体育史料》第六辑,人民体育出版社,1982,第9页。大会还发行了银质纪念章。纪念章径20毫米,重4克。纪念章正面外周环书“光绪三十一年十一月十九日”字样,中部刻有篆书“运动会”三字;背面为双龙抢宝图案,中部篆书“纪念”二字,制作精美。参见黄岳明:《一枚清代四川第一次运动会记念章》,《四川文物》1998年第2期,第55页。发行大会纪念章,说明此次大会已经具有近代化运动会的性质。这次大会,在国内和国际都有一定影响。

(2)1908年四川全省运动大会

1908年秋,成都南校场举办四川大运动会,即四川省第二次运动大会,会长为教育会会长徐子休。

参加单位有:四川高等学堂、铁道学堂、通省师范、成都府中学、富顺自流井王氏树人学堂及重庆运动代表队等20多个单位。运动项目有:兵式体操、柔软体操,哑铃体操、球竿操、木棒操、木马、单杠、算术竞走、英文竞走、障碍竞走、高栏竞走、100米竞走、500米竞走、1000米竞走等。参见孙仲达:《四川近代的运动竞赛》,载体育文史资料编审委员会编《体育史料》第六辑,人民体育出版社,1982,第9页。这里的“竞走”,即田径赛跑,但许多研究者对此少有辨析(如今的体育项目有“竞走”,双脚不能同时离地“腾空”,跑步则可以有——这是竞走与跑步的主要分别)。

以上两次四川全省运动大会,完全把武术拒之门外。由此可见清末的中华传统武术,用“卑微”“可怜巴巴”等字眼来形容,一点都不过分。

西方体育在四川兴起

1908年之前,成都近代体育活动范围主要局限在新式学堂,运动形式也主要是由日籍教师及归国留日学生开展的日本体操。

美国的近代化体育开始逐渐传入到成都。1905年起,美国基督教会先后在成都办起了华西协合中学(1905年)、华美中学(1907年)和华西协合大学(1910年)等学校。这些学校都较早开展了田径、球类等运动。

在众多美国兴办的机构中,起重要作用的是基督教青年会成都分会。1910年7月,美国人谢安道、霍德进来成都,与中国人杨国屏、杨少荃等在文庙西街发起并组织了“成都基督教青年会”(以下简称“青年会”)。

青年会以发展“德、智、体”三育为宗旨,大力发展“西洋体育”。青年会附近约有土地数十亩,青年会在靠君平街位置的汪家拐修建了一个正规足球场,此外还修建了网球场、羽毛球场、克罗克球场(有四个小门和中心柱,类似门球的运动)。

1913年谢安道又与四川督军胡文澜协商,将旧臬台衙门后面百余亩地皮买下(即现在春熙路区域内),进行修建。基督教青年会还设立了体育部。1918年,青年会在成都举办“四川第一次夏令会”,活动项目主要为球类和游泳。参见成都市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编:《成都市外事志》,世界知识出版社,1996,第186—187页。至今春熙路尚存青年会一小部分当年的典雅建筑,但大部分人早已不知其来历了。

图5-7 1910年,华西协合大学学生在打棒球

四川另一支引进西方体育的力量,是1905年后由毕启、陶维新、启尔德等人联合发起筹建的华西协合大学,它于1910年正式开学。学校当时具有成都最好的足球场——华英足球场。此外,还开展了棒球等西方体育。1916年,华西协合大学华美学院的路易斯网球场建起,这也是成都修建的第一个网球场。

军阀杨森推动武术与体育融合

近代体育在成都初期传播的完成,大致在1925年。

督理四川的军阀杨森,非常热爱体育活动。他大搞“杨森语录”,如“赌钱打牌壮人会打死;打球、打猎弱人会打壮!”杜重石:《杨森的“新川政”》,《〈纵横〉精品丛书》编委会编《民国政要百志》,中国文史出版社,2002年版,第191页。1925年,四川省运动会在成都西校场举行,杨森任大会会长。武术和射箭列入了这次运动会,则全倚赖杨森。很少有人知道,杨森也是一位杰出的武术家。

杨森(1884—1977),字子惠,四川广安人。他90岁时回忆自己出身武术世家,本人自幼酷爱武术:

余父廷安公,幼嗜武艺,尤娴骑射;在箭道中,鸣弦试射能百步穿杨,为邑武庠生(郑按:即武秀才)……余因伯叔兄弟习武者多,亦尝于闲暇时从之习武,骑射杂技,皆能渐臻熟练。杨森:《九十忆往》,中国台湾龙文出版社,1990,第2页。

图5-8 1920年的杨森

杨森的叔伯兄弟习武者众多,端午节家族骑射比赛,杨森总名列第一:“余大显身手,为他人冠。”

1924年,杨森升任川军第2军军长,北京政府任命他督理四川军务。1925年,四川省运动会以学校为单位参加,竞赛项目有:田径、球类及团体操、兵式操、武术表演、射箭表演等。

1932年,杨森驻军家乡广安县,创办广安“四川体育专科学校”,兼任校长。他又在新南门外南园坎上开办广安国术训练班,聘有著名国术家李仿尧(军部副官)、何玉龙、马玉森等为教官;招收青年学生80人集训6个月,训练拳、棍、刀、枪、短打等武术,毕业后任各营国术教官。参见政协广安县委员会文史编委会编:《广安文史资料选辑》第八辑《杨森在广安专辑》,1997,第23页。

概括而言,近代体育在四川的初期传播,经历了两个重要阶段:

第一阶段:1902年至1910年前后,以日本体操占主要地位,主要依靠日籍教师和留日学生进行。第二阶段:1910年成都基督教青年会成立,至1925年举办四川省运动会,以田径、球类为主的西方新式体育占主要地位,主要通过基督教青年会进行。参见韩磊:《近代体育在成都的传播》,载成都城市科学研究会编《成都城市研究》,四川大学出版社,1989,第67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