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我的科幻时代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51章 笔友专栏的威力

就在吴啱想将本期《科学文艺》推荐给科幻社团的成员时,他们早已有人买来阅读。

作为一个科幻社团,自然不会错过国内唯一一家科幻杂志。

15号傍晚,不少成员就聚集一起,三三两两围着一同观看,因为封面的配图实在吸引人。

之所以聚在一起,他们以为本期依旧全是短篇,可以很快看完,然后一起分享各自看法。

突然冒出的中篇给了众人的惊喜。一两个小时内,众人静观不语。

看到小说中所描绘的末日景象,众人很是吃惊,难以想象极寒天气下,人类或者说生物如何生存。

小说中各种先进的科技成果,让众人神往万分,特别是末日前的盛世景象,那万里通视频的工具和软件,实在是太想拥有一个了。

看到主角父子和解、剧中人物英勇就义、众工程师抢救发动机、太空剧情等剧情时,一些女同学忍不住偷偷抹眼泪,顺便带动其他人感动泣下。

也有一目十行,阅读速度快的成员。

比如李鑫,本想重新仔细看看,结果发现底栏的“笔友”板块,顿时欣喜若狂。

正好看到上面写着,20岁的蓉城女大学生,还有兴趣爱好等,欲看清楚地址时,负责翻书的同学翻到下一页。

他来不及懊悔。

因为这一页的底栏也有一个招友信息,不过是22岁的男大学生。

收拾心情,看完本页和下页内容后,他发现对页又是一名女大学生的笔友信息。

所以李鑫忍不住出声:

“那个,大家有没有发现本期杂志的不同之处?”

其余成员纷纷抬头,脸上带着疑色。

有些同学眼角还挂着泪珠,与不解的表情相配合,有点呆得可爱的样子。

李鑫轻咳一下:“你们看每一页的底栏,多了一个招友信息!”

此话一出,十来个脑袋齐齐低头,不断发出“咦”的声音。

“竟然真的有招友信息,快看看是怎么会回事?”

有人翻到扉页,发现底栏有一处说明文字:

自本期起,杂志为全国的科幻迷提供一个交流的笔友板块。

各位读者若是感兴趣,可按照他们的模板将文字信息附在来信中。

“呀,还真是笔友板块!”

“什么是笔友?”

“笨,就是写信交流的朋友。”

“《科学文艺》的新栏目设置得好,我等会得好好寻摸寻摸,看看能否找到志同道合的笔友!”

其余人纷纷附和,都想拥有一个远方的知心朋友。

经这么一打岔,原本读书分享会的氛围荡然无存,那几人眼角的泪珠亦不见踪影。

最后社长实在看不下去,打断众人的议论:“行了,先看小说,杂志都买回来,还怕找不到笔友么?”

小教室安静下来,只不过阅读效率大不如前。

许多人看的同时,还分出心神留意笔友所刊登的个人信息。

看了多条之后,不由在心底嘀咕:

怎么都是蓉城几所大学的学生?!

等到了将近九点,众人陆续看完《流浪地球》,脸上带着震惊、满意以及神往等表情。

社长见状,刚要开口发表读后感,李鑫出声:

“前些日子,我蓉城的同学来信说,他们几个大学举办了一场科幻联谊会,还请来《科学文艺》的老师们做分享。估计是杂志社在联谊会宣布开设笔友栏目,所以我们才看到全都是三所大学的学生。”

其余成员露出原来如此的表情。

社长来了兴趣,将原来的话压回肚子:“李鑫,你同学有没有说联谊会都讲了哪些内容?”

“我同学在信里只是简单的说了两段,大概是……”李鑫将信中内容说出。

众人听到三所学校大学生交流气氛和谐时,一双双闪亮的大眼睛!

他们将目光转向社长,期待的含义非常明显。

社长直接看乐了:“行了,等周末我们都出去找老同学吃个饭,打听谁家组建科幻社团,到时候我们可以来一个元旦联谊会。”

想了想又说:“你们如果真想找到一个好的笔友,回去之后要好好琢磨怎么写个人信息。可以预料,这一期刊登后,估计全国的读者,还有其他科幻迷,会有很多人写信参与!”

“笔友的事到此为止,下面开始分享读后感!李鑫,你第一个分享!”

被点名的李鑫紧了紧身上的灰色毛衣,站起来毫不怯场的大声说:

“嗯,首先是震撼。小说中呈现了一个宏大的末日宇宙景象,这种描写在国内的科幻文学较为少见。即将毁灭的太阳系和自救的地球,让我感受到宇宙的浩瀚和人类的渺小。”

“还有对未来科技的震撼。无论是磅礴的行星发动机,还是可控核动力能源,亦或是星际通讯等技术,还有末日前的盛世科技场景,让我深深感受到什么叫做科技的魅力!”

“其次是感动。作者对角色的科幻,让冰冷的末世多了几分温暖。”

“还有就是“带着地球流浪”的设定刚跑出来时,那种作为华夏人的历史战栗感,让我久久难以平静。”

“嗯,最后是担忧吧。因为小说的主题是人类生存和宇宙危机,读完之后让我意识到地球环境的脆弱,算有点比较担忧人类的未来吧。”

李鑫的分享刚说完,其余成员纷纷鼓掌:

“说的好!”

“和我的感觉差不多!”

等掌声安静,又一成员主动站起来分享:

“我觉得整部小说贯穿一个非常明确的华夏精神,那就是人定胜天和愚公移山精神!我看完之后,心里全都是对人类勇气和希望的敬畏!”

“还有就是,如同小说中所写,未来华夏的科技水平一定可以追上,甚至超过西方国家。”

“不知道你们有没有留意文中,作者寥寥几笔描绘了西方社会在末日下的乱象,与华夏的地下城完全不同。我觉得是作者故意为之,嘿嘿。”

这番话,倒是让许多人交头接耳。

接下来,又有不少人从文学性、故事性、个人情感等方面分享读后感。

社长非常满意,他看了眼有些魂不守舍的李鑫:

“李大才子,劳烦大驾,写一篇读后感投给校报呗!”

正在构思交友信息的李鑫误听为:写一份个人信息提交,连忙点头答应。

等社长的手拍到他肩膀时才反应过来,不过为时已晚。

社长宣布解散,碰巧遇到吴啱带着一本杂志进来:

“咦,你们都在啊。”

“正好,我觉得《科学文艺》这期非常好,推荐你们都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