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以攻为守,以破局求生
夜幕低垂,北风呼啸,山坡上一片沉寂,只有火把在微风中摇曳,映得众人面色忽明忽暗。
“所谓消极防御,又称专守防御,就是单纯的固守,既不进攻,也不寻求反击。”
“是等待敌人行动后才做出反应,而非掌握主动。防御者只求守住阵地,内耗兵力,逐渐陷入困境。”
朱棣的声音低沉而稳重,带着一丝不容置疑的威严。
他目光如炬,扫过面前一众将领,最终落在张玉身上,他稍作停顿,接着道:“你方才建议坚守北平,便是这种思路。”
张玉听罢,目光微微一凝,虽有所动摇,目光中却多了几分不服。
他稍稍躬身,语气冷静但坚定:“殿下,此时北平孤立,敌军四面环伺,若轻率出击,便是舍安求险,岂不更危?”
朱棣闻言,不禁回想起今早与徐良关于“积极防御”和“消极防御”的辩论情形。
那时,徐良神情从容而坚定,口中道出的每一个字都似乎掷地有声:“兵法之道,贵在随机应变。若敌围我守,兵久必疲,士气低落。唯有以动制静,以攻为守,方可占得先机。”
徐良目光深邃,似能看透战局的每一步,他补充道:“若仅凭一城之固,任凭敌军蚕食,迟早陷入绝境。”
“当年南宋襄阳守将吕文焕便是前车之鉴。孤城固守,虽一时得保,却终被元军断绝粮道,陷入绝望。”
朱棣一向尊重徐良的见解,但也曾心生怀疑。
他当时反问:“如此冒险,若反扑失败,又该如何应对?”
徐良微微一笑:“殿下,战争从未有绝对的胜算,但主动权却是生存的关键。守得一时,不如破敌一瞬。”
朱棣回忆至此,目光更加坚定。
徐良那句“主动权是生存的关键”仿佛再次在耳边响起。
他深吸一口气,目光转向远方隐约可见的通州城,心中已有定见。
“张玉,你素来精通兵法,应当明白,消极防御只会陷己方于被动之中。守得一时,守不住全局。”
朱棣的声音不疾不徐,却如铁锤敲击在每个人的心上。
火光跳动,映出张玉面上复杂的神情。
朱棣目光深邃,继续道:“南宋末年,襄阳城乃拱卫南宋腹地之重镇。守将吕文焕多年死守,却终因援军迟缓、士气低落,陷于元军铁蹄之下。”
他微微眯起双眼,语气更显冰冷:“孤问你,这守城的下场,又有何意义?”
张玉心头一震,脑中浮现出襄阳城被攻破的悲壮景象,耳边似乎响起了南宋军民最后一战的呐喊与哀鸣。
他双拳紧握,语气依旧不让步:“殿下,北平与襄阳不同。北平一旦失守,大军根基尽毁,而贸然进攻若失败,后果更是不堪设想。”
朱棣微微一笑,冷意却未散:“正因不同,孤才不愿重蹈覆辙。若敌军围而不攻,断我粮道,拖垮士气,北平还能支撑多久?
“消极防御看似稳妥,实则险象环生!”
他抬手,指向通州城,声音如沉雷般响起:“与其等他们逐步收紧包围,不如采取积极防御,主动出击,撕开缺口,打乱其部署!”
张玉眉头紧锁,他低声问道:“殿下,何为‘积极防御’?”
朱棣并未立刻答话,沉思片刻后,答道:“积极防御,又称攻势防御,是在防守中主动求变,在敌方未稳之时,掌握战局的主动权。并非一味死守,而是在稳固防线的同时,寻找破敌的机会。”
张玉眉头紧锁,显然对这一概念仍存疑:“殿下,若将兵力分散,主动出击,万一敌军反扑,北平防线岂不岌岌可危?”
听到这话,朱棣却是与一旁守卫的张信会心一笑。
想当初他们也是这般对徐良发起了疑问,最后被徐良所论述得服服帖帖。
朱棣心中不由再次浮现出早上的情景。
徐良语气平静却不容置疑:“若只守不攻,敌军必会调集更多兵力,逐步压缩守方空间。届时,北平将不再是战略要地,而是一座孤城。孤城再固,终究抵不过敌军的层层蚕食。”
当时,张信也难掩疑虑,忍不住问道:“徐先生,若我军主动出击,却不慎被敌军伏击,岂非全盘皆输?”
徐良微微一笑,答道:“所谓‘进攻’并非鲁莽之举,而是以守为本,择机出击。敌未稳时,施以迅雷之势;敌若追击,则以伏制敌,牵其后方。”
“正如《孙子兵法》所言:‘疾如风,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以灵活之势破敌,方为取胜之道。”
回到眼前,朱棣目光转向张信,见他嘴角含笑,显然也想到了那次论战。
张信心领神会,走上前来,冲着张玉抱拳道:“张将军,殿下的意图明确:防御目的并非单纯守住一城,而是以此为基,破敌制胜。”
他语气一顿,接着引用道:“《孙子兵法》有云:‘以正合,以奇胜。’防守与进攻本应相辅相成,岂能割裂而论?”
张玉闻言,微微点头,但依旧皱眉道:“张佥事所言虽有理,但敌我悬殊之下,孤注一掷岂非自寻死路?”
张信淡然一笑,目光转向远方:“三国时曹操屯兵官渡,兵少粮缺,却敢夜袭乌巢,断袁绍粮道,最终以少胜多。这便是‘积极防御’的精髓——以攻为守,以破局求生。”
“不错!”朱棣目光锐利如刀,补充道:“孤之意,正是效仿曹操破袁绍之法。若能一举拿下居庸关与喜峰口,不仅可缓解北平之围,更能大挫建文军心,为靖难大业奠定胜势!”
张玉听到“靖难大业”四字,心头震动,沉思良久。
脑海中浮现出先前战场上建文军步步紧逼的画面,以及北平百姓惶恐无助的神情。
他终于意识到,若不突破眼前困局,北平的局势将愈发危急。
“张将军,”张信再度开口,语气中带着几分急切,“此刻正是敌军布防未稳之时,若我们抓住战机,不仅能保北平,还能彻底扭转战局!”
张玉目光扫过四周的将士,看到他们脸上掩饰不住的疲惫,却也藏着一丝隐隐的期待。
他心中挣扎不已,思虑万千,仿佛在理智与情感间徘徊。
终于,他缓缓抬头,深吸一口气,对朱棣躬身道:“殿下所言,确有道理。末将……愿听从调遣。”
朱棣目光微微一亮,嘴角露出一丝欣慰的笑意。
他上前一步,拍了拍张玉的肩膀,沉声道:“好!孤必与你们共战此局,夺取靖难首胜!”
火光之中,众将领齐齐抱拳,齐声应诺。
北风更紧,狼嚎声愈发清晰。
朱棣的目光如利刃般穿透黑暗,遥望着远方的通州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