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回1980:发家从小山村开始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41章 出发

陆卫民从早上五点半就开始蒸能糯米和绿豆了,并且是将糯米和绿豆分别用两个蒸桶进行蒸的。

所以等他吃完早饭回到灶台后,经过一晚上浸泡的绿豆差不多已经蒸软蒸绵了,不过糯米饭就还差些时间才好。

这边绿豆蒸好后,陆卫民就将它盛出来放到干净的木盆里,而他接下来,就是需要将蒸熟的绿豆做成绿豆蓉。

绿豆蓉是糯米饭的灵魂之一,它的口感直接决定了糯米饭的味道是否好吃。

所以陆卫民对这一步格外重视,因为只要绿豆蓉做得好,这个糯米饭就成功了一半。

制作绿豆蓉的步骤并不复杂,但需要耐心和技巧。

首先,将蒸熟的绿豆趁热倒入锅中,用木铲轻轻碾压,使其逐渐变成细腻的泥状。而蒸熟的绿豆已经非常绵软,甚至只是用手轻轻一捏,绿豆就能化成了豆泥。

在这个过程中,陆卫民还要加入适量的盐和少许油,以提升绿豆蓉的香气和口感。

最关键的是火候的掌握,既不能让绿豆蓉炒得太干,失去水分,也不能让它过于湿润,影响口感。

陆卫民全神贯注地翻炒着,手中的木铲在锅中来回翻动,绿豆的香气渐渐弥漫开来。

随着时间的推移,那些原本一颗颗分明的绿豆变成了一团色泽浅黄、香气扑鼻的绿豆蓉。

陆卫民用木铲挑起一小团绿豆蓉,放入口中尝了尝。口感绵密,水分控制得恰到好处,只是感觉自己放盐多了,味道稍微有些咸。

他皱了皱眉,心里有些拿不准,便朝后院的菜地喊道:“阿清,你过来帮我尝尝看味道!”

李艺清这会儿正在后院帮陆母整理菜地,听到陆卫民的呼唤,便放下手中的活儿,快步走到灶台前。

陆卫民用木铲挑起一小团绿豆蓉,递到李艺清嘴边。

她仔细品尝后,点点头说道:“嗯,口感还行,味道也不错,就是有一些些咸,不过正好配糯米饭,可以的!”

听到媳妇的认可,陆卫民松了一口气,心里也有了底,可以拿出去卖了。

绿豆蓉做好后,陆卫民得外出一趟,去摘些香蕉叶回来,还正在蒸着得糯米饭他交给了李艺清帮忙看着。

他们大队这边原先是有一块地种的香蕉,差不多是5亩地的样子,只是后来香蕉在他们这儿卖不上价了,也不挣钱,所以就没有再种下去。

虽然是大队没有再种香蕉,改种了其他的作物,但是地边沿还是留了一些香蕉树,而陆卫民就是去的那里摘香蕉叶。

香蕉叶是包裹糯米饭既能是装糯米饭的器具,还能给糯米饭增添一丝清香。

香蕉叶摘回来后,陆卫民先把它们切成小片的样子,之后再清洗干净。

等忙完香蕉叶的事,陆卫民又跑去前院,给昨天用旧零件组装的自行车一些需要上机油的部件上机油,同时也把一些螺丝拧紧了。

另外他还在自行车后座的架子上增加一个木头架子,这样在托放一些物件时接触面多一些。

做完所有去摆摊的准备后,蒸的糯米饭也到了出锅的时候了

这时候的时间已经来到上午9点钟。

陆卫民需要至少在上午11点半前赶到水泥厂,所以在糯米饭蒸好后,他直接把整个蒸桶搬到了前院,用提前准备的一床破棉被将蒸桶牢牢裹住。

因为没有保温的工具,陆卫民只能使用老手段了。

在菜地忙完的李艺清也来帮忙了,协助他把所有摆摊需要的东西都用绳子绑在了自行车上。

帮着把东西都绑自行车上后,李艺清看着陆卫民问道:“阿民,要不,我今天跟你一起去摆摊吧?”

陆卫民摇摇头说道:“不用,我一个人就行,能应付的了!”

“那行,你路上骑车小心一点,别太快了,注意安全啊!”

“嗯,我会小心骑的。”

然后陆卫民去后院陆母说一声自己出发后,又在院门挥手跟出来送自己的媳妇道别。

在李艺清的目送下,陆卫民骑着自行车朝着县城的方向缓缓前进。

在陆卫民骑自行车朝村口方向疾行时,时不时就迎面遇上认识的村民。

这些认识的村民纷纷跟他打招呼,都问他这是要去哪儿。

他这会儿肯定不能说自己是去县城摆摊,所以都是回答说去办事,就然后加快速度,赶快离开。

而在经过村口的“情报收集和传播中心”时,他直接是骑了过去,没有一丝丝减速,就是不给那些八卦的大爷大妈们问他的机会。

究其原因还是怕他们知道后,把他去县城摆摊的这事给传得到处都是。

……

今天的天气与昨天的一样,也是阴天,气温估计是在十一二度的样子,有吹着微风,也不算太冷。

陆卫民在骑车时格外的小心,遇到特别颠簸的路段都减慢速度。不是说他怕自行车散架,他对自己的手活儿还是很自信的。

他担心的还是绑在车座的那些摆摊的东西。

要知道1斤糯米经过蒸煮后会增加0.5斤的重量,而他今天蒸了10斤糯米,也就是15斤糯米饭。

另外绿豆蓉有3斤重,自己家腌制的萝卜干碎带了2斤,还有蒸桶更是有10斤。

里里外外所有的东西差不多快有40斤了。

要是它们在路上因为绑不牢,或者道路颠簸连人带车摔倒了下来,到时候糯米饭散落一地,那他从昨天就开始忙活儿了东西全都浪费了!

所以必须小心地骑,可以压着时间到水泥厂,也不能出意外浪费掉了。

正常来说骑自行车从安平村到县城走公社那条路需要用时2个小时。

陆卫民因为骑得很小心,所以花了差不多2个半小时。

好在他是压着下班的点赶到的水泥厂门口。

当他到水泥厂门口时,看到厂大门是关着的,说明还没有到下中午班的时间。

他来到昨天选好的位置停好自行车,快速把装糯米饭蒸桶从自行车上卸下来,然后又将一块写着“糯米饭一份2毛”的木牌子立起来。

关于糯米饭的这个定价,是陆卫民仔细斟酌后定下来的,一份糯米饭的份量大概是有半斤的样子,这并不算上配的绿豆蓉和腌萝卜干碎。

他计算过,一份糯米饭的材料成本差不多是7分钱,不算人工成本他一份能赚1毛3分钱。

15斤的糯米饭可以分成45份,那么如果他今天所有的糯米饭都卖完,差不多可以赚到5块8毛多钱。

说实话这一份糯米饭他卖2毛钱,在这个年代是有些贵的,毕竟一斤大米市场价最高才卖1毛3分钱。

这个价格是在农村里来说是很贵,但是放在县城就不会觉得贵了,而且他售卖的人群还是水泥厂的工人们。

这个年代工人的工资月平均有36块钱,而作为武山县效益排面前三的水泥厂的工人,他们工资可是比这平均工资高不少呢。

对于一份2毛钱价格的糯米饭来说,以他们的工资是来说绰绰有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