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我在定远一手遮天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57章 皇宫晚宴(二)

“回皇上,这第一首便是星河灿烂映湖光,山水交融夜未央。月下吟诗情难尽,千秋才子共文章。

第二首是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这第三是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第四首是金粉东南十五州,万重恩怨属名流。牢盆狎客操全算,团扇才人踞上游。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粱谋。田横五百人安在,难道归来尽列侯?”

庄重而严肃的宴会上,李善长吟诵完四首佳作,殿内顿时鸦雀无声,众人如置身梦境,被诗词的壮美意境所震撼。朱元璋虽早有耳闻,但亲耳聆听之下,亦不禁动容。

朱樉见此情景,忍不住上前道:“父皇!昨晚儿臣也在玄武湖中,此人的才学实可比肩诚意伯。”此言一出,众人皆感惊异。朱元璋微微一笑,故作疑惑地看向刘伯温:“哦?诚意伯,你怎么看?”

刘伯温镇定自若,微微躬身:“圣上,这四首诗确有不凡之才,但是否真能比肩臣,还需圣上细细考量。”他巧妙地将问题推回给皇上,让人无可挑剔。

朱元璋爽朗大笑,殿内众人也随之笑声四起,气氛愉悦和乐。然而,坐在后座的朱桓却心生警觉,他感到这笑声背后似有隐情。

忽然,朱元璋收敛笑意,轻轻咳嗽,两声过后,他转向人群,微笑道:“龚自珍,你有何见解?不必多说,上前来。”

这一声呼唤如惊雷炸响,殿内瞬时安静,众臣皆面露惊讶,纷纷侧目,寻找这位名不见经传的才子。徐妙云和李祺心中翻涌复杂情感,前者怀有敬仰,后者心生旧怨。

朱桓闻听此令,虽然心有意外,但他很快镇定下来,缓步走上前,恭敬地向朱元璋行礼。

此刻,整个殿堂的目光都聚焦于他,窃窃私语声渐起,议论这位被皇上亲自点名的人物。

坐在一旁的詹徽尤为震惊,他万万没料到,传闻中的诗神竟是自己身边之人。

徐达和李善长亦不免惊讶,心中猜测此人何以能入此宴会,难道是皇上特意召见?

在这众人注视下,朱桓面露坦然,从容不迫地跪下,朗声道:“禀父皇!儿臣有罪!”

这一声“父皇”如同惊雷再响,让在场大臣无不愕然。

此刻的宴会殿堂,因这突如其来的变故而热浪翻涌,注定将成为京城乃至大明最为津津乐道的话题。

“肃静!“随着云奇那略带沙哑的声音在殿内响起,整个大厅瞬间安静下来,仿佛时间也为这一刻停驻。

“龚自珍,这名字倒是不错。起来吧,朱桓!“皇帝的话语如同一柄利剑,瞬间划破了众人心中的迷雾,将隐藏于名字背后的真实身份揭示出来。

殿内的群臣这才豁然开朗,意识到原来这位才子竟然是皇族之人。

然而,“朱桓“这个名字,他们多半闻所未闻,知情者寥寥无几。

“他...他竟是皇子?“徐妙云和李祺心中同样掀起惊涛,二人面面相觑,不敢相信这意外的发现。

台上,马皇后与皇上低声交谈,脸上洋溢着一丝淡淡的微笑。

忽然,皇上朗声说道:“皇宫内,很久没有如此热闹过了。

以往都是朕与众臣共聚,而今日,则是与众皇家之人及群臣家眷齐聚于此。这位‘诗神’,不知可愿为此次宴会作诗一首,以增添雅趣?“

朱桓起身后一直谦恭地微微躬身,闻听此言,心中顿悟。

他暗自思忖,原来这是父皇的用意,借着让自己在宴会上作诗,来考验自己的才学,倒是好一番深思熟虑的安排。

而台上的朱元璋则微微露出意味深长的笑容,仿佛在无声地说道:“我倒要看看,这位‘诗神’是否真如传闻中那般才华横溢。”

“呵呵!父皇开口,儿臣定当竭尽全力,若是不如父皇之意,还望父皇......”

“不妨,作来!让在座之人品鉴一番,若是不佳,自罚饮酒即可。”朱元璋微微一笑道,语气中蕴含着几分期待与宽容。

朱桓略显犹豫,目光在四周扫视。未待他言语,皇上身旁的云奇已上前一步,恭敬地说道:“龚才子——不,朱公子,是否在寻找文房四宝?小人乐意为公子记录诗词。”

朱桓轻笑,心中暗赞云奇的不凡洞察力,不愧是皇上身边之人。他微微颔首,道:“多谢!”

接着,朱桓脸上浮现出一抹淡淡的微笑,这让在座的人更加疑惑不解。心中思索片刻,他决定不再拘束,尽情挥洒才情。

他缓步走到朱标的座位前,取起一壶酒,仰首畅饮,将一壶接一壶的玉酿送入口中,任凭微醺的醉意在体内弥漫。

片刻间,朱桓已是步履蹒跚,身形微晃。他的目光坚定而明亮,望向太傅徐达之女徐妙云所在之处,尽管在众人看来,他似乎只是指向了太傅。满脸含笑,朱桓朗声吟道: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相思相望不相亲,天为谁春。浆向蓝桥易乞,药成碧海难奔。若容相访饮牛津,相对忘贫。”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焚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云奇手下如有神助,快速落笔记录这三首诗。尽管这些诗在这时并非原创,但以朱桓之口吟出,配合当下情境,已是绝佳之作。

殿内良久才恢复平静,继而爆发出热烈的掌声,众人纷纷叫好:“好,好诗!好一个焚身碎骨浑不怕!”

朱元璋脸上显露满意之色,望向右侧的三公和诚意伯刘伯温,询问道:“三公、诚意伯,认为这三首诗如何?”

四人面露微惊,旋即恢复如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