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三单元 阴阳学说
细目一 阴阳的概念
1.阴阳的含义 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阴阳,既可以标示相互对立的事物或现象,又可以标示同一事物或现象内部对立着的两个方面。

寒热、动静、明暗是阴阳的标志性属性,而水火皆具备,故称“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
2.事物阴阳属性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事物阴阳属性的绝对性,主要表现在其属阴或属阳的不可变性,即绝对性。
事物阴阳属性的相对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阴阳属性可互相转化;二是阴阳之中复有阴阳;三是因比较对象的改变而发生改变。

细目二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1.对立制约 指属性相反的阴阳双方在一个统一体中的相互斗争、相互制约和相互排斥。生理上,“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病理上“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虚则阴盛”“阴虚则阳亢”。
2.互根互用 阴阳互根,指一切事物或现象中相互对立着的阴阳两个方面,具有相互依存、互为根本的关系;阴阳互用,指阴阳双方具有相互资生、促进和助长的关系。生理上,“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病理上,“孤阴不生,独阳不生”“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3.交感互藏 阴阳交感,指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即发生相摩、相错、相荡的相互作用;阴阳互藏,指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中的任何一方都包含着另一方,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如“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
4.阴阳消长 阴阳消长是阴阳运动变化的一种形式,而导致阴阳出现消长变化的根本原因在于阴阳之间存在着的对立制约与互根互用的关系。
5.阴阳转化 阴阳转化,指事物的总体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即属阳的事物可以转化为属阴的事物,属阴的事物可以转化为属阳的事物。如“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甚则热,热甚则寒”。
6.自和与平衡(助理不考) 阴阳自和,指阴阳双方自动维持和自动恢复其协调平衡状态的能力和趋势。阴阳平衡,指阴阳双方在相互斗争、相互作用中处于大体均势的状态,即阴阳协调和相对稳定状态。
细目三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1.阴阳学说在组织结构和生理功能方面的应用
(1)脏腑及形体组织的阴阳属性

(2)五脏阴阳的划分

(3)经络系统的阴阳属性

2.阴阳学说在病理方面的应用

易混考点解析
阴胜则寒和阳虚则寒的比较

阳胜则热和阴虚则热的比较

3.在疾病诊断方面的应用
(1)四诊分阴阳

(2)辨证分阴阳:在临床辨证中,阴阳学说用来概括分析错综复杂的各种证候。

4.在疾病预防和治疗方面的应用 调整阴阳,使之保持或恢复相对平衡,达到阴平阳秘,是防治疾病的基本原则,也是阴阳学说用于疾病防治的主要内容。
(1)指导养生:养生最根本的原则就是要“法于阴阳”。“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即遵循自然界阴阳的变化规律来调理人体之阴阳,使人体中的阴阳与四时阴阳的变化相适应。如以“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及“冬病夏治,夏病冬养”之法,调养“能夏不能冬”“能冬不能夏”之人。
(2)确定治疗原则
1)阴阳偏盛:治疗原则是“实则泻之”,即损其有余。阳偏盛而导致的实热证,用“热者寒之”的治疗方法;阴偏盛而导致的寒实证,用“寒者热之”的治疗方法。
2)阴阳偏衰:治疗原则是“虚则补之”,即补其不足。①通过阴阳互制调补阴阳:阴偏衰产生的是“阴虚则热”的虚热证,治疗当滋阴制阳,《黄帝内经》称之为“阳病治阴”,即“壮水之主,以制阳光”;阳偏衰产生的是“阳虚则寒”的虚寒证,治疗当扶阳抑阴,《黄帝内经》称之为“阴病治阳”,即“益火之源,以消阴翳”。②通过阴阳互济调补阴阳:对于阴偏衰导致的虚热证,采用“阳中求阴”的方法;阳偏衰导致的虚寒证,采用“阴中求阳”的方法。
3)阴阳互损:导致阴阳两虚应采用阴阳双补的治疗原则。对阳损及阴导致的以阳虚为主的阴阳两虚证,当以补阳为主,兼以补阴;对阴损及阳导致的以阴虚为主的阴阳两虚证,当以补阴为主,兼以补阳。
(3)分析和归纳药物的性能:药物的性能,一般来说,主要靠它的气(性)、味和升降浮沉来决定。而药物的气、味和升降沉浮,又皆可以用阴阳来归纳说明。

易混考点解析
阴病治阳与阴中求阳、阳病治阴与阳中求阴的鉴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