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序
当前,全球经济发展迅速,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价值取向对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产生了极大影响,导致人类的生活方式和社会行为都发生了很大变化,由此带来了种种健康和社会问题。中医药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是世界上唯一全面、系统传承下来的医学。中医学者们必须有文化自觉,要继承中医学的原创思维与优势,以“治未病、辨证论治”为核心,面对各种难治病,应善于借助循证医学、叙事医学及医学统计学等不同学科,多元化、多层次地设计观察评估出共识疗效,这是当今医学的总体任务。
岐黄学者王新志教授,现任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国家区域中医(脑病)诊疗中心学术带头人,主任医师,国家二级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第五批、第七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导师。从医40余载,学验俱丰,是国内著名的中医脑病专家。王新志教授提出的“脑病胃治”理论,具有中医原创思维,对于脑病的诊治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值得很好的总结和研究。
中医学具有科学与人文的双重属性,中医学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文谈医,字里藏医,字里藏义。“一肚子坏水”“心知肚明”“大腹能容”都是大家经常听到说到的词语,实际上大家都明白,这些话语指的是大脑所思所想、大脑很明白、思想有包容性,都是大脑的功能体现。在以上形象的比喻里面,古人可能也认识到了“腹”与“大脑”之间具有一些未知的联系。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气机升降之枢纽。脾胃运化正常,后天之精充沛,脏腑气血得养,气机升降有序,人体状态健康平衡。脾藏意,意指人类所具有的高级思维、意识活动,其与脾胃功能强弱有密切关系。脾升胃降,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脾胃和则清阳得升,脏腑得养,耳聪目明,思维敏捷,浊阴得出,脏腑和利,“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可谓“得脾胃者得天下”“得中焦者得健康”。所以,中焦脾胃功能,对人体健康及大脑功能至关重要。
西医学也充分认识到胃肠与大脑之间的重要关系,提出“肠神经系统、脑肠肽、脑肠轴、脑肠互动”等概念,甚至提出神经胃肠病学的理论。胃肠与大脑密不可分,中医学“脑肠相通”学说的提出,西医学神经胃肠病学的建立,脑肠肽以及脑肠轴的发现,更揭示了大脑与胃肠在生理上相互依赖、相互协调,病理上相互影响,在临床辨证论治时一定要综合分析,全面考虑,体现中医学的整体观念。
胃肠属腑,以通为用。《说文解字》云:“通,达也。”《易经》云:“往来不穷谓之通……推而行之谓之通。”“通”是自然万物正常发展的必要条件。保持腑气畅通,是维持机体健康的重要条件。“通腑法”思想理论最早可追溯至《内经》,张仲景《伤寒论》将其应用于临床实践,深化于晋唐时期,金元四大家进一步发展了理论应用,完善于明清温病学派诸家,经由现代医家的不断补充发展,形成了一套相对完整、系统的临床理论体系,广泛应用于临床,成为临床不可缺少的重要治疗法则。简而言之,病在大脑,治在胃肠,利在中枢,辅在四旁。
名老中医学术传承是利国利民的千年大计,关乎中医药事业的永续发展,需要一代一代学人不懈努力。《王新志教授通腑法治疗脑病临床经验》一书,是其门人刘向哲等弟子将王新志教授数十载学术思想精华“脑病胃治”等相关研究成果整理成册,实属可贵。该书系统介绍了王新志教授“下法”治疗脑病临床经验及学术思想,兼顾当前国内外与脑病相关的通腑法中西医研究新进展、新理论、新技术,特色鲜明,具有指导性、实用性和启发性。对于传承弘扬名老中医学术思想,创新发展中医药理论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故欣然为序,以益后学,并造福广大患者为盼。
希望团队的每个成员都应具有为团队修身、为事业出力的品行,不辜负新时代、新要求,不忘初心,再接再厉,为中医事业的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中医科学院名誉院长
2022年2月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