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大学制度:本原特性、中国语境与完善路径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1.4.2 逻辑框架

本书的总体思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的基础上,紧紧扣住“鲜明的中国特色与显著时代特征相结合”这一前提去思考我国现代大学制度建设问题。也就是说,我们将自觉地从中国当前所处的特定发展阶段以及国际国内环境出发,既立足于当今中国的实际,又充分借鉴世界各国的先进经验,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教育国际化大趋势背景中高等学校的必然选择为着眼点,努力建构面向未来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具体的逻辑框架可以概括为“体制变革—民主参与—机制创新—和谐有序”,目标是探索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的路径。

本书提出的“体制变革—民主参与—机制创新—和谐有序”的逻辑(理论)框架是一条如何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的研究思路,相信框架中的四个理论要素研究能够找到影响并最终决定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得以构建和完善的路径。体制变革既是现实前提又是约束条件。一方面,这一阶段中国大学的内外管理问题较突出,需提上国家政策的议程或落实国家的政策议题;另一方面,当前需要准确把握教育体制变革阶段中完善中国现代大学制度的范围和重点,不能脱离社会现实和简单移植西方国家大学制度。因此,构建基于科学发展观的现代大学制度,是体制变革阶段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的前提。民主参与意味着现代大学应该担当社会发展的责任、意味着大学的变革与成长是国家—社会关系的一种过程重塑。机制创新要素指的是现阶段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的路径依赖,机制创新的标准在于是否充分维护了大学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是否选择了有效的体制机制并及时回应社会公共需求、是否满足了协调大学变革与持续发展的要求。和谐有序侧重在建设和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的进程中,要达到解决日益增加的大学内外的各种矛盾和冲突、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结果,最终在促进大学“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和社会参与”的过程中符合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并体现大学的本质。上述总框架具有十分显著的价值分析特点。

本书的研究还将在“体制变革—民主参与—机制创新—和谐有序”的逻辑框架下去探讨“完善什么—谁来完善—怎么完善—完善效果”的问题,分析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的主体结构、内容结构和目标结构,探索塑造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相统一的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的路径。上述对逻辑(理论)框架的阐释及其在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行为上的落实如图1-3所示。

图1-3 本书的逻辑框架

依据本书确立的逻辑(理论)框架,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行为体系中的“完善什么”问题,应以体制变革为前提,落实在维护大学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促进大学有序运行以及高等教育持续发展的范围中,重点解决大学管理体制不规范和大学内外关系失衡这些问题,并由此构建健全的大学政策领域;“谁来完善”的问题则需要以民主治理理论为指导,发挥政府的引导、协调职能,既强调政府的有限控制,又强化大学的有限自治,建立社会多元合作的关系;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行为体系中“怎么完善”的问题需要落实在制度安排上,其法律层次需要确立大学自主权的框架边界,体制层次需要形成功能互补的大学管理机制模式,操作层次需要提高对民主治理工具理论和责任监管作用认识并做出审慎性选择;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行为体系中“完善效果”的问题,需要落实在对现代大学主体责任担当和管理行为的绩效获取以及社会文化重塑上,以形成体现中国转型阶段特殊性的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