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快乐的根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8章 学点书画养性情

对于书法、绘画,应该说从初一开始,我就对它们产生了朦胧的兴趣。几十年来,这些艺术爱好一直渗入到我的生活和创作里,虽然没有刻意去培养,但细细思量,内心深处一直怀有的对书法、绘画的激情与向往,如琼浆玉液般滋养了我的精神情感,丰富了我的心灵世界。

回忆起来,对艺术的爱好是从学习书法开始的。我小时候喜欢写字,觉得拿着笔的感觉很好。

小学时期我就开始练习毛笔字,那时学校有写字课。上初中后,还经常写毛笔字。教授古典文学的父亲说柳公权的字体秀气清隽,让我学柳体。我也觉得柳体很清秀洒脱。父亲没有严格要求我必须每天练字,所以练字是断断续续的。经常在闲暇时间,铺开纸张,写毛笔字,觉得挺开心的。

初中时期,我写的毛笔字被贴在班级的墙上,许多同学围着观看,那时好不得意。高中后,功课吃紧,就没有练过毛笔字了,倒是喜欢写钢笔字了。一直到上了大学,一下子轻松许多,业余时间就开始练习钢笔字。

我是1988年上的大学,那几年流行庞中华的钢笔字帖。我买了两本,开始临摹。钢笔字运笔自如,练着简单,觉得好惬意。有句话是“文如其人”,其实,字如其人也是一个道理。书法是以线条来表达和抒发人的情感心绪变化的,若人品端正,那么其人的字体大都端正;若性情潇洒豪迈,那么字体如行云流水般洒脱自在。当然也有人品性情与字体不一致的,不能一概而论。

对于绘画的爱好始自初中一年级的暑假。假期闲暇无事,我便翻阅父亲书架上的书籍,有一本是罗丹的《艺术论》,我对书里面的绘画作品很感兴趣,于是开始最初的模仿临摹。比照诗人头像临摹画头像,画过德国诗人歌德的头像和印度诗人泰戈尔的头像,我当时还总结了一条经验,就是画人物一定要把眼睛画好,因为眼睛最传神。

后来就临摹画山水画,在一草一木一花中体验大自然的神奇魅力。虽然一直没有拜师学画,但就是喜欢绘画的感觉,那是一种沉静而又飞翔的感觉,洒脱自如,随意想象,纯属自娱自乐。上了大学后,绘画的爱好被搁置一边了,没有坚持下来。

在中国书法与绘画史上,自古以来就有“书画同源”的说法。唐代诗人王维是一位诗人,也是一位画家。他的五言绝句《竹里馆》就是一幅清新自然的水墨画:“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宋代诗人苏轼也是一位书法家,留下许多传世之作。诗人或者画家把自己的学问与性情,真实地融入诗作和画作里,就如王维一样把诗画两门艺术融会贯通在一起,达到苏轼所说的意境:“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现代著名国学大师饶宗颐主张“学艺双携”,意即所有的学问皆可以同艺术一脉相通。饶公不仅在甲骨文、古文字学、上古史、艺术史、诗词学方面广博而精深,其画作和笔法既得古风,又有新意,诗书画一体,体现人生与艺术的魅力。

书法大家启功先生谈诗书画的关系时认为,一件美好的书法作品,也有资格被加上“诗一般的”四字桂冠,意即优秀的书法作品也能达到如诗如画的意境。历史学家钱穆先生说,画的最高境界,也同诗一样,背后要有一个人。也就是说,画画并不是以眼为准画出来的,而是要以心为准,表达人的心灵在世界中的存在状态。所以画画一定要画出自己的灵魂,临摹是临不出好画来的,必须有内心的思想和境界,才能画出传神之作。

对于书画,我虽然没有受到专业训练,但这些艺术门类似乎长在了我的灵魂里,一直受到濡染与滋养,使我的气质优雅而脱俗,内心世界无比丰富,也培养了我的审美情趣,使我更加热爱生活,并以一种审美的眼光去拥抱自然与人生。诗书画在中国为关系很密切的艺术,都暗含人与天地万物的通灵方式。

在我写作时,由于胸中涌动着天地大美和人间大美的情怀,我就将对美的体验与感受留驻在心灵深处,经过思考与熔铸,变成美丽的文字。所以,艺术使我受益终生。当我在构思一篇游记时,我的眼前似乎出现一幅清新淡远的山水画,溪山之巅、烟霞之表历历罗列于胸中;当我头绪烦乱写不下去时,一幅俊逸超然的书法作品,或许能启发我的灵感,使我的思绪灵动飞扬。

人的一生中,培养对书画艺术的爱好,学会至少一种艺术门类,是很有必要的,有助于自己的人生葆有高雅的情趣,涵养自己的心灵,对美怀着无比的热爱。对于文学创作而言更有益处,就如一棵开花的树,在葱翠中永远饱含着美感。

2018年7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