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葱
“瓦盆麦饭伴邻翁,黄菌青蔬放箸空。一事尚非贫贱分,芼羹僭用大官葱”。陆游隐居时,写下《葱》这首诗。大意是讲,人不分贵贱,客不分南北,都吃大葱。
倒也是,我走过许多地方,凡菜不离葱。吃葱,古今各异,南北不同。《说文解字》解“葱”字,“菜也”。古时,葱虽列“五菜”之末,却以葱白为主菜;“匀和豌豆揉葱白,细剪蒌蒿点韭黄”,到了元代,耶律楚材竟把葱白与韭黄相提并论!如今,葱已悄然退至调味品,只作辛辣料。当然,北方人喜食大葱——个头儿大、皮厚叶肥——多用于煎炒烹炸,也生吃,像烤鸭卷葱丝、大葱蘸瓜酱;南方人喜食小葱——小家碧玉、柔嫩水滑,默默辅佐各种菜色,拌豆腐、佐清汤……一个词形容,大相径庭。
煎炒也罢,生嚼也好,葱早已成为各家的必需,牵引着人们的胃口。
“菜伯”,是中医对葱的尊称。“伯”为老大,葱以辛辣,名列众蔬之首。药食同用,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庄子说,“春月饮酒茹葱,以通五脏”,春季食葱,升发机体阳气,以应春气。民间有咬春的习俗,立春这天,用葱、蒜、萝卜做成食物,葱白煮水相佐,合家进餐,“咬得草根断,则百事可做”。葱入药用,能外用消毒,药书记载,唐朝骨伤科名医蔺道人,每次手术前,用葱煮水冲洗伤口;还可止血止痛,隋代僧医梅师在《梅师方》中写道,“金疮出血不止,取葱炙令热,抑取汁,敷疮上,即血止”;当然,葱也是杀毒的利器,《名医别录》记载,“除肝中邪气,安中利五脏、杀百药毒”。葱蒜不离菜,百病生不来,看来,老大还真有老大的样子,名副其实!
“和事草”,是文人相赠的雅号。宋代陶谷在《清异录》中称,“葱和羹众,味若药剂必用甘草也,所以文言曰和事草”。相传,神农尝百草而识葱,去腥、解膻、增香,各种菜肴,必加葱调和。《礼记·内礼》中,记载了葱的菜谱,“脍,春用葱,秋用芥;脂用葱,膏用薤”,这是绝佳的搭配:葱增加肉的鲜美,也助消化、除腻。诸事皆宜称和事,葱会做主角,也甘当配角,家家必用。科学研究表明,葱含有大量易挥发的硫化物——“葱辣素”,一受热就发散出来,辛香浓郁。与主料一同烹制,葱香味便与主料鲜味融为一体。怪不得,民间常常报以赞赏,“葱就是葱,她绝不会装蒜!”
“芤”,是葱的艺名。李时珍说,“葱从囱。外直中空,有囱通之象也。芤者,草中有孔也,故字从孔,芤脉象之”。葱,中空,直挺不弯,喻人心胸开阔,行为端正,活脱脱的君子形象。人们在生活中捕捉葱的美德,形成了许多习俗:舅舅给外甥“剃满月头”,一定要在簸箕里放几株葱,葱主聪,取聪慧之意;过年大葱压窗台,一来喻大葱生命力顽强,严冬里能存活,二来祈祷来年从从容容,无灾无难;迎新娶亲,两根连根大葱相赠,以示喜结连理、繁衍丛生,亦取祛病避邪的美意,因此,恋人互称“那根葱”。如果女生藐视别的男人,便厉喝“你算哪根葱”。呵呵,葱中居然隐含人格魅力!“总角黎家三小童,口吹葱叶送迎翁”,苏轼流放万里之外,当地黎族儿童吹葱笛相迎的场景,不禁哑然失笑。这等尤物,不容小觑!
文人学者是雅士之乐。当今学者王世襄,以“善吃、善做、善品评”被圈内誉为“烹调高手”。他也做得一手好菜——“焖葱”:蒜末爆葱白,撒盐加糖,泼白葡萄酒,焖两分钟,盛盘开吃。据说,酥软入味,甜香可口。食友汪曾祺评述,“此味剔除了繁复、冗务、粉饰和累赘,让生活变得简单、真诚”。这等大拙至美的本真,让人垂涎三尺!至此,只能搁笔止思,抹抹嘴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