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边缘到认同:辞屏视角下的新生代农民工身份构建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2004年至202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连续二十年以“三农”为主题强调了“三农”问题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时期重中之重的地位,可见“三农”工作已经成为关系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任务,其中农民问题是“三农”工作的重心之一。在不同的年代背景下,每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各有侧重,准确把握了保护农民物质利益、尊重农民民主权利的重点问题。在一系列文件的指引下,近几十年来农村改革高潮迭起。

农民问题是“三农”工作的重点之一。从2004年开始,每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对农民工群体皆给予重点关注。国家赋予农民工使用土地的权利,但他们离开农村,涌进城市从事非农业工作,谋求生计。“2020年全国农民工总量为28560万人,农民工总量减少,流动半径进一步缩小”[1]。农民工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历程,媒体对这一群体身份的描述和构建也不断变化,“农民”“农村工人”“农民员工”“流动工人”“盲流”“流动人口”等都是社会赋予此群体的特殊标签。虽然农民工人口众多,但分配给他们的社会资源有限。受中国特殊的二元社会结构和严格的户籍制度的影响,农民工已成为中国最典型的弱势群体之一。

在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宏大历史背景下,第二代农民工开始了从农村到城市的流动。201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2],其中首次出现了“新生代农民工”的提法。当前,新生代农民工已取代第一代农民工成为构成农民工大军的主要群体。新生代农民工主要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出生的农民,更注重生活方式的改变,追求更好的发展机遇。他们在改革开放及中国社会加速转型的时代背景下出生、成长,已成为农民工队伍的主力军,为社会及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新生代农民工离开农村到城市工作,生活背景的巨大差异使其具有明显不同于传统农民工的特征。他们更渴望被尊重,工作目标明确,且因其文化程度普遍高于老一代农民工,更倾向于选择技术含量高的工作,在工作生活、职业追求、消费、婚恋生育、个体认同、城乡归属等诸多方面受到现代生活及职业观念的强烈影响,很大程度上摆脱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喜欢追求极具个性化的生活和工作,个体意识强烈。新生代农民工的务工观念因其教育背景而发生改变,且能够继续充电提升自身,发展意愿更强,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关键。

尽管城市中的许多行业对新生代农民工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但由于户籍制度的限制,他们较难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待遇。另一方面,低学历和低收入加剧了农民工的困境,使他们处于社会的边缘。新生代农民工渴望实现身份的城市化,“在职业和地域城市化的同时,享受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即进入城市社会保护系统”[3]。新生代农民工向往城市生活,然而中国特殊的城乡二元社会结构、严格的户籍制度以及内部文化缺失造成的空间冲突,使这一群体成为生活在城市的“边缘人”,所带来的社会问题日益突出,其身份和群体状态也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学术界对此进行了广泛的探讨。新生代农民工面临的主要困境包括身份认同、职业发展以及社会福利、婚姻等方面的障碍。近年来新生代农民工的劳动认知、职业分布、个体追求、流动轨迹以及新老两代农民工之间的代际差异等都构成了传播学、社会学等学科关于此群体的主要研究课题。

本研究选取网络媒体中新生代农民工的身份构建作为研究对象主要基于以下几点思考:

首先,新生代农民工身份深入研究的需要。新生代农民工出生和成长的社会环境正是全球化和信息化迅速发展的年代,其所受到的生活环境、价值观念、文化素养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和冲击都远大于第一代农民工,由此所遭遇的困惑和挫折也更多。受中国特殊的城乡二元结构、户籍制度、政治、经济、文化等各种社会助推力量的影响,新生代农民工在自身身份的变迁中时刻处于迷茫和困惑的状态中,其身份认同危机也将更加严重。因此,对这样一个特殊群体,其身份的研究就显得更加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其次,新生代农民工身份多学科研究的需要。有关网络媒体话语所呈现的新生代农民工群体形象及身份的研究因其特有的跨学科性引起了新闻传播、社会学、人口学等多个领域和学科的广泛关注。目前对新生代农民工身份构建的研究大多聚焦于某一层面的身份构建,如文化身份、政治身份等,且多从传播学、社会学和新闻学等视角切入,运用相关理论和方法,对新生代农民工的身份进行层层剖析,而对语言学范畴内新生代农民工身份的构建过程鲜有涉及。本研究对网络媒体新生代农民工话语的身份研究是把语言系统与话语应用相结合的跨学科语言学实证研究。新生代农民工身份的构建离不开语言,而网络媒体话语是新生代农民工身份构建的重要载体。网络媒体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报道和评论并不是中立的,而是通过语言符号的组织和运用,选择报道事件及叙述方式来表明自身的观点、态度及立场,从而影响受众对事件的看法,实现与受众的同一。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的解决是关系我国现代化、城市化和工业化全局的大事,关于此群体的特点仅从单一学科视角无法厘清。因此,对网络媒体新生代农民工身份的认识需要从多学科融合的视角进行探讨,话语研究的语言学视角也是切入新生代农民工身份研究的重要方面。

再次,网络媒体话语研究的需要。网络媒体是媒介的形式之一,近年来网络媒体空前发展,信息传播的速度和广度飞速增长,使人们对正在发生的事情有了更多的了解,从而成为人们了解外界的重要途径和手段。“麦克卢汉的‘媒介即讯息’在一定程度上指明了媒介延展的规律。随着媒介的不断扩充和重组,受众不断适应新的尺度,并以此推动媒介规则的形成”[4]。网络媒体包括各种不同的类别,可细分为门户网站、搜索引擎、虚拟社区、博客、微博等,各种网络媒体因其种类的不同,传播目的及效果也有所不同。网络媒体可以更强烈地影响人们对没有先验态度的话题的评价,或者当他们有一个预先存在的态度时,参与和推动事件的进程。从网络媒体视角来看,对网络媒体话语的研究能够更好地描述、解释和预测数字人文时代人们交际的模式与发展。网络媒体的传播效果与其网站文章的形式和内容密切相关,其语言、表达方式等与受众阅读口味的契合可以使网站的阅读量和点击量攀升。

网络媒体的性质和它所蕴含的巨大能量,使通过网络媒体话语对新生代农民工的身份进行研究显得更具有现实价值。本书对网络媒体新生代农民工话语的研究可以从微观语言使用层面进行具体的语言分析,从而发现其中的优点和不足,尤其对人民网、光明网等代表国家层面的门户网站来说,更有利于其“聚民心”话语能力的提升,从而助益基于修辞动机的新生代农民工身份的构建、传播,促进受众对这一群体的身份认同。

最后,修辞学学科发展及修辞学理论适用性研究的需要。“修辞研究要求研究者要综合具有较好的有关语言学、文学、美学、哲学、心理学知识,语言学方面要求具有修辞学、语法学、词汇学、语义学、语用篇章学、认知语言学等多方面的知识,这样,修辞研究才能不断向纵深发展,才能对语言学理论做出它应有的贡献”[5]。谭学纯(2015)认为“研究主体的知识结构中隐藏着修辞学科复杂的问题链”[6]。修辞学的研究体现了明显的交叉学科性质以及跨学科视野,同时也面向多学科共享的学术空间。因此,本书在修辞学“辞屏”理论的视角下综合语言学、传播学等多学科理论对网络媒体新生代农民工身份的构建过程进行考察,正体现了多元的阐释路径及修辞学的交叉学科性质,有利于揭示网络媒体背后所隐藏的态度、评价和意识形态等社会关系。

“问题驱动”是修辞学研究中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人是一种修辞动物,修辞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修辞意义的生产过程,现实世界的修辞化的构建过程,其建构机制、建构规则都作用于按修辞化的方式认知世界的经验主体——人”,上述过程的发展都是基于“问题”。在当今社会中,修辞学的研究不在于仅仅进行理论阐释,修辞的适用性——“如何解决问题”也是进行修辞研究的目的所在。因此,本研究的开展正是顺应了这一发展趋势的需要,在修辞学的理论框架下,对网络媒体新生代农民工身份构建过程中的修辞效应进行考察,同时也是对基于问题的修辞学理论适用性的探讨过程,从而使修辞学能够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体现人文学科的社会价值与社会意义。

综上所述,新生代农民工是农民工的主体,与第一代农民工有着明显的差异,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发展,新生代农民工也将会被赋予颇具时代特色的身份特性,其身份的话语构建过程也将会与第一代农民工有所不同。因此,基于语言学、修辞学和传播学并结合语料库等理论的话语和修辞分析研究仍有很大的拓展空间。以往对新生代农民工身份的研究大多将其身份看作一种纯粹的社会现象和文化现象,仅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形象构建进行综合考察和概括分析,鲜有涉及话语在新生代农民工身份构建中的作用,也未对新生代农民工身份的话语构建策略进行探讨,并且仅将其身份看作一种过程和结果,未将其视为一种修辞资源,从修辞学的视角进行探讨,深入研究身份的修辞取效功能。“辞屏”并不是一种透明的中介,而是一种思想实践形式,能够调节、影响和构建人们的身份以及看待世界的方式。“辞屏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观察世界的视角,它彰显了事物的某些特征也遮蔽了其他特征,因而其体现的并非事物原始的‘面貌’”[7]。网络媒体使用语词构筑的辞屏对新生代农民工身份的构建便是一种象征性行为,这种行为必然凸显了网络媒体对此群体的态度。网络媒体所使用的辞屏是新生代农民工身份的载体,通过辞屏的使用,将其所意欲构建的身份进行凸显和传播,从而实现与受众的“同一”。鉴于以往新生代农民工身份研究的不充分性,本研究将在“辞屏”视角下对网络媒体新生代农民工身份构建的话语策略进行解析,探讨其身份的话语再现及构建策略,力求全面揭示新生代农民工的身份特性,探索如何使用“辞屏”构建网络媒体新生代农民工话语及其身份从而引导受众、传递价值观、调和价值观冲突,达成网络媒体与广大受众的“同一”,使广大受众逐步消解对此群体长久以来形成的刻板印象,助益、促进新生代农民工身份的社会认同。

注释:

[1]国家统计局,2020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ED/OL],http://www.stats.gov.cn/sj/zxfb/202302/t20230203_1901074.html,2021年4月30日。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ED/OL],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10/content_1528900.htm,2009年12月31日。

[3]王春雷,2015,国家中心主义视角下的农民工身份城市化[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4),第104页。

[4]杜骏飞,2004,中国网络新闻事业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13页。

[5]国家统计局,2020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ED/OL],http://www.stats.gov.cn/sj/zxfb/202302/t20230203_1901074.html,2021年4月30日。

[6]国家统计局,2020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ED/OL],http://www.stats.gov.cn/sj/zxfb/202302/t20230203_1901074.html,2021年4月30日。

[7]李克、李淑康,2012,批评转喻分析与辞屏研究[J],《外语教学》(4),第2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