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不试一下
李丹阳
我是年糕的妈妈李丹阳,曾经是一个全职妈妈,现在是一个在母婴领域做科普的博主。除了是博主之外,我也是一个创业者,今年是我创业的第8年,我有一个300多人的团队。
创业以来,我越发感受到世界变化的速度之快,社会经济环境、观念不断在迭代。我们身处一个今天不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的时代,充满不确定性,但也处处都是机会。
在变化莫测的大环境下,一个人能通过自己的影响力,组织一群人,把一件事干成,展现的就是领导力,只不过每个人领导力的内核不一样。
一 浪潮来临时,如何抓住机会?
(一)洞察用户需求,抓住时代红利
创业伊始,我对用户需求的洞察源自我本身就是对好内容有迫切需求的新手妈妈。2014年,初次做母亲的我饱尝照顾新生儿的辛苦,最困扰我的是孩子入睡的问题。我的孩子年糕几乎每晚都要哭闹到近12点才能睡着。白天已经因照顾孩子筋疲力尽的大人根本得不到有效休息。
此时,美国儿科教授、儿童睡眠和发展研究专家马克·维斯布朗的著作《儿童睡眠圣经》给了我极大的帮助。对这本用专业医学知识解析儿童睡眠问题的著作,我拿出了读书时的劲头,用两周时间做了详细的读书笔记和实操方案,并逐渐将孩子的睡眠时间调整到了7点半。
感知到专业知识对育儿的帮助,我将读书笔记发到了自己所在的育儿经验群里,得到了大量好评。此时,我发现像我一样的80后新生代父母,不再像以前一样相信老人基于经验的育儿知识,而是逐渐将互联网视作获取育儿经验的主要阵地。他们更愿意自己直接获取知识、经验,或者追随网络上同龄的榜样。
这是巨大的时代红利。
我自己育儿过程中遭遇的问题,以及在大量育儿社区中的浏览经验,成为我洞察育儿需求的第一扇窗口,但当时互联网内容的问题也同样尖锐。
2014年时,人们获取专业内容的主要渠道是搜索引擎,但搜索引擎给出的内容本身的专业度和真实性往往未经审核,质量较差。凭借医学生的知识储备,我经常能看出育儿群中其他妈妈转发的育儿经验里一些不靠谱的地方。
鉴于《儿童睡眠圣经》给我的帮助,我渐渐意识到彼时的互联网母婴内容生态亟须升级,而医学专业人员所创作的大量科普读物或专业论文,则是优质内容的重要来源。
此后,我在搜索育儿经验时,时常会像读书时那样去翻找论文,并将其简洁明了地介绍给其他妈妈。渐渐地,这样的经验科普逐渐成了我的创作风格。“年糕妈妈”公众号开始了正式更新。
(二)找准自己的定位
其实写育儿的人很多,我对自己的定位是:比医生写得更好玩,但比普通的达人妈妈更专业。因此,公众号发布的内容大部分是从我自己的亲身经历出发,辅以专业理论做支撑,再结合中国家庭的育儿特色写出来的。
其实西方育儿知识中有非常多的东西值得中国家长借鉴,但是如果给他一本现代营养学、一本育儿百科,会看得很无趣。所以我们就用小故事、小漫画和短视频的方式,接地气地讲明白。
(三)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和变现模式
一开始,“年糕妈妈”的内容就带有浓厚的科学知识的底色。内容的实用性也迅速为“年糕妈妈”聚集了第一批粉丝。而在创作团队逐渐壮大之后,“年糕妈妈”所秉持的“论文式”写作流程也逐渐完善。
“论文式”写作流程里,团队首先会完成选题和撰写的工作。团队在撰写过程中会参考英国国家医疗服务体系(NHS)、世界卫生组织(WHO)等权威机构的公开信息及不同语种的参考文献。每一篇干货稿的初稿,都要像论文一样有“初稿标注”,稿件中涉及的知识点需要标注出处和引用来源。
写作完成后,内容会经历类似“导师审稿”的环节。“年糕妈妈”内部建立了由专业医生组成的审核委员会。编辑完成文章后将由委员会进行审稿,从临床角度来看内容的合理性。最后,内容发表前还会进行查重。目前“年糕妈妈”团队内部设有专门的质检岗对文章进行检查,以判断网络上是否有抄袭问题。
通过“论文式”的写作流程,结合知识性的内容底色,“年糕妈妈”支撑起了内容的高质量与专业性,这成为我的核心竞争力。
以内容为基础获得流量,进而向用户提供电商和知识服务以撬动变现,模式很清晰。尽管从内容到服务的模式不断丰富,但我对内容品牌的发展一直奉行一个简单的逻辑,这也是“年糕妈妈”一开始创作内容的方法论:一切从用户需求出发,同时通过规范科学的流程向用户呈现内容和服务。
回过头看,一开始,我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会踩在内容创业的风口上,只是单纯地想要分享一些内容。能够让我在大时代的背景下,找到内容的方向,抓住机会的重要因素,很大一部分来自于我的个人特质,比如医学生的专业基础、分享欲、坚持的品质,以及对内容的敏感,能从用户视角出发的细腻等。
二 如何抓住潮水的流向
(一)保持敏感,勇于走出舒适区
从图文到视频再到直播,“年糕妈妈”的内容传播形式一直在变。作为内容创作者,我需要具备穿越平台周期、适应市场转变的能力,才能持续保持热度。做到这一点,最重要的就是:保持对新平台的敏感,用户在哪里我们就在哪里。
当微信流量有所下滑,抖音流量持续上升成为新趋势之后,我们决定要在守住原阵地的同时,主动出击,不断寻找新的流量。
当时我们做的一条“说不能穿开裆裤”的短视频在抖音特别火,这个话题其实在微信已经没什么太大的关注度了,因为在微信已经完成了这个教育。但在抖音这个生态下,还有大量的用户是不知道这样的科学育儿知识的。当时我们就觉得,从满足更广大用户、普惠更多妈妈的角度来说,这个事情非常值得做,也很有意义。
其实在微信逻辑下,我们有很多的路径依赖和惯性,有自己的舒适区。从图文的能力迁移到拍视频的能力,就是一个很大的跨越。我们花了3个月,做到了短视频内容的突破,抖音涨粉到几百万。
(二)发挥强项,建立自己的护城河
内容为核心一直是我们的重点,但中间我们也走过一些弯路。
很多内容创作者总想做大爆款,当初我们也是有这种迷思的。尤其是转到抖音这种短视频领域的时候,刚开始都觉得是在跟算法搏斗,想快速作出爆款内容。因为运营抖音账号非常依赖平台机制,但这中间就会遇到问题——我们的内容越来越套路化。
后来我们进行了反思,觉得还是要有自己的内容沉淀、行业壁垒,构建自己的护城河,调整战略。从战略选择上来说,就是要发挥自己的强项,而不是拼命弥补短板。作为内容的创作者,最重要的一条就是“真诚地做个人”。真诚地面对自己的用户,IP才有长久的生命力。因为不管技术怎么变,妈妈养好孩子的需求不会变。深刻理解用户的需求,并且真诚地为她们创造内容,这是基础。套路和程式化的内容是很容易被用户抛弃的,追求爆款有时就是在损耗用户。
我们其实已经有了丰富的早期发展时的内容沉淀,把这块优势发挥到最大,做表达方式的探索和改变,才是我们的核心竞争力。
(三)接受自己的不完美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遇到了很多危机。
首当其冲的就是,IP本人和团队都不具备视频拍摄和制作能力。我们的解决方法就是小步试错之后,快速投入资源去放大能力。
当时我们做的调整是成立一个特别小组——抖音“海豹突击队”。由一个资深的内容专家带着两个实习生,不设KPI,不做任何限制的冷启动,小步试错,快速探索出一条路。鼓励团队创新,放开手脚往前冲。同时我本人持续出镜,反复修正和练习。
在和新团队共同努力去克服种种困难的过程中,我有一个很深刻的感受:适时求助,不等于无能。作为一个女性创业者,基于女性本身的特质,和男性创业者相比,我会更敏感、感性,更愿意用具有人情味的方式去管理团队,注重跟团队的情感链接。也是因为这一点,当我接受了自己的不完美,承认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时候,遇到解决不了的困难,我可以及时向团队反馈并求助。求助不等于无能,恰恰相反,因为愚蠢的自尊而耽误了整个项目的进度,甚至导致项目失败,才是真正的无能。
三 如何在时间的洪流中站住脚
(一)坚持长期主义
“年糕妈妈”公司的使命是“致力于持续改善社会育儿认知和养育环境”。盈利是一种结果,可以作为具体的工作指标,但不能作为战略目标。战略目标是满足公共需求,推动社会进步。个人也好,企业也好,你只有被需要,才能生存、发展。我首先考虑的是妈妈们的需求和社会大势。如果我们能在这方面做出实实在在的贡献,我相信公司能活得久而且好。
“少子化”是当前很多经济体面临的问题,可能对社会结构和经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国家推出了“三孩”政策,以及降低楼市热度、减轻教育负担等一系列举措,也被一些人看作是减轻生育压力的努力。
从微观层面,减轻“生育第一责任人”——妈妈的负担,给她们提供支持,能够提升育龄人群的生育意愿。从这个角度出发,我和我的团队开始有意识地输出反焦虑内容。
(二)做有意义且正确的事
首先是为妈妈们提供自我减负的内容。
妈妈们需要正视自己的艰辛,自我减压,心要放宽一些。其实,养娃毕竟不是做科学实验,容不得误差,倒是妈妈自己,如果身心负担太重,还怎么照顾孩子呢?
我当然知道写“吐槽婆婆,骂老公”的文章更能获取流量,而输出反焦虑内容,一开始阅读数据往往不太好看,但毒鸡汤是畸形的繁荣,无法长久,不能低估读者。
实践证明,讲怎么科学地偷懒,讲怎么低成本带娃,讲“别担心没关系”的内容,越来越受到读者欢迎。《贵的东西不必省给孩子吃》《小孩的衣服不能比大人的贵》《母爱无须伟大,妈妈不是超人》等文章,都成为我们的爆款。
“年糕妈妈”的内容方向,经过持续且坚定的输出,渐渐地在洪流中站住了脚,也获得了读者的正向反馈。
我经常会和读者们提到一个概念——“家庭支持系统”。所谓家庭支持系统,主要是爸爸们,以及国内大多数家庭中对带孩子起到重要作用的家中老人。
要给“宝爸”更多带娃的机会,理解老人的不易,以“战友内部矛盾”的立场处理隔代育儿观念的冲突。
爸爸带娃,多方受益。爸爸的陪伴,对于孩子智力、人格发展的价值不言而喻;亲密的亲子关系,能给爸爸和孩子带来满满的幸福感;并且,能给妈妈喘息之机。为此,我们又输出了“爸爸带娃”系列内容,包括价值观和方法论两个层面。现在我们的男性读者比例接近10%。还有老人隔代养育问题系列。我们的读者中有不少老人,很多人跟着公众号学习科学育儿,最多的就是照着辅食文章给孩子做饭。
所有产出,远远不敢说是“万能答案”,只是多提供一种可能性,给父母们作参考。但有一点是不变的:跟妈妈们的联结,是我们的生命线。
在这条生命线上,借助内容的力量,持续改善社会育儿环境,做有价值的事,就是我坚持的“长期主义”。改变需要有人去做,改变也正在发生。
为什么不试一下?
我们身处一个今天不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的时代,唯一能确定不变的就是变化。但无穷的变化,也带给了我们无数的机会,去尝试形成自己的领导力。那我们为什么不勇敢地去试一下?
每一次新的尝试,都像一种特别的创作方式。而每一种创作,都在不断锚定你和世界的关系。那个时候,我不是女儿,不是妻子,也不是妈妈。我不需要通过某段关系去反复确认自我的存在,和自己在一起,也可以过得很好。
起起落落,人来人往,这才是人生常态。未来还很长,生活和工作中该遇到的问题还是会遇到,但我已经不是以前的那个自己。在大家去追逐寻找自己领导力的过程里,面对挑战的时候,或许这句话能给你以鼓励:为什么不试一下?
李丹阳:浙江大学临床医学专业硕士,母婴育儿领域知名意见领袖。2014年初创建母婴自媒体“年糕妈妈”,为中国妈妈提供科学育儿知识、解决育儿难题、提供情感陪伴。创业8年,“年糕妈妈”跨越平台和内容红利周期,完成全媒体矩阵布局,通过微信公众号、抖音、快手、微博等新媒体渠道持续生产、传播优质内容,保持高速增长,赢得4500万中国育儿家庭的信任,成为母婴领域头部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