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道教易学初探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易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的热点之一。而学术界一般多集中于对儒家易学进行研究,对道教易学的研究相对较少。道教易学,既不同于儒家易学,亦不同于道家易学,它是为道教炼养学,尤其是道教内丹学提供理论基础的。研究道教易学,既要懂得各时代的易学理论,又要熟悉道教丹道之学的相关知识,因此道教易学是道教研究中的一大难题,研究者寥寥。据我所知,已有的道教易学研究成果,大多集中在探讨《周易参同契》、陈抟易学等焦点问题上,对陈抟以后道教易学的研究则比较薄弱。章伟文博士所著《宋元道教易学初探》一书,尝试着对道教易学作了初步的界定,对道教易学的特征、基本内容及其研究方法作了梳理,建构了一个较为系统的理论框架。全书侧重研究了宋元道教易学,将其分为易学内丹学、道教易图学和道教易老学,依次论述了宋元道教易学九位代表人物的思想。作为一部专题性断代史论著,对于深化、拓展易学哲学和道教史的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此书史料翔实,考辨精审,分析较为透彻,评价相当中肯,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在我个人看来,《宋元道教易学初探》的重要收获,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明确了道教易学的研究宗旨和目标。此书认为,道教易学的宗旨在于弥补道家哲学偏重形上学的弱点,从而开辟道教由人事通向天道的实践之路。道家哲学通融、无碍,其所谓“道”,具有无限的包容性,却又存在难以具体描述的困境。如《老子》所说,“道可道,非常道”(一章);道作为本体的存在是不可名的,“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二十五章)。《庄子》以为,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庄子·大宗师》)。而隋唐道教重玄学所设定的终极本体,也是一种“玄之又玄”、“有无双遣”、“无滞无累”、“超凡脱俗”的最高宗教精神境界,是不可言说的;其证悟本体的方式、方法主要是“否定”,亦不利于指导具体的宗教实践。通过引《易》入道,《易》理即是天道之理,循《易》理而行就能与天道相通,达到人与天的合一。因此,道教易学这种学术形式的出现,旨在弥补道家哲学偏重形上学的缺陷,它结合《易》理,如纳甲、卦气、卦变、无极太极、先天后天、五行八卦、河洛数理等等,来探讨天道的内容、表现以及由人事通向天道的路径,既能为道教信仰确立较明确的终极宗教目标,又能为道教的宗教修持提供切实的路径和方法。这在道教义理发展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学术地位和理论价值。

第二,在对道教易学进行界定的同时,对儒学易与道教易的不同特点作了说明。这对易学哲学的丰富和发展,也是有意义的。此书认为,在回答天道之理为何,理想之人道为何,由人道及于天道为什么可能,以及由人道及于天道的路径和方法等问题的过程中,道教引入了《易》学。因此,道教易更为关注天道问题的研究。应该说,儒学易同样重视对于天道的探究,但儒学易探索天道的主要目的是为政治和社会伦理问题提供本体论的根据。道教易和儒学易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它重在对自然天道及人与自然天道之合一这个问题进行研究,这种人与自然天道的相合更多地是以个体的、自然人的身份来进行,而不是以群体的、社会的人为基础。这样,儒学易和道教易之间就具有一种相待互补性。而本书对道教易学所作的探讨,对于开展儒学易和道教易的比较研究、对于丰富和发展易学哲学的思想,颇有启发意义。

第三,对宋元道教易学在道教发展史上的地位、性质和意义的论述,相当准确而富有新意。宋元道教易学是内丹学的一种理论形式,而内丹学是在对汉唐之外丹学和重玄学的扬弃中建立起来的。因外丹的不适当服用常造成对生命的戕害,这对道教长生成仙、延年益寿的宗教理想是一个打击;而重玄学对达成道教形上之境的具体操作的路径、方法有所忽略。宋元道教易学致力于为道教的宗教实践提供具体范式的指导,为道教的社会教化寻求更为理性又更具操作性的切入点。本书依据宋元道教易学思想的不同特点,将其概括为三大类型,即易学内丹学、道教易图学和道教易老学。其中易学内丹学主要是以个体为本位,对天道之理进行切身之体悟,以求得个体与天道之相通、相融的具体方法和路径;道教易图学主要是以易图的形式对天道之理进行理论探讨,以为道教内丹修炼提供理论的指导;道教易老学则是对上述这种天人之学的理论综合,以体用的方式来贯通天与人、道体与器用,沟通形上与形下。此种分类研究,对于我们准确地把握宋元道教易学的思想特点、明确其在学术上的地位是有帮助的。

第四,本书对宋元道教易学发展史上的某些具体问题的探讨,也有较多新意。诸如对金代全真道士郝大通《太古集》的道教易图学,元代高道李道纯的道教易老学所作的研究;对陈抟与河洛之学的关系、对署名陈抟著的《阴真君还丹歌注》真伪问题的考察;对储华谷《周易参同契》注年代的考辨;对于宋元道教易学所体现的“天人合一”的内在超越之路与西方哲学发展道路之区别的论述,等等,都能做到言之成理,持之有故,有较强的说服力和较多的创新性。

在充分肯定本书积极成果的同时,我们也深深感到尚有进一步研究的余地。比如道教易学内丹学与道教易图学在思想内容上有部分交叉重合,这两部分的划分及叙述还可再作斟酌;在行文风格上还可以更加简明,引述原文应有所克制,有些可将原始文献化作自己的语言加以表述;在宋元道教易学与宋明理学的关系的探讨方面尚嫌不足;对于宋元道教易学研究的当代意义的探讨仍可丰富,以使之更为深入、更臻全面。

章伟文博士诚敬淡泊,沈潜好学,心不旁骛,矢志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他出生于江西崇仁,曾以故乡先贤、元代大儒吴澄易学研究开启其学术之路,研究生毕业后,进入中国道教协会研究室,担负《中华道藏》的整理出版工作,效力甚多。旋又综合易道,深加探求,著成《宋元道教易学初探》一书,实言前人所未言。若假以时日,继续钻研,相信伟文博士定能有更大创获。我热切地盼望他的一部完整的《道教易学史》的问世。

伟文博士曾先后在北京师范大学随我学习六年,以优异成绩获得哲学硕士和历史学博士学位。现在,其博士论文要在巴蜀书社正式出版,索序于我。于是略述感想,以为祝贺与期盼。

郑万耕

2005年6月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