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江达海:南通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一章 生活在南通

一、平原上的国家森林城市

2018年10月15日,深圳。这一天,对728万南通人来说,是一个难忘的日子。在当天举行的森林城市建设座谈会上,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正式授予南通等27个城市为“国家森林城市”。

平原上的森林城市

国家森林城市,是评价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最高荣誉,是衡量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地处江海交汇处的南通克服盐碱地多、缺山少湖等先天不足,扎扎实实,稳步推进,用实际行动实现了五大类40项创建指标全部达到《国家森林城市评价指标(LY/T_2004—2012)》等相关文件要求,完美地诠释了“让森林走进城市、让城市拥抱森林”的创建宗旨要义,也为全国很多地区开展森林城市建设提供了“南通方案”。

2019年,以国家森林城市为基础,南通成功申办中国森林旅游节,这个节日是经党中央、国务院审批,由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主办的重要节庆活动之一,每年举办一届,这是该节首次在地级市举办。

南通,地处江苏省东南部,南临长江,东濒黄海,中国首批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中国滨江临海平原地带唯一的“长寿之乡”。先后获得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生态市、国家文明城市、全国十佳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城市、中国人居环境奖等荣誉称号。

江海儿女全面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策应长三角森林城市群建设,对接崇明世界级生态岛建设,构筑上海大都市“生态屏障”,打造扬子江城市群“绿色门户”,大力开展森林城市建设。以江海岸线为经纬,8001平方公里的“崇川福地”挥洒出平原绿化的恢宏巨笔,在“大德曰生”的锵然古训之后,绘就了“大美曰绿”的新时代画卷。

(一)破解森林进城难题

728万人口的南通沃野平畴,人均9分地,耕地复种指数高达238%,种养业比较效益高,基本农田保护比例高。加上河网密布、缺山少湖、自然资源稀缺、以人工森林为主,对照“创森”(1)标准,到2018年,南通市森林覆盖率需达到35.26%,其中7个县(市)、区的森林覆盖率要达到35%以上,这意味着全市要新增造林面积24.9平方公里。

森林进城“住”哪儿?平原林业创森的出路在哪里?面对南通市委、市政府作出的“确保2018年底各项指标基本达标,顺利通过国家森林城市创建验收”的庄严承诺,即便是应邀来通参加《南通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评审的专家们,也颇多忐忑。

南通,必须在寸土寸金的“上海北大门”,集聚“地、水、绿、文、美、产、居”等多种要素功能,创新沿路、沿河、工业园、农业园、农民家园“两沿三园”绿化思路,打造“一核、两带、三网、七廊、多组团”,市区见缝插绿,市郊成片造绿,沿河沿路同步建绿,形成具有江海特色、城乡一体、健康稳定的城市森林生态系统。

依托沿海高速苏通大桥到宁通高速九华枢纽沿线,一道环绕主城区东部和北部生态景观廊道已经成形,沿路绿化宽度达到100米。在G40高速公路陈桥枢纽下,南通市树广玉兰秀美挺拔、郁郁葱葱,紫薇、榉树错落有致,在秋风中浅吟低唱。这块20万平方米的修路流转空地,恰好给了“创森”植树空间。按照珍贵化、彩色化要求,原港闸区政府统一采购树种,专业养护,农民拿到土地租金,树下种植农作物,实现效益化。越江社区是南通最早的大型拆迁安置小区之一,占地35万平方米,罕有绿色。插绿工程以来,一举新增绿化6万多平方米,占比17%。广玉兰、红枫、毛鹃、结香花等,广植其间,让拆迁户也能“森”呼吸。

点线面结合,山、水、路、林配套,实现区域森林生态的互联互通,处处彰显了南通创森之精细巧妙:以五山及沿江生态修复为“绿核”,打造沿江生态走廊,森林在主城区“安家”。南通植物园、五山森林公园军山片区全面开工,“大众乐园”“城市绿肺”与“沿江休闲绿廊”联袂而来,新增超过4.3平方公里的绿地,森林覆盖率由39%提升到81%。这一切,都与崇明国际生态岛建设遥相呼应,旨在构建上海的生态“北大门”、扬子江城市群的“绿色门户”。

(二)重速度重指数,更重民生

从“创森”申请获得国家批复,到“创森”总规编制完成并通过国家评审,仅用时10个月,展现出南通速度;从以市委书记、市长“双组长”挂帅的创森领导小组成立,到各项创森重大工程建设迅速落地生根、快速高标准实施到位,展示了组织水平;从绿色生态廊道工程设计导则的制定实施到森林公园、湿地公园、“三化”示范创建、森林城镇、森林村庄等多个建设规范的相继出台,彰显平原特色。

不仅重速度,更重老百姓的幸福指数。更多的绿色获得感,源于群众诉求和政府的互动,而非简单的面积增加。东昇小游园建设,充分听取民声,根除了小饭店绕村排污的积弊,西侧是运动休憩区,东侧以停车服务功能为主,居民都愿意茶余饭后来这里走走,临近游园的居民,家家户户都拿这里当自家后花园。类似街头巷尾的小游园,群起城区,城山路、濠北路、百花路,小游园等一批游园绿地建成开放。新一轮《南通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通过南通报业集团等主流媒体广纳民意,将游园建设速度由每年10个提升到每年20个。市规划局提供数据,5年间,市区公园绿地总面积翻了近一番,目前南通市区人均拥有绿地面积达18.47平方米,约等于多出132个文峰公园。

围绕民生,“国家森林城市”“生态园林城市”“花园城市”三城同创,才能保持生态、节约、可持续发展的状态。2014年,南通启动运河绿廊建设,建设一段、开放一段,不断延长,滨水步道蜿蜒于桃红柳绿,观光平台、儿童乐园等景观小品点缀其中,这里是现代夜跑族的聚集地,也是南通从濠河迈向运河时代的历史传承。开凿于南宋时期的通吕运河,以及重要引水通道海港引河,在辛勤哺育江海儿女几个世纪之后,焕然一新。疏浚、立驳,整合21公里岸线,构筑以水网、绿网为主导的生态格局,形成独具南通特色的后工业文化水岸。“相比濠河,绿廊的格局更大,景色、视野开阔得多。”家住引河沿岸紫东南苑小区的夏玉敏说,晚饭后来引河绿廊走走已成了她的习惯。

围绕民生,南通“503020”工程的兴建,为百姓的生活圈增加了更多绿意。“503020”工程,即城市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两侧绿化带宽度依次不低于50米、30米、20米,有路就有树,有树就有林,沿路绿化、街头游园、区级公园、市级公园……处处有绿。市区300米半径内,百姓开窗见绿,出门有景,城市绿地面积总量超过30平方公里。林在城中,城在水中,林水相依,南通百姓从此“诗意地栖居”。

(三)圆百年森林公园之梦

南通五山国家森林公园位于市区南部沿江地区,由临江而立的狼山、军山、剑山、黄泥山、马鞍山及园博园、啬园等周边区域组成,占地面积10.8平方公里,陆域森林覆盖率达到80%以上,是南通主城区重要的城市生态功能板块。

2017年,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把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重要指示精神,南通市委、市政府决定将五山地区长江岸线由生产型岸线调整为生态型、生活型岸线,调整优化沿江生产力布局,全面实施五山及沿江地区生态修复和保护工作,通过“还山以林、还江于民”,建设“面向长江、鸟语花香”的“城市绿肺”和“生态客厅”。市政府相继投入工程费用30多亿元,在优化提升原省级狼山森林公园的基础上,新建军山森林片区、植物园片区、滨江生态片区、啬园玉兰谷片区、生态配套片区等森林片区,新增森林面积3.92平方公里,建成了五山森林公园。

百年前,清末状元、近代实业家张謇就在五山地区开展了林业建设的实践和探索。民国初年,张謇在任民国政府农商总长期间,制定了中国第一部《森林法》,倡导设立了植树节。在家乡南通,张謇把生态和林业建设的构想付诸实践,他将五山规划为“花园及风景区”,设立森林事务研究所,建设中国第一个民办气象台——军山气象台,聘请荷兰水利专家特莱克兴修水利,开凿环山的护林河,建立五山苗圃、军山林和南郊植物公园,形成了今天五山森林公园的雏形。在五山地区拟设立国家级森林公园也具有特殊的历史纪念意义。

五山,又称“狼五山”,是江海平原上唯一的山丘,也是万里长江由海入江的“第一山”。五山由海洋走向陆地,既完整展示了长江河口地貌演变的全过程,也形成了都市中稀有的“生态孤岛”。森林公园内植物和动物资源丰富,据初步调查,森林公园内共有维管束植物135科384属558种,珍稀濒危植物9种;野生动物种类共228种,其中鸟类82种、昆虫117种、其他动物29种。尤其是位于军山南麓的自然保留地,始终保持着近自然状态的生态环境,被学术界誉为“江海平原上唯一的、不可多得的,都市中的‘野生生物基因库’,具有世界自然遗产的价值”。设立国家级森林公园,将对保护好江海平原森林资源和长江水质,为江海平原地区提供天然生态屏障,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建设国家级五山森林公园已成为社会的共识。2010年至2012年,市政府就组织相关专家对军山自然保留地开展了历时两年的科考调查,并编辑出版了《神秘的山麓》一书,形成了森林公园内动植物资源调查的基础资料。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明确提出了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和国家级森林公园的工作目标,研究制定了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总体规划和行动方案,成立了五山及沿江地区建设领导组和指挥部,统筹协调五山及沿江地区生态修复工程和自然资源保护工作。崇川区政府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了森林公园建设范围内工厂、码头、企事业单位搬迁和环境综合整治任务。市狼山管理办和市城建集团承担了森林公园六大片区的新建改造任务。

一个面向长江、显山露水、鸟语花香的“城市客厅”逐步成形。在国家评审会上,专家们一致认为,五山森林公园有效减缓城市热岛效应,充分体现森林惠民,切实增强了百姓的获得感。

森林惠民,城乡统筹,像五山这样的“城市客厅”已遍布南通各地。当前,南通市已建设了范公堤、老洪港等10个森林公园;圆陀角、里下河等9个湿地公园,实现了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县市区全覆盖,发展布局均衡化。

(四)鼓起林农钱袋子,激发创森动力

耕地种粮,“两沿三园”种树,哪个效益高?凭着一手绝妙的蟠扎手艺,如皋工业园区顾庄村村民王晓军在2017年用6000元购入一棵黄杨,栽种3年后价值提升至2020年的90万元。在他家的黄杨盆景园,100多棵黄杨盆景,棵棵都是人见人爱的精品。“2018年,我家里改造小洋楼就花掉100多万元,园子里的盆景每天都有北京、上海大城市的人来看,全部出手的话,至少7位数。”王晓军一脸自豪地讲道。

平原上的森林城市

创森,目的在富民。如皋市顾庄生态园10万亩苗木阡陌相连,这里是“如派”盆景的发祥地。“云头雨足美人腰,左顾右盼两弯半”,就形容的是“如派”盆景。经数百年技艺传承和发展,如皋盆景在生产工艺上大胆创新,相继推出药物盆景、速生盆景、微型盆景,让如皋盆景家族枝繁叶茂,瓜瓞绵绵。如皋花农们成功地繁育出世界濒危物种——珍珠黄杨,让珍稀植物得以走进寻常百姓之家。他们通过嫁接改良品种,让雀舌、针柏等名贵树种迅速成年。此外,他们还率先攻克灭菌和远距离运输的难题,让如皋盆景“带土免检”,走出国门。

如皋花农还借助现代网络技术,将传统花木盆景产业通过花木大世界网、淘宝网等网销平台,远销全球。旅游与花木的联姻也已结出累累硕果,2019年盛装开业的中国如皋国际园艺城,成为国家4A级旅游风景区。“如皋盆景”被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确认为“中国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南通成为华东地区最大的花木盆景出口基地,形成年产3.5亿株绿化苗木、100万盆盆景、400万盆盆花的生产能力,花木种植面积达187平方公里,仅2019年销售额就达到200亿元。

城乡群众不仅是创森的受益者,更是主力军。海门区的“林下经济”年收入近亿元,已形成林下种植、林下养殖、林下旅游三大模式。在四甲镇新街村,村民吴国平在其租地造林的速生林下种植萱草、鸢尾、兰花等花草,每平方公里林地一般能够收获花草超过150万株,可增加450万元左右的经济收入。位于临江新区的江苏奥林生态园,榉树、红枫林里,草鸡自由地散步、找食。种林面积达到20万平方米,放养4000只草鸡,既利用了土地,又节省了养鸡的成本,促使鸡肥被林木利用,形成生态循环。更为重要的是,林下饲养的4000只草鸡,平均每天能卖出肉鸡总价近400元,肉鸡销售每年能额外增加收入近15万元。果树下养鸡、养鸭、养羊等多种模式,蓬勃开展,持续鼓起林农的“钱袋子”。

南通,平原上的森林城市,正全面融入乡村振兴战略,在创建“五城同创(2)”、特色小镇过程中,始终致力传播并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观,勇探人口稠密平原创森之路,这就是南通永远的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