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万多华侨青年回国参战
据不完全统计,“七七”事变后回国参战的华侨青年学生、工人约有1万多人(若不是重洋万山阻隔,回国参战青年绝不止此数)。新加坡电视剧《雾锁南洋》描写抗战初期新加坡华裔青年回国参加抗战的镜头,是非常真实感人的。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归侨青年大部分参加了国民党的陆、海、空军,有的参加了桂系军队。数千名华侨司机、技工,在以陈嘉庚先生为首的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的组织下,承担了滇缅公路运送军用物资的任务。另有约2000左右的华侨青少年,分赴延安和华北、华中、华南的敌后战场,参加了八路军、新四军、东江纵队和琼崖纵队,对日寇展开了艰苦卓绝的战斗。当时,我就是奔赴延安的华侨青少年之一。我们南洋中学有20多人回国参加八路军、新四军。他们之所以选择奔赴延安的道路,一是因为看到当时抗日最坚决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部队;二是赞成中国的未来,应该走苏联社会主义的道路。我能实现奔赴延安的愿望,很大程度得助于我的父亲王雨亭。他早年参加过辛亥革命和讨伐袁世凯的斗争;1919年在菲律宾同傅振机(即傅无闷)先生一起创办了《平民日报》;1932年又同庄希泉同志一起在菲创办《前驱日报》,宣传抗日救国。“七七”事变后,他受廖承志和成仿吾同志的委托,介绍过成百名华侨青年回国到陕北公学和抗日军政大学学习。父亲从爱国主义走上共产主义,从同盟会员成为共产党员。眼看父亲介绍一批又一批来自宿务、怡朗市和马尼拉市的华侨青年回国去延安,我心里急如火燎,一再恳求父亲允我同行。起先父亲不同意,说我尚未成年,且体弱多病。我辩解说:“体弱可以锻炼,疾病可以战胜,况且我动作轻捷灵敏,打仗没有问题。”在我一再坚持下,父亲被感动了。1938年10月,他亲自带我回国。不意船到香港当天,华南战争爆发,日军占领了广州,北上的路暂时走不通,不得已在香港庄希泉同志家住了半年多。1939年5月,适有一批新加坡、香港司机服务团人员和几位学生要回国参加八路军,父亲便把我交给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连贯同志,同服务团一起参加八路军。临行前,我请父亲在我的纪念册上题词,他命笔写道:“这是个大时代,你要踏上民族解放战争的最前线,我当然要助成你的志愿,决不能因为‘舐犊之爱’而忘了我们的民族意识。别矣真儿!但愿你虚心学习,勿忘我平日教你的有恒七分,达观三分(意指一个人要有所成就,七分靠恒心,三分靠达观),锻炼你的体魄,充实你的学问,造就一个健壮而又有智慧的现代青年,为新中国而努力奋斗!”1939年6月3日,我应时代的召唤,带着父亲的祝愿,随同新加坡、香港司机服务团,离香港经越南北上,踏上了抗日战争的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