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被笔记绑架
一些培训机构会过分强调某一种笔记法的重要性,并将之变成了一门课。有的学习者沉迷于找到“完美”的工具,开始动手记录。实际上,这些都违背了知行力的原则,工具反而成为枷锁。
我大学刚毕业时就犯过这样的错误,初入职场,学习动力十足。我用了不同的方法做笔记,但没有一种方法能坚持一个月,反而把自己搞得头昏脑涨。另外,我还是个“设备派”,看到一款设计新颖的笔记本就买下来,写不了几页,就又换了一本。
当时莫尔斯金笔记本(Moleskine)非常流行,按照它所描述的故事,梵高、海明威等都是其忠实用户。它制造了一种错觉,如果你用同样的笔记本,也能迸发诸多灵感。于是,我收集了各种款式的莫尔斯金笔记本,挑选它们的时间远远长于用在做笔记上的时间。还有一款笔记本,在纸上的笔记可以同步到手机App上,我高价买来后花了一个下午的时间研究它,最后发现它根本没有直接在iPad上用手指更方便。与此同时,我几乎订购了线上主流笔记软件的高级版,那些功能看起来令人觉得收获感十足,其实最常用的永远是最常规的几个。
这种“贪婪”造成的结果是,做了大量笔记,却迷失在自己种下的文字森林里,疲惫不堪,既找不到猎物,也找不到出口,只是享受了记录的过程。有了这段经历,我才领悟到,笔记工具无所谓优劣,也不取决于工具本身的功能有多么丰富,而是取决于场景与需求,如康奈尔笔记法更适合做课堂记录,SQ3R阅读法则适合写论文。
实际上,我们只要找到一种可以快速启动、便于检索,又不用花费毅力坚持的笔记方法就够了。很多人并没有意识到最后一点,毅力一直被视为美德,从表面上看,学习是一件特别需要毅力的事,但是毅力也是宝贵的资源,如果能够用更轻松、有趣的方式完成学习,就没有必要浪费资源。
在众多笔记法中,一元化笔记法与卢曼卡片盒笔记法实用性较强。它们的共同特点是简单易行、方便坚持,而且不用把各种想法分开存放。
一元化笔记法的创立者是日本作家奥野宣之,他建议把所有内容都记在一个笔记本上,用同一本笔记管理所有信息,记完一本再记一本,不设分册。在这个笔记本里,不仅可以写读书笔记,还可以记下日常生活里所有在大脑中一闪而过的内容。我们可以把随笔、剪报和读书笔记等不分种类地记录其中。奥野宣之认为,很难明确地区分“读书相关”与“其他内容”,倒不如在一本写什么都可以的笔记本里,增加关于读书的记录。
这种方式操作起来非常简单,既为充分利用信息提供了条件,又消除了做笔记的压力,更有利于把做读书笔记坚持下去。我们可能都有这样的体验,如果同时使用三四个钱包,不管多么认真整理,也有可能会想不起哪个钱包里放着医保卡。相反,如果只有一个钱包,即使完全不去整理,把收据、会员卡、医保卡等全都塞进去,只要把钱包里的东西倒在桌子上,一样一样地查看,就一定能找到医保卡。
卢曼卡片盒笔记法是德国社会学家尼科拉斯·卢曼(Niklas Luhmann)采用的笔记系统。在该系统的助力下,他不仅完成了宏大理论《社会的社会》,还写了近60本书。卢曼卡片盒笔记法比一元化笔记法的优秀之处在于,越积累越有价值,而不是越积累越乱,越令人困惑。通过卡片之间的连接,我们可以将系统中的任何想法联结起来,并在一组主索引卡中总结这些概念。通过整理卡片,我们有时就能直接完成一篇文章。
它把笔记分成以下三类。
•闪念笔记。这类笔记只是对收集信息起提醒作用,可以用任何一种方式来写。比如,你突然看到一个教育孩子的好办法,赶紧记下来,最后把它扔进垃圾桶也行。
•永久笔记。顾名思义,就是记下那些必要的信息,并且永远不会扔掉它。永久笔记有上下文、索引,有来自哪本书,不但包含原文,还有自己的思考。其中一些笔记,会成为各种想法和思路的连接点,并在各种情境中经常出现。
•项目笔记。它与特定的某一项目有关。例如,你要运营一个“读讲写”训练营,就要把与“读讲写”相关的内容保存在相关的文件内,项目结束后就可以丢掉或存档。
一元化笔记法和卢曼卡片盒笔记法都具有“读、讲、写一元化”的思维。结合这些优秀笔记法的优势与自己的实践,我采用了一种三环套月笔记法。这一方法曾帮助灯塔知行社数万社友快速、有效地提高了读、讲、写的能力。
三环套月中的三环,即案例、金句与知识点,这三环是演讲和写作必备的素材,而“月”就是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