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转、僵持与突破
1863年夏季,美国内战已经进行到第3个年头,在这个酷热的夏天,北方联邦军终于时来运转,取得了一系列重大胜利。在东部战线,北弗吉尼亚军团在其统帅罗伯特·爱德华·李的率领下,挟钱瑟勒斯维尔大胜的军威,跨过波托马克河,北上宾夕法尼亚州,结果在葛底斯堡与屡战屡败、数易主帅的哀兵波托马克军团遭遇。经过三日恶战,坐拥主场之利的联邦军触底反弹,大获全胜。此役被后世誉为美国内战的转折点,北弗吉尼亚的虎狼之师被打断脊骨,从此再也无力发动战略进攻。但战役结束之后,波托马克军团新任统帅、西班牙裔“老鳄鱼”乔治·米德并未抓住机会,乘胜追击,彻底击垮元气大伤的北弗吉尼亚军团,这令一直希望尽快结束战争、铸剑为犁的林肯总统痛苦不已。而得到喘息机会的罗伯特·李,甚至有闲暇将朗斯特里特及第1军借调到西线。相比之下,西部战线上的尤利西斯·辛普森·格兰特行事相当果决,于7月4日独立日当天,干净利索地拿下了密西西比河上的要塞——维克斯堡,整个邦联被一分为二。从此以后,古老宽阔的密西西比河奔腾无阻,成为联邦军的主要交通干线,正如林肯所说:“江河之父将平静地回归大海。”
与谨慎小心、偏于迟缓保守的米德相比,在西线战场上屡立奇功的格兰特着实令林肯眼前一亮,遂对其着力提拔。1863年10月,林肯将密西西比河和阿勒格尼斯山脉之间的联邦军队全部交与格兰特指挥。后者不负众望,上任不久便解围查塔努加,邦联军被迫退出田纳西州。田纳西、坎伯兰、俄亥俄三大军团如同三把倚天长剑,直指邦联腹地——佐治亚州。
枕戈待旦的联邦军
为了协调各条战线的战略指挥,林肯认为很有必要设立联邦军总司令这一职务;而格兰特的异军突起,也让这一职务有了最好不过的人选。1864年2月29日,林肯签署了在合众国军队中恢复中将军衔的法案,借此东风,格兰特成为继温菲尔德·斯科特之后,合众国第二位陆军中将。上任联邦军总司令之后,格兰特并未在华盛顿的办公室里遥控指挥,而是把自己的司令部设在波托马克军团指挥部,从而实际上成为该军在战略方面的战地司令官。尽管格兰特恭维米德“和谢尔曼一样,是我接触过的最合适的大军团指挥官”,并一再建议将其提升为常备军少将;但由于米德相对谨慎,不愿意让士兵们在进攻中承受巨大伤亡,因此在某种程度上,他被秉承林肯总统旨意、一心早日结束战争的格兰特架空。这位蓄着粗硬浅褐色胡子、邋里邋遢、貌不惊人的统帅,已经决定要亲手解决联邦最难以对付的敌人——罗伯特·李将军。
新官上任的格兰特本想尽快解决罗伯特·李,结束战争,但身居总司令高位的他很快发现,很多痼疾已超出军事范围。他首先不得不面对的现实,就是军中服3年兵役的士兵到1864年服役期就满了。尽管通过说服与提升津贴,近半数老兵再度入伍,但经历3年接连不断的失败、百炼成钢并终于在葛底斯堡一战功成的波托马克军团,还是流失了大批拥有宝贵作战经验的老兵,并补充了贫民窟的社会渣滓、各国败类、身上打有烙印的囚徒、窃贼、走私犯和无业游民。正如格兰特后来所说:“我们用这种方式招来的士兵差不多全都开了小差。根据北部公布的招募新兵数额,我们招来的合格士兵没超过五分之一。”
美国内战期间的堑壕剖面图
格兰特面临的第二个难题是友军配合不力。身为联邦军总司令,格兰特已经制定好了一整套作战计划。就东线而言,简单地说就是本杰明·巴特勒与弗朗茨·西格尔将军分别在里士满之南与谢安多洛河谷挺进,来牵制对手;而格兰特将亲自率领波托马克军团完成致命一击。但这二位将军皆为“政治将军”,军事指挥能力着实欠缺,前者在里士满之南掘壕固守,被少量对手看得死死的,后者干脆在纽马克特遭遇邦联学生兵突袭,兵败如山倒。这导致,格兰特的全面进攻战略从一开始就无法得到完美执行。但格兰特并未对“猪队友”们进行批评,因为他也明白,这些才能平庸的“政治将军”对于年底林肯是否能再次当选总统至关重要。
孤掌难鸣的格兰特只能指挥一支数量庞大,但兵员质量出现“断崖式下滑”的军团,寻找罗伯特·李,主动进行决战。在莽原、斯保契尔维尼亚、冷港等数场战役中,波托马克军团的损失远在对手之上,其战斗力的衰退显而易见。虽说北方联邦家大业大,经得住格兰特折腾,但是每战伤亡数倍于对手,也让舆论一片哗然,格兰特不得不想另想办法。波托马克军团脚踏工兵搭建的浮桥,渡过詹姆斯河,试图绕过罗伯特·李,直插阿波马托克斯南岸的彼得斯堡;不料里士满防御总司令博雷加德眼疾手快,迅速调用一切可用兵力加强彼得斯堡。随着李将军反应过来,率北弗吉尼亚军团撤至彼得斯堡一线,格兰特的6万多联邦军最终于1864年6月18日被4万占领防御阵地的经验丰富的邦联军所阻,东线战局就此形成对峙局面,稳定下来。
在接下来的8个月时间里,彼得斯堡前线已经初具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景象。士兵们隐藏在长达数英里精心构筑的堑壕、凸角堡、堡垒中,其外围有犬牙交错、纵横密布的铁丝网、栅栏和鹿砦进行掩护。他们对进攻敌人的土方工事极度恐慌,因为尝试进攻的一方必然要承受巨大的伤亡。在两军堑壕之间,则是一片“无人区”。总之,双方均已精疲力竭,无力发动进一步的大规模攻击。
彼得斯堡一带的堑壕。在美国内战后期,南北两军早已不是战争初期“菜鸡互啄”的状态了,此时双方的战争理念已领先于欧洲
正所谓“东方不亮西方亮”,相比东部战线的迟滞不前,谢尔曼接手后的西部战线,进展堪称神速。邦联军本来有老谋深算的约瑟夫·约翰斯顿坐镇田纳西军团,这位老将小心谨慎地与谢尔曼展开机动,虽步步后退至亚特兰大附近,但损失轻微。谢尔曼在正面战场上无法大规模歼灭敌人,后方又被摩根与弗里斯特的骑兵不断骚扰,进退维谷。没想到,邦联政府对约翰斯顿的持久战略的不满终于爆发,总统戴维斯临阵换帅,选择约翰·胡德作为新任田纳西军团主帅。
胡德乃是罗伯特·李帐下一员勇将,在担任师长与军长时表现都很出色。依常理而论,让他指挥一个军团,即使不能完全胜任,也不会差到离谱。但邦联当局破格提拔这位30岁出头的年轻将领,本来就是个显而易见的政治信号,因此上任伊始,胡德便不得不硬着头皮去主动攻击谢尔曼,结果自然可想而知——接连三场惨败。在损失了1.3万人之后,胡德被迫放弃亚特兰大。
在亚特兰大停驻两个月后,谢尔曼于11月15日开始了著名的“向大海进军”。临走之前,联邦军烧毁了这座城市里一切具有军事价值的东西。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大多数没有军事价值的地方也在熊熊大火中化为灰烬。随后,6万余名联邦士兵以每天行进10英里的速度,从容不迫地向前推进。他们拥有充足的时间,一路大肆破坏,如同凶残野兽的利爪,在南方的心脏地带撕开了一道50英里宽的血口。1864年12月21日,谢尔曼攻占大西洋重镇萨凡纳,并以他特有的洋洋得意的姿态,打电报给刚刚获得连任的林肯总统说道:“请允许我将萨凡纳市以及150门重炮、大量弹药和大约2.5万包棉花作为圣诞礼物奉献给您。”随后,谢尔曼继续北上,于1865年1月底穿越南卡罗来纳州,目标直指邦联统治中心——弗吉尼亚。
另一路联邦军则在约翰·斯科菲尔德少将的率领下,自田纳西州通过铁路与水路,抵达北卡罗来纳州的费舍尔堡。这一路联邦军于1865年2月22日占领了威尔明顿,并在3月23日在戈尔兹伯勒与谢尔曼的部队会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