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扩区”尘埃落定 前海再开新局
作为“特区中的特区”,前海一直备受关注,而各界期盼已久的“前海扩区”,终于正式落地。
9月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印发《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改革开放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其中提出,前海合作区总面积由14.92平方公里扩展至120.56平方公里。
前海经历了从一张白纸起步的“创业十年”,今年,前海进入了迈向“黄金十年”的首个年头,值此之际,迎来扩区、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重要机遇与使命。
在受访专家看来,过去十余年间,前海通过改革创新、锐意进取,在推进深港规则衔接、机制对接、协同发展方面发挥了表率作用,形成诸多可复制、可推广的成功经验。扩区意味着中央对“前海模式”的充分肯定,寄予前海更好、更快、更高质量的殷切希望。扩区之后,前海将拥有更大的发展空间,产业体系更加完备,经济结构更加合理,发展能级得到进一步提升,将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制度创新、协同发展、经济引领的核心发动机之一。
前海合作区面积增加7倍
早在2013年底,坊间就因“前海仅15平方公里,面积太小”,出现呼吁扩容的声音。
如今,随着《方案》的印发,扩区正式落地,前海的面积将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加7倍。
具体而言,以现有前海合作区为基础,进一步扩展至以下区域:南侧毗邻的蛇口及大小南山片区〔东至后海大道、近海路、爱榕路、招商路、水湾路,南至深圳湾,西至月亮湾大道、珠江口,北至东滨路,包含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的蛇口区块〕22.89平方公里;北侧毗邻的会展新城及海洋新城片区(东至松福大道,南至福永河,西至海岸线,北至东宝河、沙井北环路)29.36平方公里,机场及周边片区(东至宝安大道,南至金湾大道、宝源路、碧湾路,西至海岸线,北至福永河、松福大道、福洲大道)30.07平方公里,宝安中心区及大铲湾片区(东至宝安大道,南至双界河,西至海岸线,北至金湾大道、宝源路、碧湾路,另包括大小铲岛、孖洲岛)23.32平方公里。
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首席专家陈广汉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此前15平方公里的前海,产业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包括金融、现代物流、信息服务、科技及专业服务等。现在增加了蛇口、会展新城、宝安中心区、深圳机场、大铲湾片区等,加入了更多的高科技、高端制造、机场、港口等元素,产业结构更加丰富完备。
在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全国港澳研究会副会长郭万达看来,前海扩区的一大背景,正是为了从产业上更好地与香港对接、合作,从金融、专业服务等行业进一步拓展至科技、航运、空港、会展等。
深港规则衔接将更加深化
自诞生以来,前海合作区就被赋予了在“一国两制”框架下,探索深化与香港合作新途径的使命。
过去10余年间,港资企业作为前海经济支柱的作用早已凸显。前海管理局的最新数据显示,前海合作区累计注册港资企业1.15万家,注册资本1.28万亿元人民币,实际利用港资占前海实际利用外资的92.4%。
伴随着扩区,前海除了能够为港企、港人提供更大的施展空间,与港澳在规则衔接、机制对接方面也将进一步深化。
《方案》提出了一系列相关举措,包括推进与港澳跨境政务服务便利化,研究加强在交通、通信、信息、支付等领域与港澳标准和规则衔接;支持前海合作区在服务业职业资格、服务标准、认证认可、检验检测、行业管理等领域,深化与港澳规则对接,促进贸易往来;探索完善前海合作区内适用香港法律和选用香港作仲裁地解决民商事案件的机制等。
香港“一国两制”研究中心研究总监方舟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此次《方案》的出台,将推动深港合作进入要素流动和规则对接的深水区,这与过往两地“前店后厂”的合作模式有所不同,“前店后厂”模式时期主要侧重外循环,香港辐射深圳,而现在是深港双向辐射;如今是以前海为平台和跳板,方便香港进入内地,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国际国内双循环发展新格局,而不是以往港资在深圳“大进大出、两头在外”的模式,更强调深港合作双向互补。
前海的进一步改革与开放蓝图
作为“特区中的特区”,前海勇立改革开放潮头,因改革开放而生,因改革开放而兴,制度创新始终是前海的使命所系。
前海管理局的最新数据显示,前海已累计推出645项制度创新成果,在全国复制推广58项,全省复制推广82项,全市复制推广165项,形成了包括建立出口退税快速直达市场主体服务机制、推广电子营业执照在银行业务中的应用、实施跨境人民币全程电子缴税在内的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重大制度创新成果,充分发挥了前海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试验田的作用。
如今,在扩区的利好下,前海将继续做好“改革开放”的文章。
《方案》也强调了前海的两大战略定位与使命——打造全面深化改革创新试验平台,建设高水平对外开放门户枢纽。
其中,诸多受访专家最关注的一点是,《方案》提出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具体措施包括用好深圳经济特区立法权,研究制定前海合作区投资者保护条例,健全外资和民营企业权益保护机制;完善竞争政策框架,建立健全竞争政策实施机制,探索设立议事协调机构性质的公平竞争委员会,开展公平竞争审查和第三方评估,以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支持和引导产业发展等。
中国银行(香港)有限公司经济及政策研究主管王春新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香港营商环境长期位居全球前列,前海与香港进行制度衔接,有助于打造国际一流的营商环境,而很多经验和做法今后也可能复制到全国其他地区。
《方案》描绘了前海未来的改革开放蓝图:到2025年,建立健全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初步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营商环境,高端要素集聚、辐射作用突出的现代服务业蓬勃发展,多轮驱动的创新体系成效突出,对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引擎作用日益彰显。
到2035年,高水平对外开放体制机制更加完善,营商环境达到世界一流水平。
郭万达向记者表示,深圳要打造全球标杆城市,而前海本身就是深圳配置全球高端要素资源的一个枢纽。放在全球标杆城市的坐标中来看,前海需要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在制度型开放方面继续走在前列,包括规则、标准、法律的开放等,建立真正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