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 电影产业现存的问题
1.3.1 电影制作投资阶段
1.缺乏风险评估体制
在竞争激烈市场环境下,我国影视作品从制作到发行再到放映,每一个环境都面临着巨大的风险,投资者之所以会投入巨额资金进行影视制作,就是想通过影视作品来获得高回报,由于当前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影视制作产业缺乏有效的风险评估机制,无法全面评估影视市场存在的风险,进而导致企业的影视行业亏损不断增加,降低了投资积极性,不利于我国影视行业的发展[30]。
2.影视作品未能进入影院放映
在我国当前社会发展形势下,影院放映的影视作品大都是一些商业片,其主要是以票房和版权为主,像一些公益类的影视作品很难进入到影院放映,同时我国低成本影视作品比较多,与那些耗资巨大的影视作品相比,其进入影院放映的机会就相对较小。
3.人力资源管理落后
由于票房的经济价值成为目前电影行业的主要关注点,存在大量只为“圈票房”的电影,并不注重电影人才的实际性培养应用。近年来,票房成绩突出的国产电影,例如《狼图腾》和《捉妖记》,大多都是由港台或外国导演执导,内地导演的作品少之又少;而现如今的明星唯一的商业价值就是颜值和粉丝,没有长期的电影市场吸引力和号召力。另一方面,人力资源管理是电影业管理的核心部分,一个好的电影制片人应具备统筹全局的能力,因为一个好的制片人直接影响电影从业人员的积极性及电影质量[31]。
1.3.2 电影宣传发行阶段
1.营销方式单一,营销理念落后
新媒体时代,电影营销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展开了改革,但其改革未能满足新媒体的需求,电影营销的能力仍需进一步提高。在电影营销过程中,其营销方式具有单一性,营销理念具有落后性。
我国电影营销的方式主要为传统媒体营销,新媒体的作用未能得到发挥,其快捷性与高效性展现不足。传统媒体营销方式主要为现场直播、新闻发布会或访谈节目等,此时的营销虽然促进了电影的推广,但未能实现与观众的双向沟通与交流,在此基础上,观众对电影信息的接收缺少有效性与及时性。电影营销的理念过于落后,未能掌握观众的实际需求,缺少与观众的及时良性沟通,在宣传中采取高姿态的方式,不符合新媒体时代的需求。
电影整合营销的主要手段是充分利用电视、网络、报刊、手机短信等多种媒体,通过新闻发布会、制作专题等方式进行多侧面、全方位的立体传播,并与企业合作进行联合营销,实现双赢。当一部电影拍完后,不是立即放映,而是先预映,放给不同年龄层次和心智水平的观众及影评人看,根据他们的反应进行修改,把营销和摄制整合在一起。还可以与企业进行捆绑销售,不仅提升企业品牌的知名度,同时为影片赢得赞助和宣传。
档期对我国电影业发展的意义不言而喻。档期排映,归根到底只是营销手段的一种。鉴于档期排映对票房的重要性,片商多选择热门档期进行集中排映。集中扎堆的情况反映在少数档期排片量大、票房独大上。从排片情况看:以2014—2015年的贺岁档为例,农历乙未年的新春比往年来得都晚,直到2015年2月19日才是大年初一。这使得2014年岁末至羊年新春的贺岁档成为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从2014年的12月《太平轮》到2015年2月28日农历年初十,长达3个月的贺岁档加春节档中,总约70部电影扎堆上映。从票房情况看:如2015年暑期档中,在为期66天里上映87部影片,是淡季上映影片数量的2倍,票房高达96.7亿元,是全年平均票房的24%。再如2014年,国庆档期中票房最高的电影《心花路放》,票房达11.69亿元,在该年票房总排名中位列第2位,而同为一档期时间上映的《81号农场之疯狂的麦咭》票房仅为1867万元,年度票房总排名136位。以上分析表明,热门档期的电影扎堆情况突出[32]。
2.网络发行前置、间隔期缩短,影院与视频网站矛盾日益突出[33]
发行是电影产业的流通与推广环节,发行商通过在各大院线安排电影放映和媒体宣传来创造公共利益,发行的效果影响着电影产品市场价值的实现及制作成本的回收。电影发行大致可分为三类:国产电影发行、进口影片发行以及国产电影在海外的发行。
如今利益的驱动以及盗版防范的需要,国产电影在影院上映和网络上映的间隔期在持续缩短,从2013年的119.8天减少到了2015年的50.1天[34],而且还会进一步缩短。间隔期缩短会对院线市场产生不利影响,还会影响其他发行窗口如音像版权等的售卖。而对于版权所有者,一边是票房可能缩水,另一边是网络点播收入可能增长,不确定性即风险加大。
目前,美国也已将网络发行纳入电影扩窗模式,但中国电影网络发行似乎过于“前置”,如电影《冲上云霄》在院线下映15天后就开始了视频网站的付费点播[35],电影《左耳》甚至还未完全在影院下线,就已有视频网站开始付费点播,总之,影院发行到网络发行间隔期的缩短已成趋势,这可能是各方利益制衡,以及反盗版之下的无奈之举。爱奇艺公司副总杨向华认为:“随着网络院线发行能力的增强,电影网络播映终将会和影院上映实现同步”。2015年3月14日,爱奇艺影业宣布和王晶合作,未来会双方会合作推出6部重量级影片,目标就是实现影院和网络的同步上映。
2015年11月26日,乐视宣布由乐视网络院线进行影片《消失的凶手》的点映,尝试该片网络和影院(11月27日上映)的同时上映,消息一出便遭院线不排该片的强烈抵制,逼迫乐视不得不取消原定的网络提前点映,以及网络、影院同步上映的做法。无独有偶,奈飞公司(Netflix)在宣布《卧虎藏龙2:青冥宝剑》将在北京IMAX院线及Netflix在线共同上映的计划时,也因遭遇院线的强烈抵制而取消。
3.电影版权保护力度不足
中国电影产业化起步较晚,资金扶持力度不够,相关政策法规保护力度也不够完善,导致盗版问题严重损害了电影发行商和放映商的利益。我国盗版问题来源已久,自20世纪就已出现。而现今随着网络的便捷性与传播的广泛性,盗版问题更加猖獗。中国电影的生命周期最多为两周时间,过后就可以在网上通过盗版资源网站进行下载观看,这使得很多电影蒙受巨大的损失。除此之外,由于我国海外电影的公映名额有限,我国电影观众看海外电影的方式基本都是通过盗版网站或买盗版影碟。
版权是电影价值的源头,版权保护是全球影视业的命脉。我国从2009年提出《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起,也空前加大了对影视剧,盗版的打击力度。但由于存在现实需求,以及渠道、技术的支撑,盗版始终存在,且网络盗版显然比DVD盗版的隐蔽性和破坏性更强。种种盗版问题说明了我国目前关于电影版权保护力度的不足。
4.财务管理制度不完善
随着电影产业化的快速发展,很多电影企业的经营规模也日益壮大,但是相对来看,并没有建立适应当前电影产业发展的财务制度。可以说,财务制度的不完善是电影产业发展的重要阻碍因素。没有完善的财务制度,就无法明确地进行预算、控制成本,也就无法使电影企业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除此之外,电影行业的相关财务管理的观念也较为淡薄,大多沿用传统的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制度,无法适应当前新形势的发展,也就在筹资及分配使用方面不能做到合理利用,甚至造成最后的严重亏损使其陷入困境。这些财务管理方面的问题,有形或无形地给电影公司造成资金困扰,阻碍了电影产业的前进发展。
1.3.3 电影放映阶段
1.新媒体时代舆论生态不平衡
电影舆论,指的是社会公众对某部或多部电影乃至整个电影业形成的具有共同倾向性的看法。它对于普通观众对电影的认识、了解、评价、电影观念的形成乃至电影的整体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在媒介化时代,电影的舆论环境主要通过报刊、网络等大众传媒形成。舆论通常以显舆论、潜舆论和行为舆论等形式体现,显舆论即以语言、文字形式传递的信息、表达的意见,潜舆论以情绪形式表达,行为舆论则是以购买、点击等形式体现的。因此,除了口头评价、文字影评及影片评分之外,票房信息、电影奖项、视频点击、文字信息的浏览和转发等都是电影舆论的一部分。
作为经验性产品,观众在观影之前无法确知影片的内在线索,因此观众在进行观影选择时,往往依靠宣传广告、影评、口碑等外在线索,这些信息不仅可能影响观众的观影选择,并且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观众对影片的价值判断[36]。当下,超过三分之一的美国人积极寻求影评人的意见,国内相关数据显示,中国观众去影院观影的驱动因素中“影片口碑”占驱动因素的59.1%。对于电影观众来说,宣传及广告扮演的是“告知”的角色,最终决定要不要观看,则往往受到他人口碑的影响以及个人的评估和决定[37]。
电影放映期间,互联网在电影舆论形成与传播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日渐突显。主导性舆论缺失,客观性缺乏,舆论趋于简单化、同质化、两极化等特点导致互联网电影舆论生态呈现出整体发育不良的态势。
1)主导性舆论的缺失
在网民中,多数人习惯只是浏览而不参与讨论,采取围观态度,舆论的积极发出和传播者只是极少数人。而这部分人中动机不一,一部分人有丰富的视听经验或一定的专业分析能力;一部分是草根文艺青年,在物质和精神方面从现实世界中尚未获得满足,通过在网络空间的积极表达来发泄对现实世界的不满,很容易将对现实的不满和评价标准带入对电影的评价之中;此外,随着对口碑营销的关注,越来越多网络水军夹杂在其中,最终形成的舆论究竟在多大程度上代表真正的主流的观众舆论尚不得而知,普通观众面对众声喧哗,无所适从。由于缺乏主导性的舆论力量,国产电影的舆论评价还呈现出价值标准的缺失。一度担当了舆论主导地位的国产电影奖项由于种种原因,已失去权威度,于是在这个“人人都是艺术家,人人都是评论家”的时代,电影舆论的价值体系被拆散。
2)客观性缺乏
网络的匿名性带来了批评的随意性,网络的普及性导致电影批评的非专业化,信息的过剩导致立场鲜明、措辞尖锐的批评更易被关注。由于在前期的宣传过程中,观众处于信息的弱势方,往往激起表达欲的反弹和爆发,中国网民对许多事物都倾向于做出负面评价,一来正面评价有吹捧或充当片方枪手之嫌,与互联网中崇尚的自主表达精神相悖,二来许多网民习惯通过批评性观点获得自我认同并引起关注,而肯定性评价往往因沉默的螺旋效应而被消音。通过互联网进行社会联系简便易行,很容易自下而上形成舆论。由于认为《孔子》的上线导致《阿凡达》提前下线,超过五分之一的网友给了《孔子》1分的低分。很多人留言称:“电影没看,我就是来打1分的。”影片《堵车》因参演的孙海英夫妇对同性恋持异议而受到抵制,影片在豆瓣网仅获2.6分,75.3%的人给了一星。
3)舆论趋于简单化、同质化、两极化
豆瓣对影片的评分分为五档:一星至五星,加权平均得出最后的分数,并附有评价总人数。五档分别为:很差、较差、还行、推荐和力荐。以“差”和“推荐”构造二元相对,而事实上“不差”的影片观众不一定愿意“推荐”。网站设置了最有用的好评、最有用的差评,在向电影受众推荐观点鲜明的评论的同时,也将一些原本可能包含丰富含义的评论的立场简化为肯定和否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