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迈向视觉的第一步
20世纪60年代,一个名叫雅各布·贝克(Jacob Beck)的好老师开了一门本科课程,名字就叫“感知”。师生在一个小报告厅里碰头上课。小报告厅位于哈佛大学纪念厅的一角,纪念厅又名桑德斯剧场,是一座建于19世纪,为纪念美国内战期间为保卫联邦而牺牲的哈佛人而建造的宏伟建筑。授课厅的缓坡上大概容纳了一百把棕色的木椅,泛黄的漆面经历了百年的沧桑。教室前方的墙上,长长的黑板延伸至两侧的墙角。左边的墙上,高高的窗户稀稀疏疏,如果没有光透进来,那房间就会被一些白炽灯泡照亮,整个报告厅呈现出一片柔和的黄色,三四十个学生稀稀拉拉地散坐在这里听课。
贝克的性子和他的课程名称一样直接。他为人还算和蔼,但并不特别想去以此吸引学生。他的主要目标就是把课程材料用清晰有条理的方式呈现给学生。他精心制作课程讲义,并且严格地据此讲解。每节课开头,他都会花几分钟回顾上一节课的重点。
贝克不需要用技巧吸引听众,因为他的课程材料本身已经足够精彩。诚然,他教的部分内容很基础:皮肤上的压力造成神经末梢的形变,神经末梢向脊髓发送信号,继而上传至大脑;有些皮肤感受器感受轻微的触碰,有些感受热,有些感受物体在皮肤上的移动(例如一只从树冠上滑落在你手臂上的有毒的昆虫)。这些基本事实本身就很有趣,但是更精彩的——也是贝克给他那一屋子19岁的年轻人提出的最大挑战——则是“我们如何识别一个对象”。
一方面,这是一个关于感官的问题——眼睛的工作原理,以及它向大脑通信的方式。但这个问题也涉及了一些有关感知的重要课题:思想、记忆、意识的本质。我们可以梳理感觉通路的脉络,并记录里面的电信号,我们可以摆弄神经元,让它们告诉我们它们看到了什么。我们如今对于感觉信号的处理已经知道了很多——它们如何在大脑经过一站又一站。这让我们在面对更大的问题时有了抓手,感觉通路里发生的事情对我们来说是一种稳当的知识。对于大脑会把这些知识带到哪里去,我们才刚刚开始了解。不过,步步为营地解读视觉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解决更大谜团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