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节 河流基本情况
一、河流数量
按照本次普查的统计口径,全国流域面积在50km2及以上的河流共45203条,其中,外流河流35958条,约占普查河流总数的79.5%,涉及的流域面积约占国土总面积的2/3;内流河流9245条,约占普查河流总数的20.5%,涉及的流域总面积[3]约占国土总面积的1/3。山地河流40503条(含山地平原混合河流82条),占普查河流总数的89.6%;平原河流4700条,占普查河流总数的10.4%。
在流域面积50km2及以上的河流中,流域面积100km2及以上、1000km2及以上、3000km2及以上、1万km2及以上的河流条数分别为22909条、2221条、719条和228条。
在流域面积50km2及以上的河流中,流域面积3000km2以下的河流(习惯称“中小河流”)数量为44484条,占河流总数的98.4%;流域面积200km2以下的河流数量为34528条,占河流总数的76.4%;流域面积100km2以下的河流数量达22294条,占河流总数的49.3%。不同流域面积标准和不同流域面积区间的河流数量分别见表2-2-1和表2-2-2。
我国河流数量多寡与流域面积标准存在双对数直线关系,即在双对数坐标系中流域面积标准越大,河流数量越小,并且流域面积标准与相应河流数量成反比关系。如流域面积标准1000km2和100km2变化的比例为10倍,相应河流数量(2221条和22909条)变化比例约为1/10。河流数量与流域面积标准的关系见图2-2-1。
表2-2-1 不同流域面积标准的河流数量

表2-2-2 不同流域面积区间的河流数量


图2-2-1 河流数量与流域面积标准关系图
二、河流分布
我国河流总体上呈现东部多、西部少,南方多、北方少的特点。在水资源一级区中,淮河区河流密度最大,西北诸河区河流密度最小。
(一)水资源一级区
1.流域面积50km2及以上河流分布
长江区和西北诸河区流域面积在50km2及以上的河流条数分别为10741条和9515条,分别占全国50km2及以上河流总数的23.8%和21.0%。东南诸河区和辽河区条数较少,分别为1301条和1457条,分别占全国50km2及以上河流总数的2.9%和3.2%。
全国流域面积在50km2及以上河流的平均河流密度[4]为48条/万km2。淮河区、海河区和东南诸河区河流密度较大,每万平方千米的河流数分别为75条、70条和63条;西北诸河区河流密度最小,每万平方千米的河流数只有29条。水资源一级区河流数量与密度见表2-2-3。水资源一级区流域面积50km2及以上河流数量与密度见图2-2-2。全国流域面积1万km2及以上河流分布情况见附图B2。
表2-2-3 水资源一级区河流数量与密度

2.流域面积100km2及以上河流分布
全国流域面积100km2及以上河流数量为22909条,平均河流密度为24条/万km2。在10个水资源一级区中,河流条数超过5000条的有西北诸河区和长江区,分别为5488条和5276条。水资源一级区流域面积100km2及以上河流数量与密度见图2-2-3。
3.流域面积1000km2及以上河流分布
全国流域面积1000km2及以上河流条数为2221条,其中西北诸河区条数为632条,长江区、西南诸河区、松花江区、黄河区和珠江区分别为464条、248条、224条、199条和169条;辽河区、淮河区、海河区和东南诸河区分别为87条、86条、59条和53条。

图2-2-2 水资源一级区流域面积50km2及以上河流数量与密度

图2-2-3 水资源一级区流域面积100km2及以上河流数量与密度
4.流域面积1万km2及以上河流分布
全国流域面积1万km2及以上河流条数为228条,其中西北诸河区为56条,长江区、松花江区和西南诸河区分别为45条、36条和27条,海河区、淮河区和东南诸河区分别为8条、7条和7条。
(二)省级行政区
从流域面积50km2及以上河流分布情况看,西藏、内蒙古、青海、新疆河流条数分别为6418条、4087条、3518条和3484条。河流密度较大的省级行政区有天津、上海和江苏,河流密度分别为163条/万km2、163条/万km2和143条/万km2;河流密度较小的省级行政区有内蒙古和甘肃,分别为36条/万km2和38条/万km2,最小的为新疆,仅为21条/万km2。省级行政区流域面积50km2及以上河流数量与密度见图2-2-4及附表A1。
流域面积100km2及以上河流数量,西藏、内蒙古、新疆、青海等省(自治区)分别为3361条、2408条、1994条和1791条。河流密度较大的省级行政区为江苏、浙江和北京,河流密度分别为68条/万km2、46条/万km2和43条/万km2;河流密度最小的为新疆,仅为12条/万km2。省级行政区流域面积100km2及以上河流数量与密度见图2-2-5及附表A1。

图2-2-4 省级行政区流域面积50km2及以上河流数量与密度

图2-2-5 省级行政区流域面积100km2及以上河流数量与密度
三、河流长度
全国流域面积50km2及以上河流合计总长度为150.85万km,100km2及以上河流总长度为111.46万km,1000km2及以上河流总长度为38.66万km,3000km2及以上河流总长度为23.01万km,1万km2及以上河流总长度为13.26万km。
水资源一级区中,长江区流域面积50km2及以上河流总长度为35.80万km,西北诸河区为34.00万km,东南诸河区为4.23万km。全国平均河网密度[5]为0.16km/km2,淮河区河网密度最大,为0.23km/km2;西北诸河区河网密度最小,为0.10km/km2。水资源一级区不同流域面积河流总长度见表2-2-4,流域面积50km2及以上河流总长度与河网密度见图2-2-6。
表2-2-4 水资源一级区不同流域面积河流总长度

省级行政区中,西藏、内蒙古、新疆和青海等省(自治区),流域面积50km2及以上河流总长度均超过10万km,分别为17.73万km、14.48万km、13.90万km和11.41万km。从河网密度情况看,天津、上海和江苏较大,均大于0.30km/km2;新疆河网密度最小,仅为0.09km/km2;低于全国平均值的省(自治区)还有西藏、甘肃和内蒙古,分别为0.15km/km2、0.13km/km2和0.13km/km2。省级行政区流域面积50km2及以上河流总长度与河网密度见图2-2-7和附表A1。

图2-2-6 水资源一级区流域面积50km2及以上河流总长度与河网密度

图2-2-7 省级行政区流域面积50km2及以上河流总长度与河网密度
全国流域面积在50km2及以上的河流中,河流长度小于10km的河流数量约占3.9%,河流长度小于15km的河流数量约占18.5%,河流长度小于20km的河流数量约占41.3%,河流长度小于30km的河流数量约占69.9%,河流长度小于50km的河流占87.9%。水资源一级区流域面积50km2及以上不同长度的河流数量比例见表2-2-5。
表2-2-5 水资源一级区流域面积50km2及以上不同长度河流数量比例 %

四、流域面积
在全国流域面积50km2及以上的河流中,流域面积小于100km2的河流占49.3%,流域面积小于200km2的河流占76.4%,流域面积小于500km2的河流占90.4%,流域面积小于3000km2的河流占98.4%。水资源一级区50km2及以上不同流域面积的河流数量比例见表2-2-6。我国河流长度较长、流域面积较大,以及各水资源一级区中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河流见附表A2。
表2-2-6 水资源一级区50km2及以上不同流域面积河流数量比例 %

五、河流比降
河流比降是河流的重要特征之一。本次普查利用1∶5万国家基础地理信息数据,通过加密的DEM数据计算了流域面积100km2及以上河流的比降。
在全国流域面积100km2及以上的河流中,平均比降小于1‰的河流条数约占7%,平均比降小于5‰的河流约占33%,平均比降小于10‰的河流约占57%,平均比降小于20‰的河流约占79%,平均比降小于30‰的河流约占88%。水资源一级区中,西南诸河区河流总体比降最大,有37.7%的河流比降超过30‰;淮河区河流总体比降最小,有93.3%的河流平均比降低于5‰;松花江区、珠江区和辽河区河流总体比降也较低。水资源一级区流域面积100km2及以上不同比降的河流数量比例见表2-2-7。
表2-2-7 水资源一级区流域面积100km2及以上不同比降河流数量比例 %

六、年降水深
本次普查利用第二次全国水资源调查评价1956—2000年全国多年平均年降水深等值线图数据,通过等值线加密并栅格化后逐条分析计算了流域面积100km2及以上河流的流域多年平均年降水深。
全国流域面积100km2及以上河流中,多年平均年降水深在400mm以下(半湿润半干旱分界)的河流比例(占100km2及以上河流总数的比例,下同)为33.1%,800mm及以上(湿润半湿润分界)的河流比例为34.9%。水资源一级区按多年平均年降水深统计的流域面积100km2及以上河流数量比例见表2-2-8。
表2-2-8 水资源一级区按多年平均年降水深统计的流域面积100km2及以上河流数量比例

注 表中多年平均年降水深采用第二次全国水资源调查评价成果。
七、年径流深
本次普查利用第二次全国水资源调查评价1956—2000年全国多年平均年径流深等值线图数据,通过等值线加密并栅格化后计算了流域面积100km2及以上河流的流域多年平均年径流深。
全国流域面积100km2及以上河流中,多年平均年径流深在50mm以下的河流比例为28.6%,200mm及以上的河流比例为47.2%。水资源一级区按多年平均年径流深统计的流域面积100km2及以上河流数量比例见表2-2-9。
表2-2-9 水资源一级区按多年平均年径流深统计的流域面积100km2及以上河流数量比例

注 表中多年平均年径流深采用第二次全国水资源调查评价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