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 蓑衣工
蓑衣工,是指专门制作披戴在身上防雨用具——蓑衣的工匠。最早制蓑衣的原料为莎草,后逐渐改为棕皮,故又称“棕匠”。该行业崇奉的祖师爷是神农、鲁班。
蓑衣,古称蓑,也叫“草衣”“莎衣”或“袯襫[bó shì]”,是我国古代重要常用的雨具。其使用历史源远流长,《诗经·小雅·无羊》即有“尔牧来思,何蓑何笠”之句。古代最早的蓑衣材料为莎草,元·王祯《王祯农书》载:“蓑衣以莎草为之,故音同‘莎’,又名‘薛’。今总谓之‘蓑’,雨中最为轻便。”莎草在古代叫“蓑衣草”,也叫“龙须草”,这种草软坚细滑,好作蓑衣和斗笠。因莎草是绿色,故常有“青箬笠,绿蓑衣”之谓。莎草用至旧时泛白色,所以古代诗文中又有“新蓑藤叶青,旧蓑藤叶白”之句。
蓑衣和斗笠是古代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御雨工具,特别在乡村农家,更是家家户户不可少的生活和生产用品。如西汉·戴圣《礼记》载:“时雨既至……首戴茅蒲,身衣袯襫,沾体涂足……以从事于田野。”唐·刘禹锡《插田歌》:“农妇白纻[zhù]裙,农夫绿蓑衣。”宋·罗原《尔雅翼》载:“莎草,可为衣,以御雨,今人谓之蓑衣。”南宋·程大昌《演繁露》载:“然则牛衣则编草使暖,以被牛体,盖蓑衣之类也。”可见当时蓑衣和斗笠与劳动人民关系之密切和使用之广泛。
远古无伞,后来有了伞,但伞必须以手执掌,不能使双手方便配合劳作,且伞体质轻盈不禁风,所以在一些劳动场合甚有不便,如农家耕地耙田、莳[shì]田插秧、割麦打稻等,劳动时两手不空,根本不可能打伞。而蓑衣和斗笠合用,则头身兼顾,双手得空。因其厚重,不仅不畏狂风大雨还可保温御寒,故自古历代为农家所用。传统的雨具常见常用的除蓑衣斗笠外,还有屐子和钉鞋。
屐子,据考证最早的屐子为布面木底,每个屐底下钉有前后二横木为齿以防滑。后来作为专用雨具的屐子,为牛皮深面半截式,浸有桐油;底为木板,每个底上钉有四个扁方形铁钉以防滑。钉鞋,是一种用皮革制成的浅面鞋式雨具,用桐油浸透,每个鞋底钉有十多颗圆形蘑菇芽坯状铁钉以防滑。雨衣要比蓑衣晚得多,因为雨衣是用布涂浸桐油制成,而桐油的广泛使用年代约在宋代,这就与蓑衣使用的年代相隔得很远了。
虽然晴天多于雨天,蓑衣有很多时间被闲置在屋角,但它却是不可或缺的,因此它的储备特点便突显出来。人们赋予蓑笠的意义是“不可或缺的储备品”“不常用却应常备”“闲时不备,必有危患”,一如人才。所以以蓑笠比喻闲置人才的言论故事,常可见于历史资料。
蓑衣和斗笠的使用功能不仅体现在御雨方面,在“靠天吃饭”的古代农业社会,它也是民间出现旱灾时求雨活动中的重要道具。求雨时,人们头戴斗笠,身披蓑衣,呈现出一派下雨时的场景。有时还把蓑衣和斗笠作为礼仪活动的道具。
随着蓑衣(斗笠)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它所具备的用途也越来越广泛,不但农户、樵夫、渔夫会使用,也是高人隐士踏雪寻梅、沐雨泛舟不可缺少的陪衬之物,从而显现出一种文化意义,常在文人骚客笔下吟咏,流光溢彩,熠熠生辉,本性拙陋简朴的蓑衣,渐渐成了高雅之物。我国历代对蓑笠的描绘写照,比比皆是,如唐·柳宗元《江雪》:“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唐·张志和《渔歌子》:“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宋·苏轼《定风波》:“一蓑烟雨任平生。”宋·陆游《鹊桥仙》:“一竿风月,一蓑烟雨,家在钓台西住。”
蓑衣制作材料最早是用莎草,后来人们发现棕的性能优于莎草,遂将制作蓑衣的材料改为棕皮。棕,一名棕榈,古书写作“椶[zōng]”,为常绿乔木。宋·宋祁《益部方物略记·海棕》:“椶皆褫[chǐ]皮,此独自斡[guǎn],攒叶于颠,纛[dào]首披散,秋华而实,其值则罕。”清·陈淏子《花镜·花木类考》:“棕榈一名鬣[liè]葵。木高数丈,直无旁枝,叶如车轮,丛生木杪[miǎo],有棕皮包于木上。”棕,即棕树叶鞘上包裹在其主干上的线状粗毛,也叫棕毛或棕皮,拉力很强,且耐水湿、耐腐。其嫩叶展开压平可制扇,叫“蒲扇”;嫩芯经煮过撕成细条所编织之扇叫“草扇”。
棕叶叶鞘的棕皮紧裹包缠在棕树干上,每月生一叶,即增棕皮一张(俗语称一“皮”),每年可生棕十二皮,于春秋两季割取(俗语叫“掴棕”)。棕皮在过去生产落后、物质匮乏的漫长年代里,用途甚广,且价廉耐用,所以棕榈一直是农村常见经济植物,历代均多被人们栽培。俗语有“千棕万桐,永世不穷”之说,由此可见棕榈的价值。且因棕榈洁净挺拔,四季长青,历代还被用作庭院观赏植物,并多有资料记载和诗歌吟咏,如汉·枚乘《七发》:“梧桐,并榈,极望成林。”唐·王昌龄《题僧房》:“棕榈花满院,苔鲜入闲房。”唐·岑参《东归留题太常徐卿草堂》:“题诗芭蕉滑,封酒棕花香。”唐·杜甫《枯棕》:“蜀门多棕榈,高者十八九。”等等。
棕皮的质量是以长度来衡量的。一般七寸以下纤维杂短的称为“毛棕”,七寸以上纤维清楚的称为线棕。线棕质地优于毛棕,所制物品美观牢固,所以常作一些特殊或重要物资如船舶的篷索桅绳之用。棕匠加工用的原材料除棕皮之外,根据环境特产、传统习俗、使用对象的要求等不同情况,有时还使用其他的材料,如苧[zhù]麻、黄麻、苘[qǐng]麻、葛麻、梧桐麻、三角皮及一些纤维好的草茎藤皮等。
蓑衣工除专业从事加工制作蓑衣外,还兼制作绳索及绷垫,加工制作项目大致为四类:①雨具类;②绳索类;③绷垫类;④日杂类。雨具类主要是蓑衣和斗笠。蓑衣古代又分三种形式:农夫蓑衣(一般较大,为一整件)、渔夫蓑衣(上下两件,较小,灵活方便)、牛蓑衣(为一整块)。绳索类则使用范围很广,如过去的挑箱、笼子、大箱、油桶、水桶、谷箩、皮箩、油篓上的绳子,各种锯索、船上的篷索以及绑扎、吊捆所用的各种绳索等。绷垫类则包括各种床绷、睡垫、坐垫等。日杂类如扫帚、刷帚等。雨具、绳索之类多用于乡村,而棕制床绷睡垫之类则城镇街市之人用得较多。
一、蓑衣加工
蓑衣的制作常见步骤:①铺棕锁好领口。②展开两侧,再起下边。③用竹签撬紧铺好的棕皮,打一遍行[hàng]针,使其成为总板块。④缝好底子。⑤缝好面子(方法是先中间再周边)。
蓑衣进行加工时,首先要制作蓑衣绳(俗称“打绳”)。其作法是用棕耙将棕皮(也可叫“毛棕”)撕扯棕丝纤维(棕丝)使其松散,再用棕桡子挠掴成单股细绳,此绳用于之后缝制蓑衣。接着将另外的棕皮在桌案上铺成蓑衣形状(上大下小),面子在下。蓑衣的规格一般肩宽为2.4尺,衣长(从领口到下摆衣边)为3尺。首先铺一层较好的棕皮(作为面子表层),再将其全部铺好,一般约6~8层。除了最下面一层(即成衣后的面子层)为较好的棕皮外,其他的可以次之。用竹针(尖锐的竹签)将铺好的棕皮两面穿透撬紧不松动。随之,将领口用蓑衣针穿小棕绳锁好。领口里面包裹有一根竹马鞭(竹马鞭质地韧而有弹性,既易弯曲又难折断),不但使领口容易定型,而且制成之后也不会变形。
领口缝好后,接着从领口处缝制蓑衣的衣身。蓑衣底子缝的是直针路,即按照蓑衣衣长的上下同步方向,针迹较稀,进针的方法以缝到接近背面的表层不缝穿露出来即回针退出又继续再缝之。间或多针之后也偶尔穿透一针,使其表底两面带紧。底子缝完后,翻过来缝面子。面子缝的是横针路,即按照蓑衣衣宽的左右同步方向,针迹以越密越好。一般都不穿透底子,接近底层即止。这样既牢固又美观。
昔日民间最普遍使用的蓑衣类要数大蓑衣。这种蓑衣的规格一般是上端总宽2.4~2.6尺,衣长2.8~3.0尺,需要棕皮料约为6~7斤,制成品重约5~6斤。这种蓑衣为单件,与它配套使用的斗笠一般也较大,为农夫常用的雨具,普通百姓雨天外出也多用之。渔夫蓑衣为两截式,上下相接,规格较小,使用轻巧灵便,适合船户渔夫驾船、捕鱼时使用,并且与其配套使用的斗笠也相对要小一些。另外,还有一种“牛蓑衣”,有的农家爱护耕牛,特制一种蚌壳形的蓑衣覆盖于牛背之上,以御淫雨寒风。
二、棕绳索制作方法
蓑衣工加工内容的另一主要项目是“放棕绳索”。
绳,绳子。索,粗大的绳子。绳索是人民生活和生产的不可少的用具。在工业不发达、生产力落后的年代,人民靠辛勤的劳动去换取微薄的衣食,就必须依靠劳动力和劳动工具。在所有的劳动工具中,绳索类是最实用、最广泛的一种。绳索的作用不仅是能对其他物资进行捆、扎、绑、吊、牵、拖……,诸如木器中的箱、笼、柜、匣、桶,竹器中的筐、箩、篮、篓、蔸等更是不可少,有了它才能够挑走搬动,成为完善的整体。另外还有船舶上的蓬索纤绳以及各种床绷坐垫的牵绳,等等;其使用范围很广,类型很多,数量也很大。在没有化学纤维制品的年代,棕制绳索自然而然地成为人民不可少的重要日常生活用品和生产物资。直至现在,虽然化学纤维制品充盈,但棕制绳索仍以其拉力强、不变形,耐潮湿抗腐蚀老化等优点,为人民所眷恋,不少地方还在陆续生产和使用。
传统的打制绳索的主要工具是绳车和纫车,纫车是制作单股绳坯,绳车是成绳的。《王祯农书·麻苧门》载:“纫车,弹绳器也。通俗文曰,单繟[chǎn]曰纫。揉木作棬[juàn],中贯轴柄,长可尺余。以棬之上角用击单麻皮,右手执柄转之,左手绩麻股既成紧,则缠于棬上;或随绳车用之,以助纠绞紧。”“绳车、绞合紧作绳也,其车之制,先立簨虡[sǔn jù]一座,植木止之。簨上加置横板一片,长可五尺,阔可四寸。横板中间排凿八窍或六窍,各窍内置掉枝,或铁或木,皆弯如牛角。又作横木一茎,列窍穿其掉枝。复别作一车,亦如上法。两车相对,约量远近,将所成坯紧。各结于两车掉枝之足。车首各一人,将掉枝所穿横木俱各搅转,候坯股匀紧,却将三股或四股撮而为一,各结于掉枝一足,计成二绳。然后将另制瓜木置于所合䋔[bì]紧之首,复搅其掉枝,供坯紧成绳,瓜木自行,绳尽乃止。”
虽然当时说的是制作麻绳,但所用的工具同样也是制作棕绳的主要工具,书中对制作绳工具的形态作用及使用方法已是说得很详明了,也与现代的情况基本上相同。棕绳索的制作一般要经过备料、理棕、扯棕、挠线、打绳(掴绳)五个工序。
(一)备料
传统绳索制作材料基本上都是用棕皮。棕的质地优劣以长短分。细小而短的叫作“毛棕”,纤维长的叫作“线棕”。但一般以原棕皮及加工抽去了长纤维的乱杂棕毛叫作“毛棕”,而将经加工抽出来的纯净棕纤维称为“线棕”。毛棕主要为加工普通绳索或加工大型制品(如蓑衣、睡垫等)的中间垫层;线棕多作为一些较为特殊、重要物资加工之用,如船上的蓬索纤绳及各种锯绳等。备料时要将棕皮上的棕骨(每片棕皮上中间骨状的硬质部分)剔除,并把棕皮按优劣等次区别分开以备用。
(二)理棕
将剥去棕骨的棕皮铺平拉直,使其纹理顺直,方向统一,并以数皮相叠成一束。
(三)扯棕
也叫“撕棕”。将每叠棕皮用两手握住其蔸[dōu]部(无棕毛光滑的一端,也即割断口的一端),挥起以棕束的尾部砸向棕耙齿(一种在横木架上钉有一排向上的长铁齿的耙状工具)后,向后用力撕扯,使棕皮的纤维逐次逐层被撕扯松脱出成为松散的棕丝。
(四)挠线
将经棕耙撕松的棕纤维置于案台之上,以右手持吊子(一种可以转动的竹制工具,专门用于挠绳,古代叫“纫车”),并用拇指驱使其转动挠缠,由左手从案台上捏住均匀送出来的棕纤维,将其挠缠为单股棕绳,每挠到数尺将其收拔到吊子架上又再挠(每挠一段又再收)。如此,直到每个吊子挠到收满为止,再接着换空吊子架继续挠。挠出的这样的单股绳粗细则视所需要制作物件的规格而定。
(五)打绳
土语叫“催绳”或“掴绳”。单股棕绳吊好后,将其以数股用棕车(一种专门用于捻绳的工具,也叫“绳车”)拉直后摇紧再掴(捻)拢即成所需要的绳索。棕绳索制作按粗细规格,其结合的股数有所不同,一般为二股、三股、四股,大绳也有六股、九股的,还有十二股甚至多至二十四股的,但却不多见,只偶尔用于船舰及军事上或大型建筑施工等。传统一般的棕车绳索制作,小绳每次掴二根(六单股),大绳只掴一根。
其具体制作方法是:先将制作棕绳的工具“棕车”的主绳车和副绳车按所需制作的绳索长度距离在开阔平坦的平地分别放好(最好为三人,主车一人,副车一人,中间牵绳一人),接着将棕吊子上的单股棕绳的一端扎吊在主车的摇勾(掉枝)上,另一端扎吊在副车的摇勾上。一般小型的制作副车上只有两个摇勾,每个摇勾每次牵2~3根,主车上设有摇架,架上有6个以上的勾,打绳时摇动摇手,使绳股转动缠绕紧密,摇紧后用棕码子(一种上面刻有三条限槽,专门用以控制绳股的工具,古代叫“瓜木”)将摇紧的单股绳中卡住,以免使绳子因打紧后的反力而互相纠结。主车继续摇动,使综绳更紧,待其达到一定紧密的程度时,其力度的反作用会使绳股从副车这端自然捻合,并推动棕码向前面的主车方向移动,棕码后的数股绳纠结成为均匀紧密的整体——绳索。这时副车也要适当向主车相向的方向摇动,促使绳股减少捻合时产生的反力使成绳快速均匀。
绳索制成之后,还有一道重要的结尾工序,叫作“刹勾子”,即将掴好的绳索从棕车摇勾上取下来,将绳索头子吊紧处理好,防止其复发松散。有的还在棕索掴好后,用稻草火燎去上面没打紧露在外面的棕毛,再拭擦一下,使其光洁美观。
附:民间常用棕制品规格
箩索:长1.6丈 重0.5~0.6斤
笼子绳:长1.8丈 重0.6斤
挑箱绳:长1.8丈 重0.6斤
皮箩绳:长1.6丈 重0.5~0.6斤
油篓绳:长1.4丈 重0.5斤
水桶绳:长4.6尺 重0.3~0.4斤
绵锯绳:长3.5~10丈 重0.4~1.0斤
手锯绳:长3~5丈 重0.2斤
龙索:长6丈,7丈(现代) 重12~14斤
挽子:长2.6~2.7尺 重1斤
睡垫:长5.8~6尺,宽2.8~4.0尺 重10斤~18斤
蓑衣:长2.4~3尺,宽2.4尺 重5~6斤
三、棕绷床垫制作
相传,以棕绳结床源自外域的安息国,故也称棕绷床为“胡床”。棕抗潮耐腐,不易老化,民间将其制成床绷睡垫、坐垫之类物品,既耐用、保暖、透气,又有弹性,在过去工业不发达的清贫岁月,棕制绷垫之类用品曾被认作是一种高档的物资甚至是“奢侈品”,受到人们的喜爱和欢迎,一些官宦贵族、绅士富豪之家,多相制备,至于平民百姓之家,一般无能力享受。
从现代社会状况来看,工业生产快速发展,生产物资十分充足,应有尽有,且人民风气普遍崇尚时髦,像棕制品这种乡土气息浓厚的东西,自然难受到现代时尚男女的青睐。但是,棕这种大自然的产物,不但在过去漫长的岁月里被人们认为是不可少的生活物质,被广泛地利用,现代也有些老辈人还会继续订做和使用棕制品,尤其是棕绳和棕绷床等。
棕绷床加工主要为两大内容:制作和修复。
(一)棕绷床制作
棕绷床的制作加工一般要经过打绳、下木料、制绷架、穿绳、打楔五道工序。
首先,裁下四根硬木枋条,制成与所睡之床的床框内径规格相等的长方形框架,其规格长、宽以需要为准,而枋料规格一般宽为3寸,厚为1.5寸。并在框架的腰中及四角加上杖棒,以增强框架的稳固性,使框架穿上绷绳后在强大的牵力下经长期使用(睡觉)后不会松动变形。
接着在框架的四周每隔1.5寸左右按顺序钻满手指粗(直径约4~5分)的孔,然后将已打好的棕绳(为两股棕线捻成,直径约1分),以斜纹交叉相织将整个绷架穿满。全部穿织完成后,用杉木楔子(土语叫“尖”)钉入绷框边穿绳的孔中(原孔并未完全穿满),将棕绳楔紧,使其固定不松动,随即将上面剩余的楔头和下面的楔尖敲掉锤平即可。绷床所穿的绳除了用棕绳外,清代还有一种高档的用红木为榻架的藤皮床绷。
不同棕绷质量的优劣取决于木料、棕绳的选择以及工匠师傅手艺的高低。棕绷制作要求材料正宗、操作精细认真、纹路制作整齐,有的还要穿织出一些简单的图案来。
(二)棕绷修复
棕绷虽是过去必备的常用家具,但它也有不足之处:棕绳会因长期睡在上面的压力而使之下凹成为窝形,影响睡眠舒适度,有的还会生臭虫(躲在棕绳孔眼里),故一般以两年左右修理一次为宜。
过去修棕绷的工匠较多,在很多的街市城镇中经常可以听到响亮而且带着浓重方言尾声“修棕绷子床喽”的喊声,修棕绷的工匠担子上挂着一些棕绳,木箱里放有锤、刀、钩、钳、钻等工具。如果接到了活,谈好了价,就用两条凳子将床绷两端架起,先以开水浇灌床框上的棕绳眼,烫死眼中的臭虫,然后开始修理。
修理棕绷的主要目的是将松动的棕绷重新绷紧。其操作方法是:用砍刀(这种刀的刀背很厚,可当锤子使用)和铁楔或硬木棒敲击,将棕绷框上四周所有棕绳眼中的木塞退出后,将原来的棕绳予以检查清理,如果有腐烂的就换上新绳,如果有断的就接上。然后将绷架上的棕绳拉扯绷紧,再重新在绳孔中钉入木塞楔紧(以杉木或水桐树之类软性的木质为佳),将木塞多余在外的部分挨绷框敲断,把断口捶平即成。必须注意的是:操作时棕绳要事先经过浸泡或泼水润湿使其柔软方可使用。
在古代生产落后的年代里,棕制品为广大人民的生活和生产作出了很大的贡献,是百姓不可缺少的重要生产和生活物资。尤其是蓑衣和斗笠与人类相伴走过了数千年的风雨春秋,是一种历史文化的见证。
正是:披身负体御风雨,放索制绷便庶生。
●○蓑衣工歌谣
乡土民俗歌谣
(一)
蓑衣历史源流长,诗经小雅载无羊。
蓑笠原为避雨具,兼可御寒抗风霜。
(二)
古代制蓑用绿莎,此草坚韧又细滑。
后世制蓑用棕皮,两面缝固质更佳。
(三)
棕匠制蓑兼放绳,料用毛棕与线棕。
还有苎蔴与葛蔴,黄蔴白棕和梧桐。
(四)
农家绳索用处多,系扎箱笼与筐箩。
篷索能将船帆挂,藤条可把犁耙拖。
(五)
修制新旧棕床绷,硬木为框穿斜纹。
收紧绳眼钉木塞,睡觉舒适喜软平。
(六)
昔日雨具不可离,今朝消逝物已稀。
千棕万桐已非羡,只听老人说蓑衣。
无吾《传统乡土行业风情俚歌集》
蓑衣工
昔日神农尝百草,常遇大雨淋头脑。
制成蓑衣和斗笠,相传至今一手艺。
棕树出在盘州国,春秋两季有棕割。
蓑衣全是棕织成,要织蓑衣先搓绳。
再把棕片来铺平,弯针穿绳两面缝。
蓑衣上宽下面窄,细雨大雨都遮得。
形象好象呆鹰翅,竹片马根肩上塞。
上有棕圈卡在肩,腰上绳子两边拴。
蓑衣样式几色分,艄工农夫不相同。
牛蓑衣,蚌壳形,耕牛春天怕雨淋。
蓑衣工,兼放绳,大小棕绳放得成。
《中国歌谣集成》
●○诗歌对联
诗词
蓑笠双童傍酒船,湖山相引到房前。
团蕉何事教人见,暂借空床守坐禅。
唐·秦系《奉寄昼公》
耕蓑钓笠取未暇,秋田有望从淋漓。
唐·崔道融《溪上遇雨》
半波风雨半波晴,渔曲飘秋野调清。
各样莲船逗村去,笠檐蓑袂有残声。
唐·陆龟蒙《晚渡》
乱飘僧舍茶烟湿,密洒歌楼酒力微。
江上晚来堪画处,渔人披得一蓑归。
唐·郑谷《雪中偶题》
年来还未上丹梯,且著渔蓑谢故溪。
落尽梨花春又了,破篱残雨晚莺啼。
唐·郑谷《下第退居二首》
抛却长竿卷却丝,手持蓑笠献新诗。
临川太守清如镜,不是渔人下钓时。
唐·张顶《献蔡州》
自庇一身青箬笠,相随到处绿蓑衣。
宋·苏轼《浣溪沙·渔父》
冷云著地塘蒲晚,谁为披蓑暖钓矶。
宋·范成大《有怀石湖旧隐》
小舟轻似一鸥飞,恋月随风惯不归。
困卧芦花深雪里,夜寒添盖旧蓑衣。
宋·许棐《秋江渔父》
我是人间自在人,江湖处处可垂纶。
扫空紫陌红尘梦,收得烟蓑雨笠身。
宋·陆游《溪上小雨》
草鞋藜杖,素冠蓬鬓,蒻笠与蓑衣。
元·姬翼《太常引·幻尘扰扰梦魂飞》
采藤复采藤,日夕费斤斧。制为身上蓑,人古衣亦古。
借问制者谁,白莎乃蓑祖。冉冉绿蓑衣,萧萧白沙渚。
披蓑向江水,顾影还独语。爱此勿轻捐,春江正多雨。
明·李东阳《藤蓑次陈公甫韵》
南州五月鲥鱼美,小买烟蓑棹五湖。
清·宫鸿历《长安午日》
栽棕削箨昔传遗,楚市湘村地适宜。
经纬天生非织品,缝成工技是莎衣。
挡风避雨农家重,制垫铺床工价低。
曾见匠人搓绳索,凳头高坐摇车机。
益阳诗人薛海山民俗诗歌《咏蓑衣工》
对联
赖君驱雨伯,护我胜波臣。
丘原遍棕榈,风雨一莎衣。
晴时假得扶持力,雨日叨将覆庇功。
映日火云忘上丽,跳珠白雨任旁流。
任是滂沱来大道,偏能坦荡到中天。
无事芰荷遮雨露,却有莎裳驱波臣。
黑云翻墨遮天际,白雨溅身不透衣。
莎草缝成为雨具,棕皮制就作衣衾。
千颗碎珠寒带雪,半身柔翠冷披烟。
往来宛若祥云覆,出入何嫌风雨侵。
虽是称衣不用布,乃为遮雨且防寒。
千块铺成两面袄,万针缝就半身装。
徐吟飞霰寻梅句。漫作垂纶钓雪图。
一件遮身如铠甲,两能避雨御风寒。
出外郊行常可备,骄阳骤雨自无妨。
为爱烟霞浮野棹,自耽风雪钓寒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