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生产组织方式变革与中国工业发展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四节 全球生产网络要素国际流动的特点

全球生产网络组织方式的特殊性和分工的细化使网络中的生产要素呈现出了一些新的特点。首先,分工的深化促进了生产要素涵盖范围的扩展和分类的细化,例如由于各工序对工人技术水平的需求不同,劳动力被细化成了熟练劳动力和非熟练劳动力。其次,要素分工导致了某些生产要素的功能日益专业化,成为专用性生产要素。最后,全球生产网络中各种生产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只有按照一定的结构进行组合搭配才能形成现实的生产力,要素的价值才能实现。基于全球生产网络的要素国际流动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特征。

一 生产要素国际流动的网络化

与网络化生产方式相适应,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也呈现出了网络化的特点。聂锐、高伟(2008)提出,区际生产要素流动网络是在市场机制作用下,基于要素价值、价值互补和价值创新,由具有自适应性和自主决策能力的要素主体所构成的一个网络状的组织模式;网络随着时间而不断进化,受到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的影响,或者根据预先设定的规则来演化;网络内节点的距离、互动的强度与频率要比网络外的节点更近、更强烈、更频繁。基于全球生产网络的要素国际流动具备了行为主体、链接关系和网络中流动的资源这三个网络基本要素,也符合对区际要素流动网络的定义,因此可以称之为生产要素国际流动网络。生产网络中的企业、科研机构、中介组织等构成了要素国际流动网络的节点。节点是生产要素流动网络的核心和主体,但是要素流动网络中节点的重要性和地位是存在很大差别的。在购买者驱动型的全球生产网络中,要素流动网络中核心的节点是零售商、品牌营销商或者贸易公司,而在生产者驱动型的全球生产网络中,那些生产制造的领导厂商则是要素流动网络的重要节点。不管是生产者驱动型还是购买者驱动型的全球生产网络,领导厂商拥有生产网络的控制权和主导权,是生产要素流动的发起者和组织者,在生产要素流动中处于核心的位置。要素流动网络中心节点的数量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与之相比,全球生产网络中那些一般的供应商或者低级生产要素的供应商在网络中的地位则要低得多,它们主要按照领导厂商的要求和安排组织生产活动。在生产要素国际流动网络中,生产要素表现出了双向流动的特点,一国既是要素的流出国也可能同时是该要素的流入国。生产要素国际流动网络中节点间联系的紧密程度与治理模式决定了要素流动的种类、规模、方向和速度,网络中各个节点之间的关系越紧密,网络中生产要素流动的速度与频率就越快越强。

二 生产要素国际流动促成要素地理集聚

要素国际流动的目的是实现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优化配置。分散与集聚是要素流动两个相反的发展趋势,但它们同时发生在全球生产网络的生产要素流动过程中。分散过程就是一定区域的要素或生产力组合有目的地向区域中心以外扩散和转移;集聚过程就是要素向同一区域流动,构成特定的区域生产系统组合,形成规模经济效益。要素的国际流动并非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均衡配置,而是各种要素在特定地区或国家集聚的过程。也就是说,一些国家的资本、技术、标准、品牌、优秀人才、跨国经营网络等广义要素会集聚到另外一些国家或地区。要素集聚是全球化经济的一种特有的资源配置方式,它构成了全球化经济的基础特征,也是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实现优化配置的具体体现。

导致生产要素地理集聚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网络中各种生产要素的流动能力存在明显差异,资本、技术、优秀人才等高级要素极易流动,而一般劳动力、土地、自然资源等低级要素的流动不充分甚至不能流动,因此就出现了流动性较强要素追逐流动性较弱要素的现象,导致要素在流动性较弱要素丰裕国家或地区的集聚(张幼文,2008)。第二,各种生产要素只有在地理上嵌入某个区域进行组合才能形成现实生产力,因此必然会受到东道国政策环境等因素的影响。特定条件优越的地区会对某些生产环节形成黏性,吸引生产要素在当地集聚。要素集聚一旦形成,便会通过规模经济和外部经济等效应不断实现自我强化。制造业在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集聚就是生产要素国际流动导致要素地理集聚的典型。

在全球化中大大增强的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国际分工方式,即由主要使用本国生产要素进行生产出口,转变为各国生产要素在某些国家的集聚,并进行面向世界的生产。这就是经济全球化下国际分工的新概念“要素合作性国际专业化”。要素集聚导致生产国家的集聚,这尤其体现在以中国为代表的亚洲国家。世界生产配置的新格局导致了世界经济运行的新格局。生产在亚洲国家的集聚,必然导致出口能力的迅速提高和贸易顺差的扩大。但是,这种出口的扩大并非主要是亚洲国家全要素生产率的体现,而只是这些国家低劳动力价格的体现。发达国家在这一地区集聚各类高级生产要素的事实被这些国家迅速提升的出口能力掩盖了。

三 要素所有者关系的跨国化与网络化

全球生产网络把各种要素都纳入了跨国生产体系,使其不再束缚于某个特定的区域或国家。生产方式的改变必然会带来生产关系的变革,生产要素的跨国流动使原来在地理上被分割的各国要素所有者通过产品生产链相互联系起来,出现了要素所有者关系网络化与跨国化的特点。由于各种生产要素在网络中的特点与地位不同,同种要素所有者就需要形成跨国的阶级或集团来维护自身利益。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性越强,要素所有者就越容易形成跨国联盟。全球生产网络的扩展不仅促进了跨国资本的联合,也促进了跨国工人阶级的团结与联合。

四 各种生产要素的地位与作用不均衡

在生产要素国际流动网络中,土地、劳动力、自然资源等低级要素的通用性强且流动性较差甚至不能流动,而以资本、知识、技术和高技能人才为代表的高级要素不仅流动性很强而且具有一定的异质性和要素专用性。要素特点的差异决定了高级要素与低级要素地位的不对等。高级要素的流动是要素国际流动网络的主导与核心,控制着全球生产网络中要素流动的方向、规模、速度与利益分配;而低级生产要素的流动则处于依附地位,被动地嵌入了全球生产网络。

五 各国的比较优势随着要素流动动态变化

在传统的国际分工中,各国根据自身的要素禀赋参与分工,各国以产品为界进行分工,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生产某些最终产品。全球生产网络不仅表现为不同国家要素密集度不同的产业部门间的分工,更表现为同一产品内部要素密集度不同的工序之间的分工。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使一种产品的生产可以整合全球的生产要素,一国的生产可以利用他国的要素,从而可以突破一国生产要素禀赋的制约,甚至可以形成要素密集度的逆转,开始生产那些本国稀缺要素甚至是不存在要素密集的产品。因此,一国的比较优势就随着要素的国际流动呈现出动态变化的趋势,进而引起各国在全球生产网络中分工地位的变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