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与南向开放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章 “一带一路”南向出海大通道建设的优劣势分析

第一节 “一带一路”南向出海大通道建设的优势分析

一 区位优势

西部陆海新通道往南经过海洋和陆地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中南半岛连接,向北接丝绸之路经济带,协同衔接长江经济带和粤港澳大湾区,是“一带一路”和西部大开发有机衔接的大通道。西部陆海新通道将21世纪丝绸之路和丝绸之路经济带有机衔接,形成了向北通过西安、甘肃、兰州等地连接,与“一带”相连,沟通欧洲、非洲,向南经广西、云南边境通过跨境铁路和跨境公路联通越南等中南半岛国家或以北部湾港为节点,以新加坡港为海运枢纽中心,面向美洲、欧洲、东南亚、大洋洲的物流运输大通道。随着区域内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运输成本的不断降低,陆海新通道将成为中国西部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有效促进中国西部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产业优势互补,将给西南地区省份建设向海经济注入新的活力和新的历史机遇。

西部陆海新通道既是中国西南地区也是西北地区出海的国际大通道,自北向南的运输大动脉,主要运输方式包括铁海联运、铁铁联运、跨境公路、跨境铁路以及空运等。现任广西壮族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张晓钦曾表示“西部陆海新通道从重庆经长江航运出海是2400千米,运输时间超过14天,如果重庆经铁路到北部湾港口约是1450千米,运距缩短950千米,运输时间只有2天,大大节约运距和时间成本。如果从兰州向南到新加坡,比向东出海时间节约5天左右,陆海运距缩短约一半”。[1]

三峡船闸过闸常态化拥堵并日益加剧为常态。课题组在调研中了解到,与2017年相比,2018年三峡船闸待闸时间为151小时,同比增长42.45%,日均待闸数为883艘,同比增长37.97%,过闸总时间为154小时,同比增长41.28%,船闸通过量为1.44亿吨,同比仅增长4.35%。由此可知,三峡船闸待闸过闸时间增加将近50%,直接导致长江航运的相关货船的运输成本和时间成本大大提升,而过货量仅为4.35%,三峡船闸已经成为长江黄金水道瓶颈并日益加剧。曾经90%以上的货物运输依赖长江航道进出口的重庆,遇到航道枯水期,江海联运每半年航道货物通行效率低的问题如今得到了解决。西部陆海新通道从重庆出发,通过铁海联运、铁铁联运等方式运至全球贸易中心新加坡中转后发往全球,西部陆海新通道将成为一条内贸和外贸功能兼有之的国际贸易大通道。广西在西部陆海新通道上有着重大的战略地位,是面向东盟国家的开放门户,是通道的核心枢纽和陆海交会点。华南经济圈、西南经济圈和东盟经济圈三圈交会于广西,正是这种独特的区位优势,广西成为打造我国西部省份与东盟国家国际贸易物流通道的重要枢纽。

二 政策优势

国家和西南地区为了支持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政策叠加优势明显,东西兼顾(见表2-1)。

1.对外开放及国际合作政策

中国与东盟陆海相连,既是好邻居也是好伙伴,双边建立对话关系至今已29年。2002年11月4日,《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签署,自贸区建设正式启动。此后,200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东盟交通合作战略规划(草案)》(以下简称《规划》)颁布,中国与东盟双方以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以便利运输为核心,在中国与东盟之间建立无障碍、高效、安全、环保的国际交通运输体系。[2]截至2019年,在《中国—东盟交通合作战略规划(修订版)》及其行动规划的指导下,中国与东盟共同推进了一系列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近年来,中国与东盟更是加强双边的战略伙伴关系,加强沟通,持续推进“一带一路”倡议与《东盟互联互通总体规划2025》对接,双边关系进入了全面加速期。

西南地区作为陆海新通道的腹地,在区域全面开放格局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西部陆海新通道总体规划》中给予了西部陆海新通道四大定位,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战略通道,连接“一带”和“一路”的陆海联动通道,支撑西部地区参与国际经济合作的陆海贸易通道,促进交通物流经济深度融合的综合运输通道。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广西代表团审议时指出,发挥广西与东盟国家陆海相连的独特优势,加快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构建面向东盟的国际大通道,打造西南中南地区开放发展新的战略支点,形成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和丝绸之路经济带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2019年8月26日,中国(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公布,明确提出了建设面向东盟的国际陆海新通道和形成“一带一路”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这两大任务的实施,对广西在推动陆海新通道的建设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广西将在两个方面推动陆海新通道的服务和质量,一是通过立体化综合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二是通过陆海门户港的建设和临港产业的发展。[3]

2.交通便利化政策

实现交通便利化是加快陆海新通道建设的关键。国家层面出台了《关于进一步鼓励开展多式联运工作的通知》《“十三五”铁路集装箱多式联运发展规划》以及《西部陆海新通道总体规划》,包括大力推动多式联运发展,加强铁水联运、铁海联运,提高集疏运比例,完善广西北部湾港功能、海南洋浦港功能、港航设施建设,提升综合交通枢纽功能,加强与周边国家设施联通等。

近年来,广西、重庆和四川积极加强西部地区互联互通,在既有的交通运输网络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综合立体交通网络,优化通道结构,疏通关键枢纽城市的节点,加大力气解决“断头路”问题。此外,国家总体规划出台以后,广西对综合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广西铁海联运主干线运营提升作出了实施方案,对方案确定的重点任务和项目进行了分工,保障措施执行到位,促进跨省运输便利化、跨境运输便利化,为打通陆海新通道的堵点提供政策保障。

3.贸易便利化政策

2019年10月13日,重庆海关、南宁海关、贵阳海关、兰州海关、西宁海关等15个直属海关在重庆联合签署了《区域海关共同支持“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合作备忘录》,该《合作备忘录》达成了推进信息平台共享,持续优化通关作业流程、深入开展海关国际合作、提升通关便利化水平的内容。在海关层面,十五地海关共同协作推动,助力西部陆海贸易新通道加快建设。

“单一窗口”是国际贸易便利化的一项重要措施。广西钦州港海关设立了“陆海新通道专窗”和“陆海新通道专用查验台”,并提供24小时预约通关服务,截至2019年进口整体通关时间为37个小时,出口整体通关压缩至2个小时。[4]《钦州港集装箱国际门户港数字化便利化一体化实施方案(2019—2020年)》提出将集中力量统筹整合陆海新通道经贸大数据平台,集中力量建设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升级版“智慧湾”项目,完成实施方案包括建设舱单协同系统、建设理货报告数据交换共享系统、建设引航和码头船舶调度协同系统、建设查验协同系统、建设查验无问题费用减免协同系统、建设设备交接单无纸化系统、建设集装箱码头卡口智能化系统、推广应用统一版金融服务系统、推广应用统一版出口退税系统、建设区域“单一窗口”数据共享系统总计十项业务系统,通过现代化通关一体化平台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5]

表2-1 国家和地方政府出台的政策文件梳理

续表

续表

续表

在加强国际合作方面,海关总署积极推动“经认证的经营者”(AEO)互认,获得AEO互认的企业货物出口到已互认的国家和地区时,查验率最低可降低至少80%,通关时间和成本可降至50%以上。[6]截至2019年4月24日,中国已与欧盟、新加坡、韩国、瑞士、新西兰、日本、以色列、澳大利亚等9个经济体的36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经认证的经营者”(AEO)互认安排,其中包括14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实现贸易畅通。[7]

三 产业优势

1.国内西部地区产业比较优势

西部陆海新通道辐射到重庆、广西、贵州、甘肃、青海、新疆、云南、宁夏、陕西、四川、内蒙古、西藏等西部地区12省区市和海南省、广东省湛江市。辐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为西部陆海新通道良好发展提供了腹地支撑。从经济总量看,西部陆海新通道国内辐射地区共实现生产总值205185.18亿元,占全国的20.71%;四川以46615.82亿元排名西部第一。从增速看,贵州、云南、西藏GDP增速非常抢眼,突破8%的增长率、持续领跑全国,其中,贵州增速全国最高。(见表2-2,表2-3)

表2-2 2019年西部陆海贸易新通道主要辐射省市各省(区、市)生产总值及增速比较

表2-3 2019年西部陆海贸易新通道主要辐射省市各省(区、市)三次产业比较

续表

下面就主要省市的产业优势进行分析概述。

重庆市是我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产业门类比较齐全,是全国最大的汽车生产基地之一、全球最大笔记本电脑生产基地、第二大手机生产基地和亚洲最大电子信息产品生产基地。重庆工业有九大支柱产业(包括汽车产业、电子产业、材料产业、消费品产业、化工产业、装备产业、医药产业、摩托车产业、能源产业)。2019年全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6.2%,较上年提升5.7个百分点。分三大门类看,采矿业增长2.6%,制造业增长6.5%,电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5.2%。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中,分产业看,汽车产业增加值比上年下降4.1%,摩托车产业增长2.4%,电子产业增长14.3%,装备产业增长6.8%,化工产业增长3.1%,医药产业增长7.1%,材料产业增长14.7%,消费品产业增长6.1%,能源工业增长5.3%。分行业看,农副食品加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4.4%,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增长4.2%,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增长7.9%,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增长27.4%,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增长24.3%,通用设备制造业增长6.2%,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下降0.4%,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增长8.1%,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14.1%,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增长6.8%。[8]西部陆海新通道的建设给重庆电子制造产业、建材、汽摩产业带来了新的机遇。

四川省产业快速发展得益于西部大开发政策,四川省2019年工业增加值达13365.7亿元,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7.4%,工业大省地位进一步巩固。[9]电子信息作为四川省的第一大产业,2019年主营业务收入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达10259.9亿元,同比增长13.8%,这也标志着四川首个万亿产业诞生。[10]四川省五大万亿级支柱产业和数字经济的基础雄厚、规模大、产业优势突出,四川省五大支柱产业包括电子信息产业、食品饮料产业、能源化工产业、先进材料产业、装备制造产业。截至2019年前三个季度,五大支柱产业(含软件)实现营业收入29443.6亿元、同比增长10.9%,五大支柱产业凸显了强大的支撑作用。[11]特色优势突出,前三个季度,四川五大支柱产业(不含软件)实现利润1685.9亿元、同比增长10.1%。[12]四川省在电子信息、汽车制造、轨道交通和石油炼化一体化等方面拥有完整的产业链。截至2019年1—8月,四川对东盟出口占全省的27.9%,成为四川省第一大出口市场。[13]

广西拥有丰富的铝土矿产资源,广西积极推动铝产业发展,逐步形成了我国重要的铝产业生产基地,经过多年的发展形成了较为完整的铝产业链,2019年1—12月广西铝材产量为161.13万吨。[14]有色金属、铝、糖等为广西经济发展的传统优势产业,基本形成了铝深加工技术创新体系,广西已成为中国最大的甘蔗生产基地和产糖中心。此外,广西北部湾拥有1600千米长的海岸线,2019年广西海洋生产总值达到1640亿元,同比增长9.2%,继续保持较高增长势头。[15]如今,广西向海经济发展迅速,在海洋基础设施、海洋产业发展、与东盟国家的海洋经济合作成绩显著。其中广西北部湾国际港务集团于2014年入股马来西亚关丹港、2017年2月接管文莱摩拉港集装箱码头。目前,广西沿海已逐步形成以电子信息、石油化工、粮油、能源发电、林浆纸、钢铁冶金、修造船、食品制药、海产品加工、新材料等为主导的现代临海工业体系。广西渔业、生物医药及珍珠等特色向海产业助推海洋经济向高质量发展转型。

根据《贵州省十大千亿级工业产业振兴行动方案》(以下简称《方案》),贵州具有基础能源、清洁高效电力、优质烟酒、新型建材、现代化工、先进装备制造、基础材料、生态特色食品、大数据电子信息、健康医药十大工业产业。贵州素有“江南煤海”之称,煤种齐全,储量丰富,资源储量居全国第5位,煤层气资源量居全国第2位,是全国重要的能源基地。贵州是全国四大优质烟叶生产基地之一,还是酱香型白酒的原产地,贵州茅台已成为引领中国白酒的名优品牌。贵州省拥有丰富的磷、煤、重晶石等矿产资源,已形成以磷化工、煤化工、钡盐和橡胶加工等为主体的化工产业基础。今年来,在贵州省委省政府的战略指导下,贵州大数据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迅速,从2014年到2018年,工业总产值从117亿元增长到706亿元,年均增长56%。[16]

云南的八大支柱产业包括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旅游文化产业、信息产业、物流产业、高原特色现代农业产业、新材料产业、先进装备制造业、食品与消费品制造业。[17]2019年,云南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1%,增速比全国(5.7%)高2.4个百分点,从三大门类看,全省采矿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1%;制造业增加值增长6.5%,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31.1%;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加值增长12.8%。[18]从主要行业看,39个大类行业有32个行业保持增长,增长82.1%,其中: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同比增长67.0%,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同比增长18.1%,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同比增长14.8%,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同比增长12.8%,食品制造业增长9.3%,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增长7.8%,烟草制品业增长1.1%。[19]

2.东盟国家产业比较优势

东盟国家作为一个整体,其产业优势主要包括资源密集型、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的产业,其中比较优势最强的是资源密集型产业,如水产品、油脂、橡胶等,其次是纺织服装、制鞋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再次为机电产业等资本及技术密集型产业。[20]东盟国家不仅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及矿产资源,并且劳动力资源优势非常突出,人力成本低廉。新加坡和文莱经济发展水平高,新加坡传统优势产业以商业和转口贸易为主,文莱则以石油、天然气为主。[21]马来西亚和泰国发展水平和市场自由化程度较高。马来西亚优势产业包括食品加工、矿产、橡胶等资源密集型产业,也包括化纤制品、机电等资本及技术密集型产业。[22]泰国的优势产业包括制造业、农业和旅游业,泰国是东南亚汽车制造中心,世界闻名的旅游胜地,还是世界五大农产品出口国之一。柬埔寨、越南、老挝、缅甸则属于传统的农业国家,在农业上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

四 平台优势

我国与东盟地理位置相邻、相近。我国与东盟经贸往来和人文交流频繁活跃,双边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基础,合作根基深厚。海关总署2020年3月7日发布数据显示,2020年前2个月,我国与东盟货物贸易总值5941.1亿元,同比增长2%,占我国外贸总值的14.4%。[23]东盟由此超过欧盟,成为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广西自2004年以来通过中国—东盟博览会等平台,抓住中国与东盟合作的历史性机遇,积极拓宽战略合作和开放领域。西部陆海新通道作为我国西部地区与东盟国家区域合作的连接大通道。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是中国与新加坡政府间第三个合作项目,提出了在“一带一路”的框架下,将“一带”和“一路”有效对接起来,两国共同助力“南向通道”的建设。中国(四川)东盟自由贸易中心成为四川扩大与东盟交流合作,构建四川面向西南、东盟全面开放新格局的新平台。中马钦州产业园区、钦州保税港区、钦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国(广西)自贸试验区,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等,已成为广西面向东盟全面开放的亮丽名片。中越跨境经济合作区、中泰(崇左)产业园区、“文莱—广西经济走廊”等建设成为新亮点。中国—东盟信息港建设全面铺开,中国与东盟国家信息化领域合作不断深化。信息港南宁核心基地等一批立足广西、面向东盟的重点工程相继落地,中越、中老、中缅等跨境陆缆和亚太2号等国际海缆为中国与东盟国家搭起了高速信息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