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西兰毛利人那塔胡部落的经济变迁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开辟中国人类学的太平洋航线

——《亚太民族志丛书》序言

何明

亚太(Asia & Pacific area)在国际人类学的知识生产和学科发展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亚太地区迥异于欧洲的众多族群及其社会文化的多样性激发与促进了欧洲人类学的学术研究和学科形成。1519年9月,葡萄牙人麦哲伦(Ferdinand Magellan)在西班牙国王的资助下,率领由二百多名水手组成的探险队驾驶五艘帆船,横渡大西洋,穿过南美大陆与火地岛之间的海峡(即后世命名的麦哲伦海峡),进入太平洋,最后到达菲律宾,麦哲伦被杀后探险队成员渡过印度洋、绕过好望角,于1522年9月返回西班牙,开辟出欧洲通往亚太的海上航路。之后,欧洲的探险者、商人、船员、传教士、施行家及其他殖民者纷至沓来,其中一些人撰写了记述旅途所见所闻的日记、游记等并整理出版,如带领船员首批登陆澳洲东岸和夏威夷群岛的欧洲人英国皇家海军军官库克(James Cook)及其随行者有意识记录了三次太平洋探险的见闻并编纂出版了八卷本的《航海录》(Voyages)。这些记录成为早期人类学者激发学术思考与论证理论观点的依据,英国古典进化论者泰勒(Edward Tylor)和弗雷泽(James Frazer)在其著作中均有大量引述,法国人类学家莫斯(Marcel Mauss)的名著《礼物》则以波利尼西亚人、萨莫亚人、毛利人、美拉尼西亚人的社会文化材料为主要依据提出了影响深远的互惠理论。

在人类学从以他为撰述的文字资料为基础的“摇椅上的人类学”向以研究者自身的田野调查所获得的第一手资料为基础的“现代人类学”转型中,亚太发挥了具有关键性的作用。1898年,英国动物学家哈登(Alfred Haddon)组织的人类学考察队到达新几内亚和澳大利亚之间的托雷斯海峡,对附近的岛屿社会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考察,改变了以非专业人士的记述为主要资料数量依据的模式,开启了研究者直接从事调查的研究方法。1914年,英国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Bronislaw Malinowski)到南太平洋的巴布亚港湾麦卢做了6个月的调查,之后1915年至1918年间到特罗布里恩德岛进行了为期两年的调查,完成了经典民族志作品《西太平洋的航海者》,并归纳总结出系统、专业的人类学田野调查和研究方法,奠定了人类学的基本学术范式,影响深远。以该区域为研究对象产出的人类学研究成果汗牛充栋、数不胜数,其中不乏米德(Margaret Mead)的《萨摩亚人的成年》这样影响深远的一批杰出作品。

中国东部濒临太平洋,海岸线总长度为3.2万公里,其中大陆海岸线长达1.8万公里,拥有太平洋的岛屿6500多个,无疑是亚太地区的重要国家,中国学者理应成为人类学亚太研究的重要力量。然而,受各种条件约束,除了中国境内和东南亚国家之外,亚太其他区域鲜有中国人类学者留下研究足迹。人类学在深层次上属于跨文化比较的学问,研究者或无意或有意地从“我者”的社会文化出发审视、呈现与阐释“他者”的社会文化。亚太人类学研究的中国学者缺席,意味着亚太人类学研究的中国视角的缺乏,这无论是对中国还是对世界,无论是对人类学的知识生产还是对该区域人民之间、国家之间的互动交流,无疑都是一种严重的缺憾。

云南大学之所以能够在国内率先拓展亚太人类学研究,实乃机缘巧合和条件达成的结果。2009年10月,我应日本国立民族学博物馆塜田诚之教授之邀赴日本大坂参加学术会议,在博物馆参观时看到一块展示日本人类学家在世界各地调查情况的电子展板,世界地图上遍布着标示日本学者调查点的红点,亚太地区更是布满了密密麻麻的红点,我深受震撼,内心激起了推动亚太研究的冲动,从此开始创造开展亚太研究的条件,寻觅推进亚太研究的机会,延揽具有亚太研究基础的学者,努力与美国夏威夷、澳大利亚、新西兰等高校、科研机构和学者建立合作关系。2017年7月,国家开始实施高等学校的“双一流”建设,云南大学民族学荣幸被纳入“一流学科”建设行列。其“国际一流”的建设目标定位和相对充裕的资源投入为云南大学的亚太人类学研究提供了难得的条件。在制定学科建设方案时,我力排众议,坚持把在旁人看来属于“零基础”的“亚太民族志研究”列为民族学“一流学科”建设的十大方向中的一个方向,聘任马腾嶽教授为该方向的首席专家,负责具体组织团队与推进调查研究。事实上,云南大学的亚太人类学研究并非完全毫无基础的“凭空架屋”。2010年我结识了当时在台湾清华大学攻读人类学博士学位的马腾嶽,得知他在进行夏威夷人的研究,撰写了40余万字的博士学位论文。2011年6月邀请他来云南大学参加由陈庆德教授主持的“经济人类学与中国西南少数民族社会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他获得博士学位后,我聘请他来云南大学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研究中心任教。他到校后积极推动与夏威夷高校和相关机构的交流合作,一年后被学校聘任为特聘教授,发表了一系列研究夏威夷族群和民族主义的学术论文,获准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夏威夷群岛多族群社会的冲突与和解共生研究”等项目,指导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开展亚太人类学研究。

除了马腾嶽教授之外,云南大学民族学培养了一些从事亚太研究的人才,其中本丛书推出的第一本著作《新西兰毛利人那塔胡部落的经济变迁》的作者张剑峰便是其中的佼佼者。他是陈庆德教授指导的经济人类学博士研究生,在一次因公访问新西兰南岛的基督城时接触到南岛最大的房地产公司那塔胡地产公司是与南岛最大的毛利人部落那塔胡部落具有密切关联,现代企业与部落经济之间的关系引起了他的关注,故将那塔胡部落经济作为博士论文选题。在他的博士论文开题报告会上,我全力支持与鼓励他研究新西兰毛利人。之后,为了推进新西兰及亚太研究,我推动与新西兰毛利人研究机构之间的交流合作,云南大学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研究中心与坎特伯雷大学那塔胡研究中心签订了学术合作和师生交流协议。张剑峰不负众望,经过多次那塔胡部落的田野调查获取了丰富的第一手数据,在学术期刊《世界民族》上发表了两篇研究新西兰毛利人经济的学术论文,完成了这部中国民族学和人类学界第一部研究毛利人经济的民族志,较为系统地呈现了毛利人经济的演变过程和当下运作方式,为中国读者认知太平洋岛屿原住民经济生活揭开了面纱的一角。

本套丛书的出版,标志着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界的太平洋航路已经开启,百舸争流的局面指日可待。浩瀚的太平洋一定会为中国人类学的知识生产奉献源源不断的资源,中国人类学的太平洋研究也一定会为世界人类学的知识生产和亚太地区的和平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是以为序。

2020年7月12日草于昆明东郊白沙河寓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