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会展业战略布局与协同发展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已有研究文献的回顾与评析

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研究不是一个新的话题,早在1982年《北京市建设总体规划方案》中就已经提出了“首都圈”的概念和京津冀区域合作的构想。最近30余年来,很多专家学者从理论和政策等不同层面对京津冀一体化问题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同时也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对策。例如,孙久文等(2008)将区域经济一体化划分为“贸易一体化、要素一体化、政策一体化和完全一体化”四个阶段,并认为京津冀都市圈已经走过了贸易一体化阶段,目前已经处在要素一体化的阶段,并且正在向政策一体化阶段迈进。[4]刘邦凡等(2013)认为,在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中,北京和天津是两个核心,河北沿海地区的区域经济发展是一个增长极,推动这一增长极建设,不仅具有战略意义,而且是战术取向的必然。[5]王海涛等(2013)对京津冀区域产业结构进行实证分析,发现产业结构趋同性是限制经济一体化的重要因素,他们认为在京津冀区域产业结构朝着有利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方向演进时,若辅以适当调控,必将迅速加快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6]母爱英等(2010)通过对后经济危机时代京津冀都市圈的内外环境分析认为,区域性政策和规划的出台促进了京津冀都市圈的发展,国际产业转移格局的变动促进了京津冀都市圈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周边省份的崛起为京津冀都市圈创造了良好的经济腹地。[7]

从已有的文献看,对京津冀地区协同发展的研究多数集中在投资和贸易领域,专门针对会展业战略布局和协同发展的研究相对较少。从关于京津冀会展业方面的已有文献看,大多数是将京津冀作为三个独立的区域加以研究的,但是近年来也有不少文献开始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视角开展研究。

首先,针对京津冀三个区域会展业的独立研究看,目前的已有文献相对丰富,这些研究的最终落脚点主要是如何提高各自区域的会展业竞争力。例如,刘大可等(2008)使用北京展览市场连续三年的跟踪调查数据,运用计量分析方法,从展览会的行业分布、影响展览会发展的核心因素、参展商以及专业买家对展览会的认可度评价四个核心层面,对北京市展览市场的特征和发展态势进行了定量分析,并据此提出了改进北京展览市场发展的对策建议。[8]衣莉芹(2011)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北京会展业与其主要影响因素的相关关系进行了定量分析,总结出北京会展业存在专业人才缺失、品牌企业缺位、展会效益增长不高以及会展需求不足等问题,同时提出以需求为导向加强会展专业人才的培养、打造品牌展会、力争品牌效益等对策。[9]于文波(2015)基于SWOT分析方法,在分析天津会展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梳理了天津会展物流发展的内部优势与不足以及外部机遇与威胁,并据此提出了提升天津会展物流发展的思路和路径。[10]林永莲(2012)结合天津市会展业发展趋势,分析文化创新性对提升会展品牌价值的重要性,提出天津市需要发挥地缘优势、信息技术优势、地域文化优势等,利用创新性思维,加快会展文化体系建设,努力提升城市会展形象。[11]张翠娟等(2014)在走访天津会展企业的基础之上,分析了会展专业人才的结构,提出了高校应培养会展策划与运营管理、会展设计和会展服务三方面人才的观点。[12]此外,段迎豪等(2014)运用“菱形理论”,分析了河北会展业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需要通过“夯实基础、培育特色、延伸链条、完善服务”四个方面做大做强河北会展业的观点。[13]赵金涛(2010)从旅游资源、交通和会展设施等方面分析了河北省发展会展旅游的条件,在此基础上,提出依托廊坊地处京津之间的区位优势,河北省应以廊坊作为发展会展旅游业的龙头城市,以石家庄、邯郸为南翼,以唐山、秦皇岛为北翼,从而形成南北两翼协调发展的河北省会展旅游空间布局模式。[14]张颖等(2012)以联动发展为原则,建议河北省需要构建以石家庄为“一核”,唐山、廊坊、邯郸、沧州、秦皇岛为“五级”,张家口、承德、保定、衡水、邢台为“多点”的会展业空间发展格局。[15]

其次,就京津冀会展业协同发展来看,已有相关文献直接以京津冀协同发展为目标,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观点。例如,王春才(2015)在充分梳理京津冀会展资源及会展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运用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对京津冀协同发展进行了深入研究,发现京津冀三地在会展业发展的不同侧面具有各自不同的比较优势,但整体上京津冀在会展业发展中存在合作意识不强、协调机制不健全、协同发展规划缺失等问题,并据此提出了进一步强化协同发展意识、健全会展业协同发展的协调机制、制定京津冀会展业协同发展规划、加大会展资源整合力度等对策措施。[16]张盛军(2016)通过对北京市、天津市以及河北省在京津冀城市群中的战略定位以及各城市会展业资源状况的梳理与分析,提出要实现京津冀会展业的协同发展,必须从空间布局、产业协同、资源共享、公共服务协作四个层面的战略构想出发,突破公共服务分割、辅助行业短板等瓶颈限制,探寻可行的合作模式与实施方案。[17]除此之外,还有不少文献虽然不是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背景下完成的,但是在分析北京、天津与河北会展业发展路径时,同样提出了需要加强京津冀合作的观点。例如,许峰(2002)认为,河北省会展旅游的空间布局首先要依托京津地区,加强河北省廊坊市与京津地区会展业的全面合作。[18]刘敏(2010)在分析北京会展业的竞争优势时,放在京津冀整体区域,收集了环渤海经济圈中5个核心会展城市(北京、天津、廊坊、石家庄和唐山)的会展业数据,通过对比分析,测算了北京市会展业的市场占有率,得出了北京在环渤海经济圈中会展业占有绝对市场优势的结论。[19]贺宇涛(2014)通过分析河北省会展业现状,提出河北应以打造环首都高端会议目的地为战略目标,充分利用环京津、环渤海区位优势,大力发展会议业。[20]张颖等(2012)认为,河北省会展旅游要想在竞争中发展、在合作中共赢,必须要走一条错位发展的道路,寻求与京津会展业发展合作中的互补和共赢,打造河北省的会展特色产业。[21]

除此之外,虽然学者们对京津冀地区会展业战略布局和协同发展的研究比较薄弱,但是对国际和国内其他区域会展业战略合作与协同发展的研究并不鲜见。例如,在国际市场层面,Rod Allan等(2008)面对亚洲会展业迅速崛起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从更大的区域层面,提出了针对来自西欧和北美等地区会展业的挑战,亚洲应有统一的质量标准,通过加快区域合作,防范产业风险。而且,这种合作不应损害举办地本身的特点与优势,一定要在确保地方会展业发展的前提下进行。[22]在国内市场层面,不少学者已经对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的会展业合作做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例如,从区域协作存在问题的角度,葛月凤(2009)提出了长三角会展业缺乏统一管理机构[23],梁赫等(2010)提出了长三角会展场馆缺乏统一规划、没有形成利益共享机制[24],何晓民等(2007)提出了长三角会展产业布局缺乏整体性构思[25]等问题;在对策措施方面,胡彬(2009)提出了为实现长三角会展业的协同发展,需要区域内各城市发挥主动性等建议[26],盛蕾(2012)从会展行业协会合作[27]、李娜(2008)从会展场馆合作[28]等方面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对策建议。此外,在针对珠三角会展业区域协同发展方面,肖轶楠等(2012)提出了应形成以广州为核心、以深圳和珠海为次核心的珠三角会展业区域合作机制[29],方忠权等(2013)从空间布局层面,认为珠三角地区的会展企业空间格局分别经历了单中心(广州)集聚、双中心(广州和深圳)集聚,到分散(多中心)集聚的发展阶段[30]。李力等(2009)应用内容分析法,对中国经济新闻库和中国商业报告数据库关于香港和珠三角会展业的新闻报道进行分析研究,构建了港珠会展业竞争力的四象限图,据此将珠三角和香港地区的会展城市划分为不同的类型,并提出应以会展战略布局为基础,以基础设施、市场营销和运作模式三个板块为关键环节,以人才、政府和协会作为保障,提升珠三角和香港地区会展业的竞争力的对策建议。[31]

总之,虽然关于京津冀会展业协同发展方面的直接文献不多,但是各种相关领域的文献同样为本书的研究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借鉴。例如,对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总体层面的相关研究,虽然没有直接涉及会展业的问题,但是可以给本书带来许多基础理论层面的深层思考;虽然与长三角和珠三角相比,京津冀地区在城市定位、产业构成、区域合作紧密程度等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异,但是从会展业的产业功能和特征看,仍然存在很多共性的规律,对深化京津冀地区会展业战略布局和协同发展的研究能够从方法论、经济规律、对策建议等方面提供非常有价值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