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中国特色发展的政治经济学的新境界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应该从我国改革发展的实践中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同时,应该从学理上“系统总结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丰富实践经验,回应我国进入中等收入发展阶段面临的重大发展问题挑战”(6)。因此,中国特色发展的政治经济学必须开拓新的境界。
(1)发展观的新境界。五大发展理念是中国特色发展的政治经济学的发展观,开拓了中国特色发展的政治经济学中发展观的新境界,是发展观的一次重大创新。具体表现在:①创新发展体现了发展动力理论的新境界,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发展动力决定了经济发展的速度、效能以及可持续性。②协调发展的理念开拓了发展结构理论的新境界。我国进入中等收入阶段后,经济发展中的不平衡问题更加突出,需要转向协调发展,以增强新时代发展的整体性,使新时代的产业结构、供求结构、区域空间结构以及相应的发展战略趋向均衡。③绿色发展理念开拓了新时代经济发展财富理论的新境界,传统发展经济学的财富仅是指物质财富,绿色发展理念依据人—自然—社会复合生态系统的整体性观点形成新的财富论,进一步强调了自然资源的重要性。④开放发展的理念开拓了经济全球化理论的新境界,开放发展强调从融入全球化到主导全球化的转变,使我国由经济全球化的从属地位转变为主导地位。⑤共享发展的理念开拓了发展目的理论的新境界,体现了人的全面发展思想,要在新时代实现改革和发展成果全民共享。由此可见,五大发展理念开拓了中国特色发展的政治经济学中发展观的新境界,是发展观的一次重大创新。
(2)发展目标的新境界。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国经济已经由高速发展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变,新时代中国特色发展的政治经济学要开拓发展目标的新境界,研究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发展要求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为目标,通过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打造中国经济发展的升级版。质量变革是高质量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是高质量发展的环境保障。质量变革是指实现产品质量、生产质量和生活质量的提升,其关键是提升生产质量,增加有效供给,减少无效供给,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效率变革主要包括生产效率、市场效率和协调效率三个方面。其中,生产效率强调要素配置效率、企业运行效率和生产组织效率;市场效率关注市场准入效率、市场匹配效率和市场交易效率;协同效率是经济与社会、经济与生态之间的协同运行效率。动力变革是指经济发展动力的调整,包括创新发展动力和结构发展动力。创新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第一驱动力,是提升生产能力、提高市场效率、增强企业竞争、实现协调发展的第一支撑力。结构发展动力是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支撑,须通过产业结构、动力结构和要素结构的全面优化实现高质量的经济发展。
(3)经济发展任务的新境界。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经济发展的目标是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也就是实现国家富裕。进入新时代以后,国家富裕的任务已经基本完成,无论是经济发展、经济改革,还是现代化都应当考虑“富民”,即能不能给人民带来利益,能否使人民群众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这既是新时代中国特色发展的政治经济学的任务,又是新时代中国特色发展的政治经济学经济发展任务的新境界。中国特色发展的政治经济学以“富民”为目标,不仅涉及加快经济发展问题,还涉及经济发展成果如何分配,才能使人民群众得到最大收益、最大社会福利的问题(7)。即一方面要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快”是指速度,“好”是指质量,“好”放在前面,是发展观的新境界,也就是经济发展由数量型、速度型转向高质量发展型;另一方面让人民富裕,不但要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还要在收入普遍提高的基础上缩小收入差距,让居民生活质量普遍得到提高。
(4)经济发展模式的新境界。进入新时代意味着我们必须摒弃过去数量型的经济发展模式,探索质量型的发展路径,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为核心,把质量当成基础性和关键性的变量,通过转方式、调结构、创新发展,将中国经济引入高质量发展的轨道。实现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转型,必须进行发展模式的创新,开拓经济发展模式的新境界。新时代背景下的经济发展与过去发展模式最大的区别就是要建立在质量效益的基础上,强调经济结构在诸多领域的全面升级,同时,经济发展方式逐步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实现高质量发展。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要从单纯的速度提升变为速度与质量效益的同步提升,不能仅以GDP为标准,更重要的是要着力解决发展的不平衡和不充分问题,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让居民共同享受经济增长的成果,减少贫富差距和城乡差距。
(5)经济发展动力的新境界。处于低收入发展阶段时,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是摆脱贫困和实现快速经济增长,因此经济发展的目标是以规模扩张和要素驱动为动力追求经济发展的规模和数量。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并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以后,我国经济发展的目标由摆脱贫困转向基本实现现代化,由建设经济大国转向建设经济强国,为此,必须实现经济发展动力的转换,从要素驱动彻底转向创新驱动。因此,新时代中国特色发展的政治经济学需要强调经济发展动力的创新,不断强化创新引领新时代发展的动力作用。科技创新是全面创新的引领,应大力推动科技创新成为产业创新的动力,在提升自身在全球价值链上地位的基础上,实现知识创新与技术创新、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产业创新与产品创新的深层次对接。
(6)经济发展动能的新境界。经济发展不同阶段的动能是不同的,当前中国经济正处于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时期,培育经济发展的新动能是适应和引领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必然要求。培育和发展经济新动能就是要给经济增长注入新的活力、新的动力、新的能量。新动能不仅是经济发展的新引擎,而且是改造提升传统动能、促进质量效益型经济发展的动力。新动能的形成需要供需双侧协调发力。供给方面,通过创新驱动、结构调整、制度变革等手段培育供给侧新动力;需求方面,通过消费、投资、出口需求协同拉动重振需求侧动力。由于新时代经济矛盾的主要方面集中在供给侧,应将供给侧动力作为新时代现代化发展新动能的核心。概言之,中国特色发展的政治经济学要适应世界新产业革命的趋势,以科技创新为核心,以产业创新为抓手,以制度创新为保障,坚定走创新型经济发展的道路,以创新为抓手实现新动能的培育。
(7)发展战略的新境界。经过新中国70年,特别是4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发展进入了新时代,我们面对的已经不再是单纯的发展问题,而是发展起来以后的现代化问题,相应地,中国特色发展的政治经济学必须进行发展战略的创新,开拓发展战略的新境界。具体而言,在战略思路上,新时代中国特色发展的政治经济学要以促进经济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为目标,以知识、技术、信息和人力资本等为先进生产要素,以创新为第一驱动力,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实现以新型工业化为核心的新时代经济现代化,以追求效率、秩序、民主为核心的新时代政治现代化,以城市化和城镇化为特征的新时代社会结构现代化,以人的素质提高和生活方式变革为主体的新时代人的现代化。在战略目标上,新时代中国特色发展的政治经济学要由高速增长目标转向高质量发展目标,要由过去的制度创新转向以建设创新国家和现代化强国为内容的综合创新。战略措施上,新时代中国特色发展的政治经济学要由单一市场化路径转向市场化、工业化、城市化和生态化的协调同步发展,以“强起来”为目标构建新时代对外开放新格局,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8)发展型式的新境界。美国发展经济学家钱纳里提出了“发展型式”的概念,他认为“发展型式”就是经济发展过程中在重要领域的系统变化。中国过去的发展型式围绕解决贫穷落后问题而形成,这种发展型式以速度为目标,以要素投入为动力,以规模扩张为方式实现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中国经济面临的不再是发展问题,而是发展起来以后的现代化问题,此时就要依据变化了的问题和主要矛盾,开拓发展型式的新境界。要以发展质量为目标,以创新为驱动力,以效率提升为主要方式,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为终极目的,以现代化为主线进行发展型式的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