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驼铃:丝绸之路经济带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二节 丝绸之路的兴起、演进及影响因素

一、丝绸之路的兴起与演进

丝绸之路的形成是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其演进也经历了风风雨雨,呈现出繁荣与衰落更替出现的特征。汉武帝之前,丝绸之路虽已孕育了两千多年,但受山川阻隔、道路艰险以及沿途战乱等因素的影响,东西方之间没有形成一条畅通的交通线。张骞凿空西域是第一次由政府主导的行为,标志着西域各国与中原王朝(汉)第一次明确建立了官方联系,可以作为丝绸之路正式形成的标志。此后的两千多年,丝绸之路历经兴衰,成为东西方经贸文化交流的主动脉。

(一)汉代:兴起

在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之前,亚欧沿线国家及部落的人民经过漫长的非正式、低层次、小规模、碎片化的经济交往活动,为日后丝绸之路的正式形成奠定了基础。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统一度量衡,建立中央集权的封建经济制度,为后世繁荣奠定了一整套制度基础。经过“文景之治”的积淀,汉武帝派遣张骞两度出使西域,使碎片化的经济通道贯通为连接东西方的交通大动脉。在张骞卓越的外交努力下,西域各国开始大量派遣使臣来到汉长安城,使得汉朝与西域各国之间的政治经济联系正式化、常态化,丝绸之路正式形成。

在汉宣帝时期,西汉政府在河西走廊分别设置了敦煌、武威、酒泉、张掖四郡,进一步巩固了汉武帝时期的发展成果。同时,汉朝设立的“西域都护府”切实加强了中央对西域的控制,进一步保证了丝绸贸易道路的通畅。在西汉末期,王莽篡权引发经济社会动荡,西汉对西域的控制逐渐衰落,中原与西域的商贸活动受到不利影响。东汉的建立很快扭转了这种局势,随着班超两次出使西域,东汉政府恢复了与西域诸国的交往关系。总体而言,丝绸之路在汉代处于兴起状态,为后世的东西方大交流奠定了基础。

(二)魏晋南北朝:动荡中曲折发展

东汉末年,中国再次进入地方政权割据的战乱时代,严重影响了丝路贸易。三国初期,河西走廊地区人口锐减,社会生产趋于萎缩。汉代在丝绸之路沿线设立的敦煌、张掖等商业重镇几乎处在无人监管的混乱状态,中原政权的行政管理权被地方豪强取代。随后的魏晋南北朝历时共计360余年,前后出现了30多个朝代或国家。除西晋短暂统一外,中原及西域地区基本上处于政权割据的战争状态。由于连年战乱及政权频繁更迭,北方经济遭到严重破坏,丝绸之路商旅贸易的安全很难得到保障,商品经济发展缓慢,汉代发展起来的通畅繁荣的丝绸之路受到了很大阻隔。

在总体动荡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割据政权也有相对的政治稳定期,这对丝绸之路的局部繁荣发挥了积极作用。相比中原地区的动荡,河西走廊及向西的地区相对稳定,来自西域等地的使者、商人停止了向东行进的脚步,加强了在河西地区的商贸活动,河西商业重镇在丝绸之路贸易中的地位得到了提高。控制河西商业重镇的割据政权,认识到商贸活动对政权稳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因此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也极力保证该段丝绸之路的畅通。例如,武威因割据河西的前凉、后凉、西凉、北凉等政权先后建都而商贸繁荣。敦煌作为西汉以来中原和西域交往的咽喉要地,被统治该地区的政权所重视,无论在战争还是和平年代都成为商业交往的重要集散地。在北魏强盛时期,前来北魏进贡和经商的使者、商人们又一次活跃在丝绸之路上。此外,人口因素的变动也影响着丝绸之路贸易的格局。中原地区战乱导致大量人口西迁,使得中原与西域地区的经贸文化交流在河西地区趋于活跃。但受中原经济波动的影响,河西地区的商贸活动无论从贸易制度还是质量上都无法得到充足的保障。因此,总体萧条与局部繁荣并存、在动荡中曲折发展,成为魏晋南北朝时期丝绸之路发展的一个突出特点。

(三)隋代及唐代中期:鼎盛

公元581年,北周外戚杨坚接受禅让建立隋朝,史称隋文帝。隋朝的诞生,结束了西晋末期以来中原地区的长期分裂局面。伴随着中原王朝大一统局面的形成,隋文帝注重缩减政府开支,减免或废除战乱时期所产生的一系列苛捐杂税,与民休养生息,使经济发展迎来了良好的机遇。在政治方面,隋文帝巩固了中央集权,首创科举制度,使不同门第的天下贤良有了平等的竞争机会,为政府选人用人提供了坚实的保障。隋文帝的文治武功为丝绸之路的发展创造了条件。随后的隋炀帝杨广开始了不断向西的扩展征程。公元609年隋炀帝率军亲征,一举击溃了河西吐谷浑军队,随后又瓦解了匈奴的统治,保证了隋朝向西疆域开发的稳定性,同时也使得隋朝的威望名扬西域诸国。在开展大量的修田、屯田活动之时,隋炀帝开展了有意识的经营西域活动,通过亲派监管官员加强河西地区政府管理机构建设,甚至亲自前往河西丝路贸易重镇接见外国使臣。在隋朝的大力支持和有效管辖下,丝绸之路又一次迎来了全面的生机与繁荣。

公元618年,唐国公李渊结束群雄争霸局面,建立了唐朝,并继承了隋朝改革的积极成果,为唐朝进入中国古代最强盛时代奠定了基础。唐太宗李世民作为中国历史上最有作为的皇帝之一,重新建立了与西汉时丝绸之路商贸管理功能相似的安西都护府(后来又有北庭都护府),标志着以唐朝为核心的国际经济秩序的建立,为丝绸之路商贸活动的畅通与繁荣提供了重要保证。随后,经唐高宗、武则天时代的贞观遗风,以及后来唐明皇所开创的开元盛世,中国古代封建社会迎来了空前的盛世时期,长安城更是以世界经济文化中心的地位享誉世界。可以说,在隋朝及唐朝中期以前,在统治阶层注重维护丝绸之路畅通的基础上,西域的银器、毛织品等商品不断流入中原,中原的丝绸、瓷器等商品不断向西流通,丝绸之路的发展伴随着中原王朝的兴盛而逐渐走向繁荣的巅峰,是后世学者公认的丝绸之路鼎盛发展期。

(四)唐末、五代及宋代:总体萧条

唐代中期,驻守边疆的节度使拥兵自重,社会矛盾不断积累。公元755年,在众多因素的影响下,唐朝将领安禄山、史思明发动“安史之乱”,唐朝自此由盛转衰。进入唐末后,河西等地相继被吐蕃控制,由长安至河西再到西域的丝绸之路主干道被阻隔,丝绸之路的商贸活动被迫由主干道转入偏僻小道进行,交易规模及质量都严重下降。

到10世纪初期,中原地区又再次进入政权割据的混战状态。五代及宋初,大规模的战乱使农民流离失所,少数民族政权基本垄断了丝绸之路向西发展的商贸通道。西夏占据当时宋代向西贸易的必经之地,地理位置重要,对宋朝的陆上丝绸之路贸易活动影响很大,丝路商队的远距离贸易缺乏宋朝政权的安全保障。此时,宋与西夏的贸易主要有3种形式:贡使贸易、榷场贸易、民间贸易。贡使贸易大多指官方贸易,宋朝对西夏的朝贡多回馈厚重的礼品。而宋朝官方在边境所设置的贸易场合多指榷场贸易。未经官方认可的私下贸易则是民间贸易。通常,宋代商人以缯帛、茶、瓷器等物品,与西夏的牲畜、砂、安息香等物品进行交易。北方辽、金等少数民族政权的兴起,使宋朝处于一个特殊时期,陆上的对外贸易活动处于不稳定状态且有衰落之势。

由于边境战事频发,宋朝对外所设立的榷场等交易场合秩序受到严重威胁,从事陆上丝路贸易的商业精英也大量加入人口南迁的大潮之中,宋代的重点贸易路线逐渐由陆上转向海洋,海上丝绸之路贸易的兴起与陆上丝绸之路的萧条并存。总体来讲,唐末、五代及宋代时期,陆上丝绸之路贸易呈现总体萧条的特点,已无法与盛唐时期的繁荣景象相比。

(五)元代:短期繁荣

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蒙古帝国,随后相继灭掉辽、西夏、金等国。由于南宋王朝的腐败无能,国土不断被蒙古侵占。1271年蒙古帝国建立元朝,加紧了对南宋政权的征服活动,并于1279年的崖山海战中彻底消灭了南宋政权。蒙古族建立的包括元朝在内的庞大帝国,多以对外征伐来维持其统治。经过历代蒙古汗王的苦心经营,在数次西征之后,建立起了北至西伯利亚,南临波斯湾,东起日本海,西至地中海的广阔统治区域。由于蒙古帝国的统一和强大,宋代阻隔丝绸之路的政治因素被消除,中原与西方的经济联系有了一定的安全保障,丝绸之路的商贸活动逐步复苏。

元代陆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为元大都(北京)。随着丝绸之路欧亚通道的贯通,宗教及文化交流活动频繁,中原地区的指南针、火药、印刷术等物品及技术经阿拉伯大量向西方传播,极大地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元朝统治者为了巩固政权稳定,在陆上交通干道处设置驿站,供来往商人歇脚,使丝绸之路商贸活动具备了较好的条件。马可·波罗在其游记中大力赞赏了元代发达的陆上交通、精美的瓷器及物美价廉的丝绸。元朝统治者崇拜财神,在通过征讨方式获得财富的同时,也取消了一系列不利于商业发展的政策,通过鼓励商业经济发展获得财富。青花瓷器作为元朝手工艺品的巅峰代表,成为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商品,并伴随着商人的驼队销往欧洲及非洲地区。总体看,元代丝绸之路尽管比较活跃,但商业的重要性已经不及宗教及文化交流活动。此外,西方逐渐掌握了丝绸、瓷器的生产技术,使中国丝绸及瓷器等代表性商品的贸易地位相对下降,加之海洋贸易兴起,使陆上丝绸之路贸易的重要性已无法与唐代相比。虽然元代推动了丝绸之路商贸活动的短期繁荣,但已无法超越以往的辉煌。

(六)明清及以后100年:深度衰落

元代末期,政治日趋腐败,百姓被沉重的苛捐杂税压迫,加之黄河泛滥及连年灾荒,民不聊生,最终引发了全国大规模的农民起义。1368年,朱元璋在群雄争霸中最终胜出,并建立明朝。明代初期,统治者逐一消灭地方割据势力,废除宰相制度,权分六部,同时设置内阁加以辅政,在文化上则大力弘扬程朱理学,与民休养生息,政治经济实力不断增强。明成祖永乐时期,造船技术领先世界,扬名史册的郑和下西洋活动进一步拓展了海上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无论从船队的规模还是所载人数来讲,都远超同时期的其他国家。但明政府以天朝自居,政治缺乏远见及朝气,对外交往以弘扬国威的政治目的为主。随后的大航海时代由欧洲国家开辟,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等欧洲国家相继崛起,海洋贸易成为国际贸易的主角,海洋运输的重要性逐渐超过陆地运输。在此背景下,以中国为主角的丝绸之路,无论是陆上还是海上,贸易地位都显著降低,明朝丧失了拓展世界市场的宝贵机遇。

尽管发展势头远没有欧洲国家猛烈,中国经济在明代中期仍取得了一定发展,农业生产工具不断改进,小农经济发展已达到很高程度,白银货币化步伐逐步加快。越来越多劳动力在农业经济自给自足的情况下转入商品生产活动,以江南扬州、杭州为代表的大型商业城镇兴起,小商品经济迅速发展。在此背景下,国内经济发展所得税收完全可以满足统治者及国家大型建设的开支需要,使统治者进一步忽略了陆上及海上丝绸之路的对外商贸活动。到了明代嘉靖年间,统治集团内部出现腐化,西部的鞑靼经常南下挑起战火,东南沿海地区遭受倭寇的不断骚扰,明朝由盛转衰,内忧外患局面形成。为应对困局,明朝进一步选择了“闭关锁国”政策,生产力发展水平已显著落后于欧洲国家,中国商品的吸引力已远不如以前,使得丝绸之路贸易风光不再。

明朝末期,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伴随着大范围的农民起义,清军于1644年入关。经过数十年的稳固发展,清朝逐渐消灭地方武装割据势力并统一全国。清承明制,清朝的封建专制体制更为严密,以小农经济为代表的自然经济占据绝对的主体地位。这一时期,西方国家逐渐走向资本主义,借助多年开辟的远洋航线不断加强与世界各地的对外贸易。清朝统治者采取了比前朝更为严格的闭关锁国政策,用以阻止西方殖民主义的侵入。此时,清朝政府在对待陆上丝绸之路贸易问题上,依旧采取“朝贡贸易”方式,这也是当时清政府唯一许可的合法贸易方式。尽管朝贡贸易能够满足清朝统治者对外宣扬国威的政治目的,但对陆上丝绸之路的发展却极为不利。清朝中期以后,中国的通商口岸仅有广州一处,并明令禁止外国商船北上进行贸易,并对外来商人的商业活动在时间及活动范围上作出严格限制。例如雍正二年,清政府命令所有来华商人暂住广州天主教堂,对其商业活动严加管束,这也直接造成了海上丝绸之路贸易的中断。到了清朝中后期,由于世界局势的发展及清朝周边时局的变动,清政府更是加大了闭关锁国的力度,陆上丝绸之路趋于消亡。

自鸦片战争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处于内忧外患的战争年代,这一时期受战争影响,商旅贸易得不到安全保障。此时的中国已严重落后于世界,西方列强更多以战争的手段而非公平贸易的方式从中国掠夺财富。清末民国时期,丝绸之路已经成为历史遗迹。

专栏1.1 丝绸之路发展中的标志性事件

1.张骞凿空西域,正式开辟丝绸之路

公元前138年,张骞奉汉武帝之命出使西域,欲与大月氏联合共击匈奴。此次出使虽然未能达到预期目标,但张骞却成就了“凿空”的探险,他成为对西域各国有全面了解的历史第一人。汉武帝凭借其敏锐的政治眼光于公元前119年再次派遣张骞出使西域,访问西域各国。此次出使西域,可以说是相当成功的一次外交活动。西域各国在见识到汉朝强大的国力后,纷纷派使者前往汉朝。自此,西域各国与汉朝开始了全面往来,西域各国的舞蹈艺术、农作物传入了中国内地,中国内地的铸铁、凿井等技术也传到了西域。张骞出使西域,最初出于军事目的,但其商路开通的影响远远大于军事目的,在此条商路开通以后形成了由敦煌至中亚的一条畅通的道路,即后来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张骞出使西域沟通了东西方的交流,打破了原有的封闭割据局面,使东西方开始了悠久漫长的商业往来,为后世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2.汉武帝平定匈奴,维护丝绸之路的安全稳定

历史上汉武帝反击匈奴的战役主要有3次。第一次在公元前127年,汉武帝派卫青、李息沿黄河北岸前进,对河套及以南的匈奴军进行了包围,收复河南地区。第二次在公元前121年,汉武帝派霍去病领兵出战,入匈奴境千余里,攻到祁连山,大破匈奴军。第三次在公元前119年,卫青和霍去病分东西两路深入漠北作战,匈奴主力全部被歼,力量大大削弱,西汉北部边界的危险至此彻底解除。汉武帝对匈奴的战争使汉王朝巩固了边防建设,促进了丝绸之路的畅通,为中国与中亚、西亚地区各国的友好往来奠定了扎实基础。

3.汉朝设立西域都护府,确保对丝绸之路的有效管理

公元前68年,匈奴发生内乱,日逐王先贤掸本应继承单于王位,但被人篡权并排挤,日逐王先贤掸于是率部投靠汉王朝。汉王朝为维护边境安全,出兵抗击匈奴,匈奴势力大受打击,至此退出西域。公元前60年,汉宣帝刘询设立西域都护府,负责管理西域三十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正式开始行使国家主权,在西域设官、驻军、推行政令,西域正式成为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西域都护府的设立,确保了商路的畅通,加强了东西方之间的交流,使得西域诸国由落后的生产方式向先进生产方式转变,提高了商品贸易量。值得一提的是,西域都护府的设立为日后历朝管理西域提供了良好的管理机制,保障了丝绸之路畅通。

4.班超经营西域,重新畅通丝绸之路

公元73年,汉明帝刘庄派遣窦固和耿忠率兵由酒泉向天山东麓进军,出击匈奴,班超被任命为假司马,随窦固出征,开始了漫长的军事生涯,这是班超投笔从戎的开端。在征战过程中,班超充分显示了他的聪明才智。在窦固派他去西域进行外交政治活动过程中,班超先后使西域诸国归顺汉朝,并平定了多地贵族的叛乱,恢复了东汉初以后被封闭多年的丝绸之路,使西域地区恢复了稳定,西域各族的安全重新得到了保障,也为“丝绸之路”的畅通提供了条件。公元95年,班超受封定远侯。班超前后在西域活动30余年,稳定了西域各国,保障了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流及商品贸易,同时为各国和平往来提供了有利条件。

5.鸠摩罗什东使长安,推动丝绸之路佛教的兴盛

丝绸之路上不仅有商品贸易及使臣往来,随之发展的还有宗教的宣传。不同的宗教思想在这条道路上大放异彩,印度教、摩尼教、犹太教、基督教等外来宗教思想传入中国,佛教也同样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了宣扬,而对丝绸之路上的佛教传播有着不可忽视作用的便是鸠摩罗什。鸠摩罗什是东晋十六国时期的高僧,出生于西域龟兹国(今新疆库车)。东晋十六国时期战火连天,在鸠摩罗什的影响下,佛教成为众多人民心中的慰藉。丝绸之路上的3个重要地点——龟兹、武威和长安,是鸠摩罗什一生活动的主要地方。龟兹作为鸠摩罗什出生的地方,佛教受到了极大的尊崇。后凉也推崇佛教,并在武威修建罗什寺,使鸠摩罗什得以更好地开展译经、说法活动,罗什寺成为重要的佛教交流传播中心。公元401年,后凉被后秦攻克,此时已58岁的鸠摩罗什被以国师之礼迎入长安,鸠摩罗什在长安草堂寺招收弟子,进而形成长安僧团,极大地繁荣了佛教活动。在鸠摩罗什一生的努力下,佛教佛法深入人心,对后世丝绸之路宗教活动的兴盛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6.唐朝设立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加强丝绸之路的政治保障

唐朝作为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王朝的鼎盛时期,其政治开化、经济发展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公元640年,唐太宗李世民平定突厥叛乱后,为了更好地管理边境,维护边防安定,解除少数民族对唐王朝的统治威胁,设立安西都护府。安西都护府设立后,边境贸易安全得到一定程度的保证。公元702年,武则天称帝时期,于庭州设立北庭都护府,与安西都护府分治天山南北。自此,丝绸之路商贸活动由唐朝政府全面监管,丝绸之路上的商队络绎不绝。可以说,两府的设立,使得丝绸之路商贸手续由繁化简,商贸秩序在有力的政治保障下井然有序,贸易的自由度与便利度大幅提升,同时也有效保护了西域各国赖以生存的农业经济基础,促进了沿线各国的经济发展与文化交流活动。

7.怛罗斯之战,使丝绸之路的发展陷入低迷

怛罗斯之战发生在唐玄宗时期,是唐朝与阿拉伯帝国在中亚地区发生的战争,对世界历史走向产生了重大影响。这场战争是当时最强大的东西两大帝国之间的碰撞,以阿拉伯帝国惨胜告终。战争结束后,接踵而至的安史之乱和藩镇割据导致唐朝无力经营西域,许多向唐朝称臣的中亚国家转向投奔阿拉伯帝国或吐蕃王朝,唐朝自此退出了对中亚霸权的争夺。外患加内忧,使唐朝的边境地区进入了长期动荡期,贸易安全得不到保障,交易秩序无法维持,丝绸之路商贸活动受挫。自此,丝绸之路由鼎盛期进入了低迷期。

8.蒙古帝国扩张,客观上消除了丝绸之路长期存在的民族隔阂

公元12世纪至13世纪,世界局势非常复杂,欧亚交通因为诸国纷争而长期受阻。此时的中国处于长期分裂的局面,南宋政权与蒙古、金朝、西夏等政权长期对峙,西北与西南还存在其他多个民族政权,这种格局对丝绸之路的畅通带来严重阻碍。进入13世纪后,蒙古帝国快速崛起,向东统一了中国,向西将势力拓展到了欧洲部分地区,使得蒙古帝国的版图横跨亚欧两大洲。尽管蒙古帝国的扩张因伴随血腥而饱受争议,但客观上也有一定的正面意义。随着蒙古帝国政局的不断稳定,民族政策趋于宽容,低税率政策及相对宽松的商业环境推动丝绸之路逐渐摆脱了长期停滞不前的局面。但随着蒙古帝国的衰落,欧洲海洋贸易的活跃,以及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性超过陆上丝绸贸易,此后行走在陆上丝绸之路的人们更多从事宗教及文化交流活动,古代陆上丝绸之路逐渐走向衰落。

资料来源:作者依据公开资料整理。

二、影响丝绸之路兴衰的主要因素

2 000多年来,陆上丝绸之路兴衰更替,有起有落,总体呈现出“兴起—鼎盛—衰落”的轨迹,其中的影响因素主要有政治稳定程度、对外政策导向、商品需求程度及交通工具地位等。

(一)政治稳定程度

稳定的政治是丝绸之路兴盛的前提条件。丝绸之路兴盛的时期基本是中国政治稳定的时期,汉代、隋代、唐代及元代的中国都具有稳定的政局及强大的国力。而丝绸之路衰退的时期基本是中国政局不稳的时期,魏晋南北朝、五代总体呈现政局动荡、国力衰退的特点。

回顾丝绸之路兴盛史,正是在汉代“文景之治”的基础上,汉武帝时代政治稳定,国家富强,才使张骞有条件出使西域开通丝绸之路,并推动了丝绸之路在汉代的兴起。隋朝统一中国后,政治稳定,经济蓬勃发展,对西域的控制得到加强,使丝绸之路贸易呈现繁荣状态,并为唐朝丝绸之路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裴矩所著的《西域图记序》清楚记载了丝绸之路上繁荣的贸易情况,途经地区已到达印度、波斯、东罗马等。唐朝是中国政治影响力最大的古代王朝,稳定的政治加强了各民族之间的融合。唐朝版图辽阔,葱岭以西、天山以北大片地区被直接掌控,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的设立确保了丝绸之路诸多驿站的安全,中西贸易往来的政治障碍基本被消除。随着元朝向西征战不断取得战果,中国处于政治强盛的大一统时代,对西亚及中亚大片领土的直接统治确保了陆上丝绸之路的贯通与安全稳定,东西之间的贸易往来及旅行家、使臣之间的相互交往十分频繁,其中最有历史影响力的使者是马可·波罗。

回顾丝绸之路衰落史,在中国朝代更替及国家陷入分裂的时期,丝绸之路因得不到政治保障而总体呈现萧条的局面。尽管汉代丝绸之路总体发展良好,但因正处于西汉与东汉的政权交替期,也因为政局动荡而影响了丝绸之路的发展。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动荡的政治局面对丝绸之路发展带来了严重的消极影响。“安史之乱”后的唐朝政局出现严重动荡,西域完全被吐蕃所控制,河西的汉族人陷入被压迫境地,进而与西方的贸易往来淡化,使鼎盛发展的丝绸之路逐渐陷于沉沦。唐朝灭亡后,中国处于五代时期,政治大分裂成为显著特点,丝绸之路沿线城镇缺乏稳定的政治保障,失去了整体繁荣的景象。宋朝是中国历史上比较特殊的朝代,内部经济发展良好,但周边局势长期不稳,尤其是与辽、金、西夏等民族政权处于敌对关系,进而妨碍了中西之间的贸易交往,陆上丝绸之路也呈萧条局面。

(二)对外政策导向

丝绸之路由众多国家组成,国家对外政策导向对丝绸之路的兴衰有直接影响。丝绸之路的历史演变,证明了对外开放政策是丝绸之路兴盛的基础条件,而闭关自守的政策势必导致丝绸之路的衰落。再进一步讲,对外开放政策是推动中国古代社会进步的动力,而闭关锁国只能给国家和民族带来落后与屈辱。

回顾丝绸之路兴盛史,汉代在张骞出使西域之后,注重实施开放政策,不断派使者出访国外,商人也随之接踵西行,促进了中西方的文化交流,加强了同中亚、西亚甚至欧洲地区的商贸关系。隋唐时期,尤其是唐代,中国的对外政策更加开放与包容,并逐步成为东方经济社会中心,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空间范围不断向四周扩大,各国使者及商人更是被允许长期居留中国,很多城市都具备了国际都市的风貌,比如长安、洛阳、凉州等。唐朝开放文明的都市文化深深吸引着西方人,西域诸国多次派遣使者、学生随使团前往唐朝交流学习,形成了文化传播的良好风气,也极大地促进了东西方文化交流。尤其是宗教文化,佛教、摩尼教和伊斯兰教等都是通过丝绸之路传播至中国,并在历代文化使者们的努力下发展壮大,为中国古代思想文化注入了新鲜血液。在文化的交融中,中原人民与丝绸之路沿线各国人民的相互认同度大大提高。唐代用开放的态度对待丝绸之路,采取自由的贸易政策,使得丝绸之路达到了历史最为鼎盛的时期。蒙元帝国版图辽阔,控制了欧亚大陆的广大地区,使得以往的对外贸易更多地变成了国内贸易。在元朝政府注重实施对外贸易政策的推动下,大都成为了闻名世界的商业大都市,丝绸之路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中兴。

回顾丝绸之路衰落史,陆上丝绸之路由盛转衰除了海洋贸易兴起等因素外,也与明清时期的闭关锁国政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明代,自郑和下西洋活动结束后,受各种因素影响,明政府对外交往的政策由开放走向封闭,对外贸易受到严格限制,丝绸之路不断衰落。清朝政府进一步延续明朝后期的闭关锁国政策,既禁止国人出海贸易,也限制外商来华贸易,对外贸易在整个经济中的份额极小,丝绸之路深度衰落并逐渐成为历史遗迹。

(三)商品需求程度

丝绸之路的繁荣从根本上讲要依靠商品交换。国家相互之间的商品需求程度是影响丝绸之路兴衰的核心因素。通过考察丝绸之路的主要商品种类可以看出,当中国拥有技术领先的商品时,国外对中国商品有着巨大需求,也推动了丝绸之路的兴盛。而当中国丧失了技术优势,主要商品缺乏核心竞争力时,丝绸之路就陷入了衰落。

回顾丝绸之路兴盛史,以丝绸制品为代表的交易活动成为丝绸之路形成和兴盛的重要推动力。在唐朝及以前的漫长历史中,中国丝绸一路向西,到达中东及欧洲各地,雄踞中国对外贸易商品的霸主地位。甚至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丝绸的价值在欧洲需要用等量黄金来衡量。究其原因,一方面是中国丝绸制品精美绝伦,对西方各国有着强大的吸引力;另一方面则是中国长期垄断丝绸生产技术,使中国丝绸制品具有强大的国际竞争力。古代中国因此被希腊、罗马称为“丝国”(Seres)。中国在丝绸之路兴盛时期对外输出的另一个代表商品是瓷器。瓷器的生产技术复杂,而且需要独特的原料高岭土,国外在很长时期内无法仿制,也使“瓷器”的英文名“China”成为中国的英文名。由此可见,中国拥有先进的产品和技术,是推动丝绸之路兴盛的核心动力。

回顾丝绸之路衰落史,自宋代以后,中国瓷器进一步发展,但主要贸易路线已经由陆上转向海洋。中国蚕桑生产技术在10—11世纪已传入欧洲,并推动了当地桑蚕产业的发展。在漫长的交易及仿制活动中,中国丝绸、瓷器、茶叶等代表性商品的生产技术逐步被外国掌握,大量以前必须从中国进口的商品实现了大规模的本土化生产,从而降低了对中国商品的需求程度。以中国为主的国际贸易在世界贸易体系中的地位日益下降。到明清时期,中国商品及生产技术已经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国际贸易的主要商品由欧洲国家主导,世界贸易中心也彻底转向欧洲,丝绸之路的深度衰落不可避免。

(四)交通工具变化

对外贸易需要使用各种交通工具来实现进出口货物的跨国界转移。交通工具在不同时代的发展程度,对当时国际贸易格局的形成和演变有着重要影响。考察丝绸之路不同时代的交通工具特点可以发现,船舶取代畜力而成为国际贸易的主要交通工具,是陆上丝绸之路由盛转衰的重要原因。

回顾丝绸之路兴盛史,陆上丝绸之路的兴起与兴盛是与当时落后的交通条件相匹配的。欧亚大陆是古代世界文明的主要地区,马和骆驼是当时承担货物运输的主要交通工具,因而对外贸易是由陆上贸易开始的。连接欧亚的地区沙漠广布,骆驼因耐渴而被誉为沙漠之舟,并成为丝绸之路交通工具的象征。

回顾丝绸之路衰落史,丝绸之路从巅峰走向衰落之时,也恰是船舶和航海技术大发展之时。技术更先进的海洋运输,使骆驼等交通工具逐渐失去其优势。从宋代开始,海洋运输的重要性逐渐超越陆上运输,加之政局变化等因素影响,海上丝绸之路逐渐取代了陆上丝绸之路的主角地位。14世纪后期,西欧各航海国家不断发展壮大,具有代表性的国家主要有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等,它们不满足既有的领土范围,寻求在全球各地开辟殖民地,进而开辟了连接全球各地、密集的新海上贸易路线,尤其是西欧到美洲、西欧到亚洲的海路形成并不断繁荣,致使之前的丝绸之路贸易大受影响,进而降低了对陆上丝绸之路贸易的依赖性,陆上丝绸之路的沉沦不可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