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又闻驼铃声:从古丝路到丝绸之路经济带
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之间经济、政治、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对推动人类文明进步产生了深远影响。2 100多年前,西汉张骞凿空西域,在亚欧大陆上形成了横贯东西的交通大动脉,由于丝绸是东西方交通大道上交易的重要商品,因此后世称之为“丝绸之路”。“丝绸之路”一词的由来和广为传播应归功于德国学者费迪南·冯·李希霍芬(Ferdinand von Richthofen)与阿尔伯特·赫尔曼(Albert Herrmann)。1877年,德国地理学家、地质学家李希霍芬在其所著的《中国——亲身旅行的成果和以之为依据的研究》一书中,首次将“自公元前114年至公元127年间连接中国与河中①以及印度的丝绸贸易的西域道路”称为“丝绸之路”(Seidenstrassen)。1910年,德国历史学家赫尔曼在他所著的《中国与叙利亚间的古代丝绸之路》一书中,主张把丝绸之路的含义“一直延长到通向遥远西方的叙利亚”。1915年,赫尔曼在《从中国到罗马帝国的丝绸之路》一书中,进一步把“丝绸之路”作为中国与希腊—罗马社会沟通往来的交通路线的统称。在此之后,“丝绸之路”一词被普遍接受。改革开放之前,中国学者大多把丝绸之路称作“中西交通”;20世纪80年代之后,国内学者开始广泛使用“丝绸之路”一词,“丝绸之路”在中国逐渐成为固定称谓。②
陆上丝绸之路尽管在宋元之后逐渐衰落,但它作为亚欧大陆文明交流的典范,对当代亚欧国家的经贸合作仍有深刻影响。近年来,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中国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经贸往来和区域合作不断加强。2013年9月7日,习近平主席在哈萨克斯坦访问期间倡议亚欧国家用创新的合作模式,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这一倡议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一起,构成了统领中国构建全面开放新格局的“一带一路”倡议;“一带一路”倡议同时也是应对全球和平赤字、发展赤字、治理赤字,进而引领互利共赢的新型全球化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