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rverless工程实践:从入门到进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前言

Serverless架构是云计算发展的产物,它继承了云计算的优点,并具备极致弹性、按量付费、免运维等优势。Serverless架构让开发者可以将更多精力放在业务逻辑上,让资源浪费更少,让服务器运维成本更低,真正意义上做到了降本提效。

为什么写作本书

Serverless架构最近几年越来越火,它凭借极致弹性、按量付费、免运维等优势在更多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Serverless架构比较“年轻”,相关学习资源相对来说比较少。笔者希望通过一些真实的案例带领读者入门Serverless架构,了解如何在不同领域应用Serverless架构,并学会从零开发Serverless应用。

本书主要内容

本书是一本关于Serverless架构从原理、入门到实战的技术指南,通过多个开源项目、多个云厂商的多款云产品介绍什么是Serverless架构、如何上手Serverless架构、不同领域中Serverless架构的应用以及如何从零开发一个Serverless应用等,带领读者全面了解Serverless架构,帮助读者获得Serverless架构带来的技术红利。

本书主要包括三部分:概念与产品、开发入门、工程实践。

第一部分包括2章,介绍了Serverless架构的定义、规范、优势、面临的挑战、应用领域以及工业界和开源界的优秀项目等。

第二部分包括3章,介绍如何开发Serverless应用、如何从零搭建FaaS平台等。

第三部分是工程实践,主要内容是Serverless架构在各个领域的实战应用,涵盖运维领域、图像和音视频处理领域、人工智能和大数据领域、前端领域以及IoT等众多领域。这一部分还给出了两个完整的Serverless实战项目的从零开发过程。

除这三部分之外,本书还包括另外两章。

第0章“从云计算到Serverless”:这是全书的引入部分。众所周知,Serverless是云计算发展的必然产物,那么云计算是如何发展的?为什么会产生Serverless的概念?这个概念是谁提出的?通过这一章,读者可以对云计算的发展以及Serverless的诞生有一个基础的了解。

结束语“Serverless正当时”:介绍Serverless领域知名且活跃的开发者对Serverless的看法以及期待。希望读者通过这一部分可以归纳出“自己心中的Serverless”,也希望这些前辈们的看法、思想可以让读者对Serverless有更深入的了解。

如何阅读本书

读者应当具有一定的编程基础,例如熟悉Node.js、Python等语言,同时也需要对云计算有初步的了解,有相关云产品使用经验。

本书采用循序渐进的方法,从什么是Serverless架构开始说起,通过零基础上手Serverless架构、建设自己的FaaS平台等帮助读者快速入门Serverless架构,并通过领域实战、应用案例帮助读者拓展思路。我建议读者通过下述“三遍阅读法”来掌握书中内容。

第一遍阅读,通读全书,主要弄清楚概念,再完成Serverless的基础入门,并对Serverless在各个领域的应用有相对基本的认识,对如何完整地开发一个Serverless应用有基础的了解。

第二遍阅读,专攻领域实战,通过领域实战提供的开源代码,深入了解Serverless架构的运行原理、开发技巧等,可以通过笔者的抛砖引玉发挥自己的思路,在更多领域将Serverless架构与之结合。

第三遍阅读,边读边实践,加深理解Serverless架构概念的同时,动手从零开发一款Serverless应用并将其部署上线,从而完整地理解Serverless架构的原理、优势,并对Serverless的开发技巧有更加深入的认识和独到的见解。

阅读过程可能枯燥,但只有在反复的研读中,自己对Serverless架构的理解才能不断深入。另外,Serverless架构的发展速度是非常快的,本书的案例代码可能会失效,笔者会尽快更新相关代码仓库。也希望读者可以利用好这些仓库。

致谢

在编写本书的过程中,笔者遇到过很多的困难和挑战。在此特别感谢阿里云云原生团队的小伙伴们,是你们的支持和鼓励让本书得以顺利完成。

感谢杨秋弟(曼红)、杨浩然(不瞋)等前辈,是你们在这本书从开始到结束的过程中,不断给予鼓励和支持,才得以让本书如期顺利完成;感谢国防科技大学窦勇教授、浙江大学卜佳俊教授等提供的帮助以及对本书提出的极具建设性的意见;感谢姜曦(筱姜)在本书编写、校对、出版等整个过程中给予鼓励和支持并帮忙校验、协调资源;感谢阿里云UED团队,尤其是周月侨(小取)同学,帮忙对本书的部分插图等进行设计、规范定制;感谢罗松(西流)、张千风(千风)等在本书编写过程中指导部分代码的完成以及功能、案例的实现;感谢陈绪(还剑)、钱梅芳(宝惜)等前辈对本书提供帮助和建设性意见。同时,也要感谢我的家人对我工作的鼓励和支持,对我每走一步的信任和鼓励;感谢身边的小伙伴对我的关心和帮助。感谢身边每一个人,谢谢你们。

由于作者水平有限,书中不足及错误之处在所难免,敬请专家和读者批评指正。

江昱(刘宇)
2021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