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水体过度富营养化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人口密度的增大,大量未经处理的工业、农业、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水体,致使城镇水污染日趋加重,水污染是我国面临的最主要的水生态与水环境问题。多年来,尽管在水资源保护、管理、科研和技术服务等方面做了一定工作,但珠江流域局部地区水污染仍在不断加剧,下游珠江三角地区由于治理不到位,不少河道出现发黑甚至发臭现象。一些人工湖泊,水体流动性较差,水体更新周期较长,富营养化严重,影响水面功能的发挥,不但不能美化环境,反而影响了城市环境和人体健康。
2.4.1 水体富营养化的定义
水体富营养化(eutrophication)是指氮、磷等营养物质大量进入湖泊、河口、海湾等缓流水体,引起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迅速繁殖,水体溶解氧下降,水生生物大量死亡、水质恶化、水体发腥发臭,最终使整个水生生态系统平衡被破坏的一种水污染现象。严重的会发生水华和赤潮,给水资源的利用如饮水、工农业用水、水产养殖、旅游等带来巨大的压力。
2.4.2 水体富营养化产生过程及主要机理
在自然条件下,雨、雪对大气的淋洗及径流对地表物质的淋溶和冲刷,汇入水体一定数量的营养物质,水体从贫营养状态缓慢过渡到富营养状态。而人为的排放,即城市生活污水、某些工业废水及农用施肥、农业废弃物等造成的地表径流带中的氮磷等养分,则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加速富营养化过程。
图2-6 湖泊富营养化现象形成示意图
自养型生物比如藻类能够利用无机盐制造有机物,供自身的营养需求。自然水体中的N和P在一定程度上是浮游生物数量的控制因子。生活污水、工业废水以及一些农田排水中都含有大量的N和P以及其他无机盐。当这些物质进入水体后,水中的营养物质增多,促进了大量的绿色植物和微型藻类的旺盛生长。藻类的生长周期短,在适宜的条件下很容易大量繁殖。活藻主要分布于水表,红色颤藻的出现是富营养化的征兆。随着水体富营养化的发展,藻类个体数量速增,然而种类速减,水体由以硅藻和绿藻为主发展到以蓝藻为主。蓝藻中又以微囊藻属、腔球藻属和鱼腥藻属为主。死亡的水生生物被好氧微生物耗氧分解,或者被厌氧微生物分解,同时湖泊渐浅,直至成为沼泽。富营养化状态一旦形成,水体中营养物被水生生物吸收成为有机体的组成部分;在水生生物死亡后的腐烂过程中,营养物又释放入水中,再次被生物利用;如此形成循环。因此,已经富营养化的水体,即使完全切断外界营养物来源,在短时间内也是很难得到自净和恢复的。
德国农业化学家Liebing指出:“植物的生长取决于在最小量植物状态的食物的量,”这一概念被称为“Liebing最小因子定律”(Liebingƴs law of theminimum)。作为这一定律的实际应用,富营养化的速度可以由限制藻类所需的任何一种养分而受到控制。鉴于控制微量元素的来源是十分困难的,故通常是采用减少磷或氮来达到控制目的。根据对藻类化学成分进行分析研究,Stumn.W(1996)等提出藻类“经验分子式”为C106H263O110N16P,碳、氮、磷是藻类繁殖的重要营养元素。根据每种元素的原子量,则可计算氮磷重量比的理论临界值为7.2∶1。假定氮磷重量比远大于7.2,则此时磷是限制藻类生长的养分。
为了制止人为的富营养化,过去的注意力都集中在限制氮的来源上,但是靠限制氮的办法往往达不到控制目的,尤其是在藻类的繁殖已成为一个严重问题的情况下,富营养湖中占优势地位的藻类往往是蓝藻,这种藻类植物能够直接从空气中固定它所需要的氮,当它死亡之后,其分解过程中又释放出能为其他种藻类所吸收的氮。所以对发生富营养化作用来说,磷的作用远大于氮的作用,磷的含量不很高时就可以引起富营养化作用。
2.4.3 水体富营养化的危害
富营养化过程严重地降低了水质,使其很难达到娱乐用水、城市用水及工农业用水的标准,使水体的可用率(养殖,饮用,景观等)大大下降。其主要危害有以下四个方面:
(1)水体变色、变浊、变臭,影响水景观
池塘的水体交换能力比较差,污水从进入到流出停留的时间比较长,随着时间的增长,大量污染物质逐步积聚在池塘水体之内,从而使得水体污染程度增加,水质发生根本性变化,水体悬浮物增加,水色变黑或变绿,悬浮物增加,还有可能散发刺激性气体。水质的根本性变差对水域景观是个很大的威胁,影响周边居民的身心健康,部分居民出现“谈水色变”的情况。
(2)藻类大量繁殖,溶解氧急剧变化,导致鱼类等其他水生生物的大量死亡
富营养化严重到一定程度时,水体会爆发“水华”,浮游植物尤其是蓝绿等藻类的迅速、过度繁殖,由于水体表层密集藻类,使得水体的透明度降低。好氧细菌分解有机物与浮游植物的尸体需要消耗大量溶解氧,造成水体中溶解氧严重不足,但是水面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造成局部溶解氧的过饱和。水体溶解氧不足或者过饱和,对水生动物是有害的,例如对鱼类来说会产生缺氧死亡或者气泡病。而深层由于表层藻类密集阳光难以穿透到,影响深层水体的光合作用和氧气的释放,限制沉水植物的生长;同时,藻类死亡沉积水底,其腐烂分解过程也消耗大量溶解氧。富营养化水体深层往往处于缺氧状态,造成水生动物大量死亡。同时,厌氧菌的代谢产物对水草根系有毒害作用。富营养水体底层在厌氧条件下散发一些有害气体,常见有硫醇、吲哚、胺类等,也会严重威胁水体食物链,导致水生动物的死亡甚至灭绝。
(3)影响人体健康
富营养化水体中蓝藻水华的暴发,蓝藻中微囊藻以及其他产毒的淡水藻会产生藻毒素,直接威胁到水生动物甚至人类的健康。有些水生动物,特别是贝类,摄取有毒的浮游植物,在体内积聚一些藻毒素,人类食用之后会引发中毒,例如双鞭毛藻分泌的毒素属于神经毒素,进入人体会导致神经错乱甚至死亡。富营养化水中含有亚硝酸盐和硝酸盐,人畜长期饮用这些物质含量超过一定标准的水,将诱发头晕、恶心、神志不清甚至中毒致病,长时间饮用会导致肝癌和肺癌发病率升高。
(4)破坏水体生态系统
水体在正常情况下是一个平衡的生态系统,水体富营养化常导致水生生态系统紊乱,水生生物种类减少,多样性受到破坏。例如藻类大量繁殖,挤压其他水生动植物的生存空间,导致其死亡;随着优势藻的出现,也会抑制其他藻种的繁殖,破坏水生态系统。富营养化过程包含一系列生物、化学和物理变化过程,其实质是由于营养物质输入输出的失衡,造成水生态系统中物种分布的平衡被打破,导致优势物种疯长,从而进一步破坏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流动,致使整个生态系统逐步走向消亡。
2.4.4 水体富营养化评价
水体的富营养化状况主要取决于氮、磷等营养物质含量的多少。能够直接、间接指示或影响湖泊营养状态类型的指标有Chl-a、TN、TP、BOD、COD、SD、SS等,其中,Chl-a是直接反映藻类现存量的指标,被称为“基准因子”,TN、TP作为藻类增殖的主要限制因子,被称为“重要因子”。在进行湖泊富营养化综合评价时,Chl-a、TN、TP是必须强制进入评价模式的指标。
根据我国湖泊的实际情况,按照相关性、可操作性和科学性相结合的原则,一般选择与湖泊富营养状况直接有关的Chl-a、TN、TP、COD、SD等5个基本参数作为主要湖泊富营养化评价的指标。SD与营养状态有关,但主要是与湖泊的悬浮物和藻类生长繁殖的数量有关,因此,可以不考虑。由于不同的评分标准参照不同,因此表2-5以GB 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为基础,构筑了富营养化分级评价标准(SWEE)。
表2-5 水体富营养化分级评价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