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三角城镇水生态修复理论与技术实践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2.1 城市水面率减少

水面通常指由河流(江、河、渠等)、湖泊(天然或人工湖泊)、水库、湿地(天然或人工湿地)等形成的水体表面。水面是城市中最活跃、最富有生命力的部分。水面率是指承载水域功能的区域面积占区域总面积的比率。适宜水面率是指城市发展某一时期,在综合分析城市自然条件、水土资源可供量、社会发展趋势和经济发展水平等基础上,满足人类、生态环境和城市可持续发展要求的水面面积比率。表2-1为城市水系规划规范(GB 50513—2009)给出的城市适宜水面率。

表2-1 城市适宜水面率

img

2.1.1 水面率的功能

水面率是保障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参数,它的合理性与否,影响到人水和谐相处,影响社会经济、生态等综合功能的正常发挥。水面的服务功能和经济价值主要体现在:

(1)适宜的水面面积,在遭遇雨洪时可以存储部分洪水,降低河流洪峰流量,减轻河道排洪压力,提高城市的防洪排涝标准。

(2)水体具有较大的纳污能力和净污功能,水面面积越大,水体越多,水环境容量就越大,同样排放污染物的条件下,水环境质量就越好;而且水面还可以对城市的中水进行再净化,提高中水的利用效率。

(3)城市水面可以作为文化灵魂的载体存在于城市之中,可以继承和发扬优秀的城市水文化遗产,体现城市深厚的文化积蕴。

(4)滨水区景观开发,不仅能调节温度和湿度、净化空气,吸尘减噪,改善城市小气候,使城市的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而且将会促进整个城市的经济与旅游业发展,从而实现城市地区生态质量的改善和城市生活空间质量的提高两大目标。

由图2-1(a)可知,经济社会发展,城市对水域行洪除涝、水资源利用和水环境等功能的要求越高,水面率相对越高;但水景观功能的发挥则存在最适水面率[图2-1(b)]。

img

图2-1 水面率与水域生态服务功能的关系(引自王卫红,2013)

2.1.2 影响城市水面率的主要因素

影响城市水面率的主要因素包括:

(1)可供水量。城市水面的大小与城市水资源可供量的多少有着直接的关系,没有水资源量的保证,城市水面就无法实现。因此,必须在对城市水资源进行优化配置的基础上,考虑水资源的承载能力,合理确定构建城市水面的可供水量。

(2)土地可供量。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致使城市土地资源十分紧张,水面过大将影响城市的居住空间、交通体系和经济用地等,占用大量的土地来建设水面是不现实的。

(3)水质。形成城市水面的水体必须满足一定的水质要求。

(4)可拦蓄水量(雨洪)。在城市规划建设中,水面面积的多少直接影响城市的防洪排涝标准。增加城市水面,其功能类似于流域防洪的蓄滞洪区,可以增加可拦蓄水量,有效地减少城区所产生的径流量,使得进入河道的水量减少,减轻河道的行洪压力,也减轻了城市的内涝程度,提高城市防洪排涝体系的安全性。同时,可缩小排水闸、泵站规模,提高其利用效率,既节省了投资费用又提高了经济效益。

(5)地下水补给。水面是地下水补给的有效途径之一,在城市建设中,应预留部分土地作为雨水、中水的储存用地,如天然洼地、公园的河湖等。同时将绿化美化城市的河、湖、公园水域的建设运用与人工地下水的回补相结合,发挥有限水资源的多种功能,特别是要充分利用汛期洪水、雨季城市排水等,利用多余的地表水补充地下水。

(6)区域土地综合价值。合理的水面面积及布局形式可以提高相邻地域的居住适宜度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进而带动水面周边地产、房产价格的升值和旅游业的发展,同时,改善城市的生存环境,提高城市品位,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从而加快城市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1.3 珠三角城市水面率现状

把污水渠填埋、将明涌变成暗渠,是过去城镇河涌治理的常用手段,将水面用作道路、建筑、广场和绿地等。表面上看,填埋可以使城市变得卫生、清洁,使城市多了一份土地,多了一块绿地;然而,在填去水系的同时,也填去了城市中最具生命的部分。尽管暗渠水仍在流,但其结果同样使城市环境的美化和生态化失去了最宝贵的资源。水系的存在不仅仅因为其流水,更重要的是以水为特征的生态系统和生活空间。覆盖只改善了环境,没改善生态,治标不治本。

根据广州市主要河道调查和全国水利普查成果,河宽5m以上的河流(涌)1333条,总长4639.24km;全市水库总库容10万m3及以上的水库共有361宗,水域面积总计98.10km2,主要生态调蓄湖有东山湖、荔湾湖、麓湖、流花湖、白云湖、海珠湖等,统计得出2011年广州市5大类水域(河流、河涌、湖泊、水库和山塘)面积为506.44km2,水面率为6.81%。密集的河网构成独特的岭南水乡特色,对改善城市景观、维持城市生态环境的稳定起到重要作用。

东莞市境内96%的面积属于东江流域,拥有丰富的水面面积,但东莞早期的经济增长模式属粗放式加工型,由于经济的增长和人口的增加,生产、生活用水量大幅度增加,城市生态用水被不断挤占,湿地由于缺乏水源而不断丧失;加上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一些河道、湖泊和坑洼地被填埋,也使湿地面积减少。

观澜河流域位于深圳市中北部,是东江水系石马河的上游段。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流域水面也相应萎缩。截止到2007年年初,流域水面率由2002年前后的3.51%下降至3.13%。水面率下降导致区域防洪排涝压力增大、生态环境恶化、河道景观缺失。

国家和地方的相关法律法规虽从原则上对水面的保护做了规定,但实际可操作性不强。相比绿地率和绿化率等在城市用地规划中均有强制性的控制指标,水面率在城市规划指标体系中的缺失对规划实施保证水面率带来一定困难。

2.1.4 城市水面率的恢复

近年来,珠三角城镇重视城市适宜水面面积的研究和规划工作,拟通过建设一批人工湖(见表2-2)、拓宽河道宽度或恢复自然河道等方式来增加水面和改善生态景观,调节局地小气候,达到提高人体舒适度的效果,带动地区土地综合价值的提高。如广州市以海珠湖、白云湖一南一北两大人工湖为代表的“造湖运动”。

表2-2 广州市新建人工湖

img

续表

img

对不同河网水利片不同等级河道可调蓄容量的分析表明:从市级河道到村级河道可调蓄容量与槽蓄容量的比值呈现逐级递增的变化特征,即河道等级越低,可调蓄容量所占的比重越大,反映出低级河道具有更强的潜在调蓄能力。因此村镇级低级支流河道的保护对河网调蓄作用的贡献应予以高度重视。应将水面率控制的要求全面纳入到各层次的城市发展规划,在城市化过程中逐步构建体现水面率控制要求的河道长效管理机制。如位于长江三角洲的上海防汛部门提出城市化地区可调蓄的水面率不得少于3%的硬指标控制要求;从保护河网水系结构和功能的角度考虑,上海平原河网地区的平均水面率应至少保持在约9%以上,平均河面率应至少保持在约12%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