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水工试验研究
鄱阳湖“五河”尾闾及入湖口演变遥感研究
雷声,章重,张秀平
江西省水利科学研究院
本文基于遥感技术,收集了1973—2009年间有代表性的鄱阳湖区域枯水期的遥感影像,通过定量和矢量图叠加方法,对鄱阳湖赣、抚、信、饶、修五大河流的尾闾河道及入湖口平面形态特征进行提取,通过监测河道岸线的变化特征,分析了40年来鄱阳湖五河尾闾及入湖口的演变规律特征。由于河道尾闾与入湖口演变同时受自然和人为因素的综合影响,本文结合监测结果分析了引起形态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研究显示:修建堤防、河道采沙、航道疏浚、水利工程、水土流失等人为活动对河道尾闾及入湖口影响更大。该研究成果可以对未来河势控制、河道整治及岸带开发决策提供一定的依据。
鄱阳湖位于江西省北部,是中国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汇集赣江、抚河、信江、饶河、修河五大水系(以下简称“五河”)来水,在湖口附近注入长江[1]。由于五河尾闾及入湖口区域河道流速小、水流分散,流域来沙在尾闾主河道及水网区淤积[2],形成了大规模的河口三角洲滩地[3],加上筑堤、河道采砂等人工影响,入湖区域岸线变化较大。
遥感是一种非接触的、远距离的探测技术,具有多时相、大范围、光谱信息丰富等特点[4],可以提取研究区域平面形态特征,监测河道岸线变化特征,分析引起形态变化的主要因素,预测演变趋势和程度,对于研究时间跨度大的河道演变具有明显的优势。
1 研究区域
本文研究区域为五河来水七个控制站以下的尾闾及入湖口区域(赣江外洲站,抚河李家渡站,信江梅港站,饶河昌江渡峰坑站和乐安河虎山站,修水虬津站和潦河万家埠站),见图1,其中图1(b)展示的遥感影像为枯水期。
2 数据源及信息提取
2.1 数据来源
本文选用了5幅具有较高空间分辨率的Landsat TM及MSS鄱阳湖区域遥感影像,时间跨度为1973—2009年,均为无云状态下的清晰数据。为使影像解译结果具有可比性,要求水文条件近似,河道滩槽分明;因此均采用鄱阳湖枯水期影像,对应星子站水位7~12m(吴淞高程,下同),详见表1。为提高精度、减小畸变、提高影像的清晰度,所有数据需先进行几何校正及配准、辐射校正、影像增强等预处理。
图1 鄱阳湖五河尾闾及入湖口示意图
表1 研究区影像的选取
[1]
2.2 河道平面信息提取
为准确提取出河道平面信息,需先期根据影像的光谱特性将影像分割成高同质的、互相连接的不同区域,与研究的地物目标或空间结构特征相对应。影像分割采用异质性最小的区域合并算法:先将相邻相近像元合并为较小的影像对象,再依次合并成较大的多边形对象。为确保影像信息提取的精度,影像分割时通过划定最优尺度,达到对象大小与地物目标轮廓相当,大小接近。分割结果样例见图2。
图2 多尺度分割图像样例结果
另外,本文选取1973—2009年遥感影像提取的河道矢量信息进行叠加做对比分析,并对矢量数据进行运算处理得到水域面积增减图,同时利用相应年份的假彩色融合影像(TM中543波段及MSS中754波段分别赋予红绿蓝三种色彩)辅助解译河道的变化。
3 五河尾闾及入湖口河道演变分析
3.1 典型河段
受篇幅影响,本文选取两个河段作典型研究。
3.1.1 赣江南昌段
图3为赣江南昌段1973—2009年的河岸线演变图,表2为赣江南昌段1973—2009年岸线平面变形统计表。结合图表可看出,该研究区域局部河汊向左岸移动较为明显;裘家洲洲头逐渐缩小,1973—2004年后退约281.7m,1973—2009年期间沿着河流方向淤长约1.1km,年淤长30m;滕洲村段边滩消亡,河道顺直。
图3 赣江南昌段1973—2009年遥感影像及河道演变图
表2 赣江南昌段1973—2009年岸线平面变形统计表 m
注 表中正数表示岸线侵蚀后退,负数表示岸线淤积前进。
3.1.2 赣江中支入湖口
赣江中支入湖口位于新建县朱港下游,从遥感影像看,扇状冲淤体向湖中逐渐没入水下,形成三角洲。该区域水网密布,其成因为赣江来水汇入鄱阳湖时,流速减低,所携带泥沙大量沉积,逐渐发展成的冲积洲。图4为该区域滩地与水域的演变过程,通过计算得知三角洲水岸线1973—1984年向湖心推进782.9m,1984—1993年推进573.4m,1993—2004年推进546.3m,2004—2009年推进357.8m,平均年速率达61.1m/a。
图4 赣江中支入湖区域变化
3.2 五河尾闾变化
3.2.1 赣江
赣江从南昌开始,相继分为主支、北支、中支以及南支。根据岸线提取结果对比,主支瓜洲段的边滩向下游偏移,联庄段的心滩淤积扩大,昌邑段下游的左汊淤积,心洲逐渐左向靠岸;北支官港河蒋埠段右汊淤积,左汊成为主河道,河道呈左偏趋势;中支滕州村段岸线变顺直,南窑村段的左汊萎缩消失,右汊成为主河道,楼前段下游河段有向北移的趋势。
3.2.2 抚河
抚河下游以李家渡水文站为起点,过柴埠口进入赣抚平原,至箭江口抚河分为东、西两支:东支为主流经青岚湖入鄱阳湖;西支大部经向塘、武阳镇回归主流。根据对比结果,李家渡与下邹村段心滩下移,下邹村段河道萎缩变窄并偏北移,下邹村下游段向左岸移动;温家圳下游段河道向右岸偏移明显;兴隆段上游由1973年的弯曲河型演变为2009年的顺直河型;北坊段右汊萎缩,心滩淤积扩大成为边滩;河道入青岚湖处生成了大片心洲,石山村段心洲扩增,右汊萎缩。
3.2.3 信江
信江在余干县大溪渡附近分为东西两支,西支于下顺塘经韩家湖入鄱阳湖,东支于富裕闸经晚湖入鄱阳湖。根据对比结果,信江岸线整体较为稳定,仅中山镇段与瑞洪段的三塘河断流,其西栎段从1973年的边滩成为2009年的心洲,变化较大,查其原因为:1977年余干县西大河治理时,在米湾和十亩仂堵塞三塘河进出口,在禾山和大都堵塞寨上河,在貊皮岭和大淮堵塞分洪道[5]。此外信江西大河茶垣段向左岸偏移,洲上段河流右岸受到冲刷,江坊段河流变顺直。
3.2.4 饶河
饶河有南北两支,北支称为昌江河,南支称为乐安河,于鄱阳县姚公渡汇合而成,曲折西流,在鄱阳县莲湖附近注入鄱阳湖。根据对比结果,饶河下游近40多年来总体变化不大,仅昌江古县渡河段的江心洲略有缩减,左汊北移,昌江南汊略向东北偏移;石镇街河段右汊有拓宽趋势;饶河段局部略有北弯趋势。
3.2.5 修河
修河自永修县柘林镇以下进入下游区,该县城以下为滨湖圩区,最大干流潦河自山下渡汇入修河,其下游途经三角乡、大湖池、朱市湖最后自吴城注入鄱阳湖。根据对比结果,修河岸线艾城段与三角乡段变化较明显,艾城河段心滩西向偏移,右汊向右岸侵蚀;三角乡及其下游河段均向左岸侵蚀,河道拓宽;朱市湖河段左岸线向北偏移,河道展宽,并伴有心滩出现。表3表示抚、修典型河段1973—2009年岸线平面变形特征。
表3 抚、修典型河段1973—2009年岸线平面变形统计表 m
注 表中正数表示岸线侵蚀后退,负数表示岸线淤积前进。
3.3 五河入湖口变化
五河入湖口包含修河与赣江主支入湖口,赣江中支入湖口,赣江南支、抚河与信江入湖口以及饶河入湖口4个区域,本文分别以吴城下游西河村、新建县朱港农场、余干县康山乡、鄱阳县莲湖乡龙口村作为起点界定。
表4 五河入湖口各年份水面、滩地演变统计表 km2
各入湖口1973—2009年水面、滩地变化见表4。分析如下:
(1)修河和赣江主支入湖口。该入湖口滩地整体呈扩张趋势,滩地面积从1973年的68.4km2扩张为93.8km2,增加37.1%。主要原因为该入湖口径流最大,挟沙量也最大,上游水土流失导致泥沙入湖淤积,使入湖口湖床抬高。
(2)赣江中支入湖口。该入湖口滩地整体呈急剧扩张趋势,滩地面积从1973年的13.9km2扩张为2009年的39.3km2,增加2.8倍,可见该入湖口年挟沙量也比较大,使河口不断向前延伸。
(3)其他入湖口。根据表4,其他入湖口滩地整体变化较小,例如赣江南支、抚河和信江累计增加约12.1%,饶河增加9.3%,其主因一方面与入湖径流较小、上游来沙少有关,另一方面与人工影响因素有关。例如,抚河通过焦石闸将大部分流量引入赣抚平原灌区,各流域开展水土流失保护措施,以及修建控制性工程拦截大部分来沙等。
4 演变结果影响因素分析
4.1 自然因素
4.1.1 来水来沙条件
河流的下游水流流速没有上游急,使上游挟沙在下游或入湖口处沉淀淤积,尤其发生水浸时,泥沙在河的两岸或湖区沉积,促使入湖口滩地不断向前延伸,河口的淤积会形成三角形堆积体,或由径流形成扇形的冲积扇。
4.1.2 地转偏向力
地转偏向力来自地球上物体运动所具有的惯性,受地球自转体系影响,北半球对河流运动产生的偏向力指向其运动方向的右手边。1995年甘本根曾提出抚河河道变迁的特性之一是东移性,在下游分流河的右支多为主流,左支多为支流,地势产生高低之差,表现为西升东降[6]。本次研究在信江新渡村河段见图5(a)、修河艾城上游的西门窑河道,见图5(b)、饶河昌江南汊等均发现类似现象。
4.1.3 河床地貌和河流动力
五河尾闾属于冲积平原地貌,在弯道段河流保持惯性前行。受离心力影响,凹岸流速快,冲积地貌质地松散,易受淘刷;凸岸流速慢易产生淤积,造成边滩发育,使河流弯曲度更大。如抚河李家渡段左岸为堆积河岸,右岸多为侵蚀河岸;下邹村段呈左岸为凹岸、右岸为凸岸的河道形态,河流弯曲度变大趋势明显,见图6(a)。
图5 信江新渡村河段、修河西门窑河段
图6 1973—2009年抚河下邹村段、梁家坊段岸线比对
4.2 人为因素
4.2.1 修建堤防
20世纪以来,江西省在五河尾闾、环鄱阳湖区修筑了大量圩堤,束窄了河道变化,例如1976年赣江南支堵塞吉里河,将黄湖联圩、三集圩、义成圩、五丰圩并成蒋巷联圩,使赣江南支河道基本稳定。
4.2.2 河道采砂
河流采砂是影响河道变化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如修河三角乡段1993年后经采砂后河道展宽;赣江南昌段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大量采砂,使采砂段流水旁向侵蚀,河道展宽。
4.2.3 航道疏浚
根据影像分析和现场调查,赣江中支扬子洲段经航道疏浚,由1973年的弯曲河道变为顺直型。抚河梁家坊与兴隆段间航道疏通后,河型变化明显[见图6(b)]。
4.2.4 水利水电工程
五河干流电站水库的蓄水对下游河道变化影响较大,由于大坝上游推移质泥沙被拦蓄,流域悬移质来沙大部分落淤在库中,使下游泥沙含量减少,使河床清水下切,两侧冲刷加强。如1975年修河柘林水库建成,水库拦住了从上游下来的泥沙[7]。
4.2.5 水土保持和植树造林
由于五河水土流失的改善,鄱阳湖含沙量及五河淤积均有所减少,2000年时进入鄱阳湖泥沙量由1994年的5000万t减少到2400万t[8]。例如影像显示,抚河渡头乡的河道边滩在20世纪70年代时期还是沙滩,现已种有大面积的植被。
4.2.6 经济社会用水
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不断增长,用水的增加会对河道径流产生一定的影响。
5 结语
本文研究并收集了40年来五河尾闾枯水期的遥感影像,通过定量和矢量图叠加,分析了近枯水期鄱阳湖五河入湖口演变规律特征。研究分析结果如下:
(1)通过计算1973—1984年、1984—1993年、1993—2004年和2004—2009年4个时间段的岸线摆幅和速率,发现尾闾河道岸线的摆动主要是左岸后退,段内赣江多处典型岸线年平均变形强度曾达30m以上。
(2)河道变化的特征主要表现为:赣江尾闾向北移,并伴随河段顺直;抚河尾闾河道东移、洲滩淤增,汊道河段演变反复;信江尾闾略朝北移,河段断流;修河尾闾局部河段向北移,洲滩变化反复;饶河尾闾相对河型变化不大;入湖口河口淤高、湖岸线向湖中心推进。
(3)由于河道尾闾与入湖口演变同时受自然和人为因素的综合影响,来水来沙条件、地转偏向力以及地貌条件使得大部分尾闾河道向右岸偏移。
(4)修建堤防、河道采沙、航道疏浚、水利工程、水土流失等人为活动,会对五河河道造成河道淤塞、河道顺直、河流面减少等多种影响。根据本研究分析,人为因素占比更大。
参考文献
[1]雷声,张秀平.基于遥感技术的鄱阳湖水体面积及容积动态监测[J].水利水电技术,2010(10).83-86.
[2]朱立俊,韩玉芳.鄱阳湖赣江尾闾淤积特性及对防洪的影响[J].河海大学学报,2000(28).79-83.
[3]陈龙泉,况润元,汤崇军.鄱阳湖滩地冲淤变化的遥感调查研究[J].中国水土保持,2010(4).65-67.
[4]雷声,张秀平.鄱阳湖湿地植被秋冬季变化多源遥感监测分析[J].人民长江,2011(11).60-63.
[5]甄广峰.信江河道岸线资源利用现状分析与规划研究[J].中国水运,2012(1).40-42.
[6]甘本根.抚河河道的变迁[J].抚州师专学报,1995(1,2).71-77.
[7]李友辉,熊焕淮.修河干流大中型水利工程对环境的影响[J].江西水利科技,2005(4).225-230.
[8]胡振鹏.鄱阳湖流域综合管理的探索[J].气象与减灾研究,2000.29(2).1-7
[1]:本文发表于201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