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第2条建议
引言
The world won't care about your self-esteem.The world will expect you to accomplish something before you feel good about yourself.
这世界并不会在意你的自尊。这世界指望你在自我感觉良好之前先要有所成就。
5.这个世界不会在乎你的自尊
现在的年轻人,自尊心非常强,而内心却是非常脆弱的,这有点像瓷器。特别是作为社会的新成员,虽无成就,却强烈希望社会其他成员能给予我们最起码的尊重。
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单相思。如果不符合对方梦想中恋人的标准,我们爱得越深,越会遭到对方的鄙夷。我们要想获得对方的眷顾,达到对方的标准才是最应该做的事。
年轻人都希望每一个社会成员都照顾到自己的自尊心,但事实上,这个世界不会在乎我们的自尊,无论我们的自尊心有多强。
有人说,要想获得别人的尊重,就得要自尊,但仅有强烈的自尊还远远不够。自己尊重自己很容易,要想获得别人的尊重就不是那么简单了。
年轻人要想有自尊,就得有获得别人尊重的资本——我们必须是这个社会需要的人,而不是这个社会发展的包袱。
这个星球自从有了国家,国家就有了发达与落后、文明与愚昧之分,国民就有了高贵与卑贱、贫穷与富有之分。
人只要选择活着,就得面对这个差距。这个差距能改变,但不是每个人都能改变。
每个人都渴望生活在发达、文明的国度,身份高贵、家庭富有。遗憾的是,每个人对此没有选择的权利。当我们跨越了生命之门,这一切都已成事实。
人是群居的、有感知的动物。没人能脱离一个国家、集体而存在,获得集体成员的尊重与肯定,是一个人起码的心理渴求。
我们需要,别人却没有义务满足我们的需要。我们存在与否,只要不影响别人的利益,别人就有权利视若无睹。
很多人都是势利的,他们没有时间和心情去关注与自己无关的人,除非这个人能给他们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
大部分年轻人,暂时还是社会中的弱者。即使我们的父亲权倾天下,富可敌国,别人可能会给我们以尊重,事实上他们是在尊重某某的儿子,而不是我们。脱离了父亲,我们和其他年轻人一样,一无所有。
我们越想通过父辈或者家庭来获得别人的尊重,在别人眼里我们更是弱者。父亲不是我们,在社会上只代表他自己,我们同样也代表不了他。
人看人的视觉有两种,一种是仰视,一种是鄙视。仰视是用来看社会地位比自己高、权力比自己大、财富比自己多的人;鄙视是用来看社会地位比自己低、权力比自己小、财富比自己少的人。
这是人性的弱点,是不应该存在的,但是这个世界上不应该发生的事情太多了,也都发生了。有时候人连同类的生命都可以轻易剥夺,为什么一定要尊重不如自己的人呢?
巴菲特是不怕别人说他穷的。尽管他不怕,但也没人敢说,因为说他穷的人,任何人都会认为他精神不正常。
穷人的确没钱,但是最怕别人说他穷,说他无能。穷人认为这样说他,是他的耻辱,是不顾他的自尊。如果说穷人有钱,穷人也认为那是讽刺,是挖苦,是他难以承受的一种打击。
看来对穷人只能什么都不说。如果比穷人富有的人什么都不说,穷人也会认为谁都不愿搭理他,冷落他,他心里也未必能好受。
事实上,不论一个人贫穷还是富有,作为社会中的一员,彼此都应该尊重。但是,作为一个人,要想获得别人的尊重,总得有让人感觉应该给予尊重的理由吧?
我们在门口遇到一个乞丐,第一个月可能会毫不犹豫地同情他,可怜他,会给予他帮助。人都有倒霉的时候,说不定哪天我们也会像他一样,需要别人的帮助。
如果第二个月这个乞丐依然来到我们门前,我们仍然能尽自己所能帮助他。翻身是需要时间的,任何改变都有一个过程。
如果这个乞丐三个月、半年、一年,甚至是三年,一直都能出现在我们的家门口,我们还会同情他吗?乞讨成为他的职业,不劳而获成为一种习惯,我们再给予他支持和同情,结果是什么呢?
上帝让我们来到这个世界时,并没有对我们做出任何安排。因为他知道,即使他再万能,也不会把所有人都安排得很如意。
上帝不安排我们,是为了让我们安排自己。社会上有很多位置,我们都可以获得。即使我们渴望的位置已经别人占据,我们依然可以取代。
这个世界属于人的一切,没有永恒的。如果有的话,那就是改变。我们不改变自己,就得被别人改变。当然也包括别人对我们的看法和评价。
别人选择用什么词语形容我们,用什么态度对待我们,取决于我们,而不是他们。
6.你在自我感觉良好之前先要有所成就
在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作为个体的人,自尊意识被唤醒。尊重自己的个性和选择成为社会的主题。父母把孩子也当作独立的社会人看待,学校的老师也开始向学生们灌输自尊的观念。
随即而来的便是成功学,每一个成功大师都不停地鼓吹着一套套所谓的成功理念,并形成了许多口号式的励志名言,如“年轻就是资本”,“相信自己,一切皆有可能”,“做你认为是正确的事情”……
这些成功大师可谓是对“症”下药,也许自己都不怎么成功,对着年轻人却大谈成功,把成功鼓吹成一蹴而就的事,让年轻人听着热血沸腾,感觉明天自己就能主宰世界,拥有世界上的一切。
年轻人最喜欢这样的口号,觉得一切事情在他们面前都变得很简单。他们陶醉于自己的未来,很少去真正研究一下真正良好的感觉应该来自什么。自信不是简单地相信自己就可以,成功也不是想到了就万事大吉。
他们错误地认为,父辈之所以没有富甲天下,是因为他们是在否定中长大的,胆小怕事,没有挑战性,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弱,在机械、简单的重复中勤奋,在盲目、盲从中不计成本与效益地付出。
因此,他们自我感觉非常良好,认为自己接受了高等教育,有青春有热血,什么事情在自己手里都会变得简单,一切对他们来说都来得及。只要他们敢想,敢做,一切皆有可能。
于是,这些受鼓励长大的孩子们,自信心极度膨胀,大有天下舍我其谁的感觉。只要自己是名校毕业、有高学历,便认为毕业后就一定会有高薪、高职位。
年轻人虽然自我感觉良好,并不知道自己到底是谁;年轻人自我陶醉,并不知道身边正在发生什么;年轻人喜欢评论身边人的美与丑,却不知道自己是美还是丑;年轻人有太多的是梦想或者幻想,却不会为理想张开搏击的翅膀。
他们是特定的社会环境造就的一代人,考虑事情以自我为中心,以自我为出发点,遇到事情想到自己的多,考虑别人的少。敢做但浮躁,胆大但脆弱,庞杂但肤浅,他们需要在进入社会的第一天起,就得小心地迈出坚实的每一步,冷静地去面对残酷的现实生活。
这样的人根本没有意识到,他们也许从7~27岁之间,从小学生到博士,都在学习,也学到了很多知识,但是事实上,他们学到的知识永远都用不上,用上的知识在这20年都没有学。他们之所以自我感觉良好,是因为还不知道做成一件事情有多难。
自我感觉过于良好,就不会为失败做任何准备。遇到一点挫折,就会全面溃败,信心丧失,一蹶不振,为失败找的借口和自我感觉良好的理由一样多。
其实这样的年轻人已经在思想和行动上犯下了两个错误:
在思想上,年轻人认为,曾经发生过的一切都不再重要,也和自己无关。自己前面的大事、重要的事才是值得自己去做的。在行动上一直在寻找能一下子改变自己命运的大事。认为只要抓住一个机会,就能从卧室直接爬上天堂。
自我感觉良好的年轻人一路狂奔,一奔就是几年十几年,最后迷路了,迷茫了。回头看一眼,很多人把自己曾经不屑做的事做成了,成为千万富翁;从前公司的小职员也已经成为公司的负责人,甚至是公司的股东。他们现在取得的成就,就是自己一直渴望的。
没有一个老板会把公司里的事情交给感觉过于良好的人,但会交给已经取得成就的人。没有取得任何成就之前的自我感觉良好,是盲目的自大;取得一定成就的自我感觉良好,是一种从容的自信。这两者有着本质的区别。
年轻人在没有做成事之前,最好还是做些力所能及的小事,取得一些小的成功。当然,在社会上做事情不等于在学校里考试。在学校里考试,是对过去学习知识的一种检查方式,甚至是在考你的记忆力。
能记住什么并不重要,因为现在只要你把想要查的东西在电脑上用Google搜索,没有查不到的东西。考试能考满分的人,如果自己不会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记住再多的知识,也没用的。
知识不在于能记住多少,而在于用知识能解决多少问题。
在社会上做事,其实就是解决问题,解决别人遇到的问题,解决自己遇到的问题。
在不能解决问题,或者没有解决过问题之前便自我感觉良好,就是一种无知。盲目地自我感觉良好,会导致小问题不屑解决,大问题解决不了。
年轻人不屑做简单的事,期待做彻底改变命运的大事。但是,能改变命运的一件大事是不会存在的,因为一件大事也是由很多小事组成的。
重要的事总是很简单,简单的事情往往最难做。小事做不好,大事肯定做不成。
自我感觉良好并不是缺点,但得有成就有底蕴才行。就像微软的最大野心,并不是维系“世界最好最赚钱的公司”,也不是打败所有竞争者,而是把世界上所有最优秀的人才都集中在微软公司。
微软的团队,拥有着世界一流的人才,创造出一流的业绩,有理由说自己是世界上一流的团队,但是这个团队却时刻意识到,自己的优势只有18个月。
在世界一流的团队中,没有人敢自我感觉过于良好,即使他们都已经取得别人无法企及的成就。这是因为在他们身边,没有最优秀,只有更优秀。
7.成功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成功,是被现代人提及最多的一个词。年轻人都梦想着成功,渴望成功,但是有多少年轻人能理解什么是真正的成功呢?恐怕没有多少。
年轻人把成功简单地理解成为——拥有大量的财富,极高的社会地位,掌握着绝对的权力,三者得其一,就是成功。好多成功学就是这样定义的,甚至把成功简单地定义为赚钱,赚钱,赚更多的钱。
如果这样来理解成功,不能说是非常错误的,但肯定是不正确的。按照这样的理解追求成功,即使达到了目的,也不会有成就感,反而会失去很多宝贵、重要和无价的东西。这样又容易被自己追求到的东西控制和驾驭,导致都不能和家人放心地去看一场电影。这样的结果怎么能叫做成功呢?
金钱、权力和地位,都有两种获得方式:一是通过一些不正当的手段不正当的渠道窃取;一种是通过给他人提供周到、优质的服务后,别人慷慨的赠予。
即使最终两者都达到了目的,但是,前者的获得是因为社会、国家和民众的失去,将会使民众与他们对立起来,给他们的未来和社会的稳定,带来无法估计的隐患,他们追求的东西就是自己未来人生路上的一个陷阱,或者是埋葬自己的坟墓,这样的“成功”,于人于己于社会都是灾难。
后者也会达到前者的目的,但是他们会靠自己的知识和能力,为社会创造出更多的财富,提供民众需要的服务,改变民众的生活质量,甚至是改变了民众的生活理念与模式。这样的人,他们获得金钱、权力和地位,是来自服务,而不是攫取,是社会对他们的一种回报和奖赏。他们也会把自己的财富和权力,用于维护社会和谐中去。
年轻人对成功的理解不同,追求成功的方式也不一样,导致他们会有不同的人生道路。不梦想成功的人,肯定成功不了;把成功理解错误的人,最终要惨遭失败,要为自己的错误行为买单。只有真正理解成功的人,不论起点如何,经过如何,结果就是一种——圆满。
“微软人”都热爱微软。就拿中国的“上海微软”来说,那里是所有年轻人的热土,那里的劳动强度非常大,但其人才流失率是3.4%,远低于上海企事业单位的平均水平17.8%。
尽管在“上海微软”工作,会获得很丰厚的物质回报,但是,很多年轻人并没有把微软看成自己一生的归宿,而是把她看成是自己的一个成长平台。相信他们在这个平台上,会从专业人才成长为复合型人才,从一个软件工程师成长为职业经理人。
当他们在微软获得物质财富、工作经验双丰收时,考虑更多的是如何回馈社会,如何担当起时代赋予自己的社会责任。
就拿唐骏来说,凭他的能力和财力,绝对能做一家高效益的公司,但是他不会自己管理经营一家公司。他说过:“有一天离开微软,我愿意去一家最困难的国企,只要年薪一元。”谁听了身价过亿、年薪几千万的唐骏这样说,都会大吃一惊,但微软人不会。原因是中国的微软人都有一个共同的心愿,那就是他们更愿意做职业经理人,把在微软学到的管理经验用到祖国的民族企业中去。对他们来说,民族企业的振兴,就是对自己最好最大的回报。
唐骏说:“我不会再以挣钱为目的去发展事业,不到万不得已,我不会去搞自己的公司,因为搞自己的公司无非是为了挣更多的钱。我也不会去任何其他外资企业应聘,一是他们不可能比微软更吸引我,二是没有人能聘得起我。”
不仅仅是唐骏,在中国微软人的思维中,自己生活在社会上,成长于社会中,自己所有的一切都来自社会,只有把自己的能力和财富,最大限度地回报给他们生活、成长、成熟的社会,才是他们心目中的成功。在他们心目中,这样的成功,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别人可以读懂,也可以读不懂。
境界和目标还是不一样的。境界是一个世界,是一个没有边际的立体空间,而目标是一段旅途的终点。
一个平面上会有无数个线段,一个立体空间里会有无数个平面。线段与线段之间可以有长短、粗细的比较,就像两个有钱人可以比较财富多少、社会地位高低一样。立体世界是从来不去评价线段的,它们已经习惯要求自己而不习惯要求别人了。
真正的成功者,他们永远都在做最好的自己,而又知道最好的自己永远也做不好,因为他们的成功目标是改变世界,而不是仅仅改变自己。改变自己的线段早已经完成。他们想把自己变成一个无限大的立体世界,让所有的人去感知、感悟真正的成功是什么。
真正的成功者永远是谦卑和感恩、阳光和自信的,任何人与他们接触、交往,或者听他们的讲演,总有一种如沐春风,感觉他们就像邻家哥哥或者姐姐。因为他们总给人一种触手可及的真实。
要说他们比普通人多了什么,只不过是比普通人知道自己缺什么。普通人往往除了钱,并不知道自己真正缺什么。
8.惟有成功可以改变你的人格和尊严
美国有一个家喻户晓的女人,她是《当上帝说不的时候》的作者布里莉丝。她是著名的演讲家、畅销书作家,她的故事美国人耳熟能详。她每年2/3的时间是在飞机上度过的,因为她要在美国各个州进行演讲,激励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
布里莉丝出生于普通工人家庭,20岁刚出头就嫁给了花言巧语的史密斯。结婚之后,布里莉丝在洛杉矶安了家,生下两个孩子,日子尽管不算好,但还过得去。
当布里莉丝第三次怀孕的时候,史密斯彻底撕下伪装,天天在外面鬼混,几天不回家。即使回家,也是满身的酒气,找个理由便和有孕在身的布里莉丝吵架,并大打出手。
布里莉丝为了这个家,为了孩子,为了丈夫回到孩子的身边,婚后便辞去了证券交易所的工作,把全部身心放在家庭、孩子和丈夫的身上。她想通过的自己的努力,挽回和谐、幸福的家庭,同时也挽回一个女人的尊严。
布里莉丝辞去工作,没有了收入,更让史密斯瞧不起,无论她在他面前如何低三下四,委曲求全,但是在她生第三个孩子的时候,只有两个不懂事的孩子在医院里陪伴她。
第三个孩子出生半天之后就夭折了,她满怀丧子之痛回到家里,不但没有得到史密斯的安慰,而且还遭到暴风雨般的殴打。史密斯一脚把布里莉丝从二楼踹倒,无比虚弱的她顺着楼梯滚下来,重重地摔在一楼的地上。
这一次,把布里莉丝彻底摔清醒了。她意识到,要想在史密斯面前拥有自己的人格和尊严,只有自己变得富有和强大才行,靠乞求、哀告、逆来顺受只能让他更加瞧不起自己。于是,她提出了离婚。
善良而一无所有的布里莉丝根本不是史密斯的对手。他通过各种卑鄙的手段,买通了律师,转移了家中大部分财产,搞臭了她的名誉,最后连孩子的监护权她都没有得到。在洛杉矶,布里莉丝不是好妻子,不是好母亲,甚至不是好女人,在任何人面前,都不能得到一个人应该得到的最起码的尊重。
布里莉丝没有办法,移居加利福尼亚,找了一份工作,开始学会独立生活。布里莉丝说,那段日子,没有人把她当人看,连她都怀疑自己是一颗灾星,只能给认识她的人带来灾难。伴随她的,只有书和上帝。
利用工作之余,布里莉丝写了一本书,名叫《从女孩到女人》。她把书稿寄给50多家出版商,因为她不是名家,都拒绝出版,哪怕她的出版条件低到近似乞讨。有的出版商不但不出版她的书,甚至嘲笑她,说她最不适合的职业就是写作。
后来有一家出版社出版了她的书。谁也没想到此书一上市,就受到全美女性的追捧,一年发行200多万册。
这本书的成功,改变了布里莉丝的命运,使她有实力请到最好的律师,要回本属于自己的子女监护权,又遇到了真正爱她的好男人约翰……
现在,布里莉丝已经成为当代美国杰出女性之一,成为战胜不幸生活的杰出代表。这是因为在后来,她曾经被最信任的朋友骗得倾家荡产,差一点被子宫癌夺去生命,承受住第二次失去爱子的打击,从飓风后倒塌的房屋下坚强地活下来……
作为风靡全美的演讲家,布里莉丝在讲演中强调,弱者有人格和尊严,但不会有人在乎,甚至每个人都以践踏你的人格和尊严为乐,你大声抗议只能遭到更加严重的嘲笑。你要想活得有尊严,只有在事业上获得成功,比嘲笑你的人更强大,更成功。
很多人说“80后”的年轻人,是生在蜜罐里,活在战场上。这句话,很形象地说明了现在年轻人的生活状况。作为一代饱受争议的年轻人,我们带着激情和梦想,拿着花费十几年时间获得的学历兴冲冲地来到社会上,希望成大事,立大业。
然而,人生的战场给我们的感觉是:生,容易;活,容易;生活却不容易。在这个没有硝烟充满斗士的战场上,要想获得一场战斗的胜利很难,更不用说获得一场战争,一场战役的胜利。
本来就一无所有的我们,作为社会后来者,没有开始就得处处为别人的责任埋单,不得不面对严重不公平的丛林生存法则、有影无形的无规则游戏,高得不是穷人过问的房价、想提高便能提高的生活成本。基本的生活需要,像一个无法填满的无底洞,使我们的人生第一桶金遥遥无期。
当我们认识到金钱不是万能、没有钱万万不能的时候,当我们觉得自己已经长大、啃老不再是理直气壮的时候,才觉得钱是那么的可爱。可是,这个时候,社会给我们的感觉,就是一切都已经布局完毕。每个行业都形成一个个类似铜墙铁壁的圈子,圈子里存在着人力、财力、规模乃至各个方面都无比巨大的航母。我们似乎只能成为那个航母上的一个零件,靠脑力或者体力从别人手里赚些散碎银子做生活费,别无选择。
公平,成了一种奢侈品。在拥挤的城市里谋求衣、食、住、行的资本过程中,习惯一次次接受,习惯一次次妥协。生活,告诉我们学会忽略,学会忘记。在社会这块巨大的磨刀石上,我们不但没有磨出锋利的冷刃,而且磨得没了棱角,没了脾气,自己逐渐成了连自己都讨厌的人。
如果我们真的接受了,甘做社会、他人的蚁工,也就无所谓了。但是从小就刻在骨头上的人格和尊严,却让我们内心深处隐隐作痛。我们不想那么活,也不想这样过。父辈没有尊严没有脾气的活法,不想在自己和自己的下一代身上,做没有丝毫改变的重复。
人格和尊严,神圣不可侵犯。但是作为生活的弱者,就不得不接受强者肆意的阉割和践踏。曾经是奴隶的人,一旦混成了奴隶主,对奴隶的压榨是花样繁多的,因为他更了解奴隶的弱点。对此,我们愤怒,抱怨,也忍耐着。
上学的时候,老师教我们“不为五斗米折腰”,教诲我们作为一个人,不论贫富贵贱,人格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当时我们笃信不疑。没走入社会之前,我们都一直那样活着,哪怕是极度的自负又极度的自卑。
人格和尊严,是我们不允许别人触及的私家领地。从人格和自尊的本质上来说,社会上的每一个人都是平等的,应该彼此尊重。然而,这只能在书本上成立。一个人格不完整的强者,会当着弱者的面,把弱者的自尊摔在地上,用脚踩出泡来。
现实生活的残酷像一双恶毒的手,对我们进行野蛮式的剥夺,尽管我们一百个、一千个不情愿,在忍耐、等待中依然接受了,在接受中被同化,直至习惯。这种活法绝对不是我们需要的,要想活得有尊严,那么就得明白自己的人格和尊严靠什么保障和支撑。
生活的任何游戏规则,都是强者制定的,弱者没有话语权。老虎是看不见兔子的眼泪的,它只在乎兔子的肉是不是鲜美,哪会想到兔子也是森林中的一条生命?兔子在老虎面前畅谈人格和尊严的时候,只能被老虎认为是疯子。
作为年轻人,要想保持人格的完整,活得有尊严,靠什么呢?
靠抱怨和牢骚肯定不成,靠乞求和呐喊也不成,这样做最大限度也只能获得毫无价值的同情。在财富散落社会各个角落的年代,没有人真心同情四肢发达、内心脆弱、用眼泪守护人格和尊严的年轻人。人们崇拜的是战士,哪怕是战死的战士。
在任何人都可能成功的年代,要想活得有尊严,就得靠自己的实力证明。英雄不问出处,成功最能证明问题。也只有当一个人在事业上获得成功的时候,不用说他的人格和尊严,就连他曾经的苦难,都是激励人们的最佳故事。
作为一个人,就要做对别人有用的人,服务于更多的人才能体现我们存在的价值。一个社会的寄生虫、家人的包袱、亲人的耻辱,本身就没有资格谈人格和尊严的。就算我们应该有人格和尊严,也禁不住一次次毫不珍惜的典当。
惟有成功才是硬道理,才能说明一切,证明一切,才能获得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