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节 国际新闻报道在中国
一、关于国际新闻报道研究
我国新闻传播学界关于国际新闻报道的研究可以分为以下四类:一是以国内某媒体为例,研究其国际新闻报道的特征、议题、框架等要素,如毕仁科通过考察《新闻联播》《新闻30分》等较高收视率的新闻资讯栏目,分析了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国际新闻报道始终坚持维护国家利益的政治原则、追求专业化诉求等特征和地区关注有偏向、新闻来源不规范等不足;二是有关国际新闻报道记者、人才的研究,如有学者研究了全球化时代,中国国际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方式
;三是比较研究不同国家的国际新闻报道,最常见的就是基于像中美贸易争端等重大国际事件,分析诸如《纽约时报》和《人民日报》等不同国家和不同媒体的国际新闻报道方式。还有研究通过对比不同国家的国际新闻报道,探析媒体报道背后的国家意识形态、文化观念等差距;四是影响国际新闻报道的因素研究,如国际利益、政府利益、国家关系、地理方位等要素对国际新闻报道的影响;也有研究就国际传播学者常用的研究理论进行探讨,包括对媒体内容的等级影响理论、新闻架构理论、驯化理论和公正与平衡原则等。
二、国际新闻报道范式与中国社会
范式的概念来自马斯•库恩对于科学范式的研究,是具有“公认性”的叙述模式。新闻范式是指导新闻媒体确认并诠释值得报道的“社会事实”的认知模式或世界观,具有统领新闻实践的规范性原则和从业知识,并将之整合成内部同一的意识形态体系的功能。
潘中党等人把国内已有的新闻范式归纳为三种路径,其中之一就是考察社会转型期新闻体制以及受其制约的新闻实践如何变化,这些变化与权利结构和涉及媒体基本信念的变革等密切相连
。本书关于国际新闻报道范式的划分与这一路径有关联。
塔奇曼曾说过,“新闻是人们了解世界的窗口,其功能是告诉我们想知道、需要知道,以及应该知道的消息”。70年来,随着中国与世界距离的不断拉近,国际新闻具有越来越重要的新闻价值,我国社会对于国际新闻的需求不断增加。
国际新闻报道在满足人民群众的信息需求和塑造其“世界观念”上有重要作用。层出不穷的国际重大事件,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全球新冠疫情等,激发了民众对于国际社会的兴趣和获取国际信息的欲望。一般民众无法亲身体验到的世界上所发生事情,因此当他们接收国际新闻,自然会形成自己“世界观念”,进而进行价值和道德判断。此外,国际新闻报道能反映一个国家对于某个国际问题的态度和立场。国际社会,尤其美西国家,特别关注我国对于国际重大事件的报道,并以此同我国政府态度关联。
所以,为更好地传播中国话语,我们有必要先了解各国情况和国际社会对中国的看法,这样才能阐述好中国立场和态度。
由于国际新闻报道的重要性,我国一代代核心领导人审时度势,根据中国不同发展时期,制定系统完整的对外宣传和国际传播政策,以领导人对外宣传思想为中心来指导国际新闻报道的理论和实践。毛泽东主要回答了在一个东方大国如何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开启现代化建设的问题。邓小平主要回答了如何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全球资本主义体系盛行的国际格局中,实现社会主义国家的生存、发展和壮大的问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回答了如何在国内外资源、市场环境的大变局下,更广泛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问题,以充分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尽管我国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历史任务,但我国社会治理体系始终保持“自上而下”的特色,媒体管理体系也始终遵循党性原则,赋予了党对媒体的领导权。这种传媒管理体制是党管意识形态的根本保证,决定着我国媒体的政治方向和舆论导向。自中国共产党创立和领导自己的报刊开始,党性原则一直作为党纲内容,党的核心领导层始终把宣传思想放在重要位置,保证了我国不同时期社会舆论生态的稳定性,也使得媒体新闻报道(尤其国际新闻报道)能与党核心领导层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保持一致。为了更加有效地讨论我国媒体国际新闻报道的范式特征和我国社会的关联,笔者把我国70年来的国际新闻报道发展划分为三种范式:即革命型报道范式(1949—1976年)、发展型报道范式(1977—2013年)、文明型报道范式(2014年至今),这样既能有效描绘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不同社会发展时期我国国际新闻报道的时代特征,也能结合我国社会发展轨迹,讨论我国国际新闻报道范式的趋势变化与不同时代核心领导人世界观的关联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