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医案三:散寒祛湿畅三焦,肺炎痊愈疗效好
【基本资料】
徐某,女,66岁,退休人员。既往有脾大、脾亢(未行手术)、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病史。素体体弱。
【发病过程】
患者于2020年2月2日开始出现发热恶寒,最高体温39.1℃,伴乏力、肌肉酸痛,遂至广东省中医院急诊就诊。血常规:白细胞计数5.60×10 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71.9%,淋巴细胞百分比16.3%,血红蛋白108g/L,血小板计数231×10 9/L。hs-CRP 65.30mg/L,降钙素原0.3ng/ml。胸部CT平扫+三维重建:①右下肺团块影,炎症与肿瘤鉴别,建议复查或增强扫描;②右肺中叶、左上肺舌段及双下肺背段见散在斑片状磨玻璃样密度阴影,考虑轻度炎症(图2-1-11);③左侧冠状动脉硬化。考虑疑似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收入隔离病区。

图2-1-11 2020年2月2日胸部CT
【首诊证候】 2月3日入院当天首诊:
患者神清,精神尚可,发热恶寒,最高体温39.1℃,伴乏力、肌肉酸痛,无咳嗽咳痰,无咽痛咽干,无鼻塞流涕,无头痛头晕,纳眠一般,二便可。舌淡红,苔白微腻(图2-1-12),脉浮。

图2-1-12 首诊舌象
【辨证论治】 病机诊断:
寒湿困表,湿滞于里。
治则治法:
散在表之寒湿,祛在里之湿滞。
处方:
麻黄 3g,苍术 15g,藿香 10g,陈皮 10g,法半夏 10g,厚朴 10g,草果6g,白豆蔻 10g(后下),槟榔 10g,茯苓 15g,薏苡仁 20g。
服法:
水煎,一剂分早晚2次,餐后温服。
【随诊过程】 2月4日二诊:
患者服药后无发热,恶寒消失,乏力、肌肉酸痛症状明显减轻。刻下症见:神清,精神可,无发热恶寒,少许乏力、肌肉酸痛,较前明显好转,无其他特殊不适。无发热恶寒,考虑表邪减轻,但目前仍有少许乏力、肌肉酸痛,考虑邪气未尽。舌淡红,苔白微腻(图2-1-13),脉浮。
处理:
效不更方,守方继续。
2月5日三诊:
患者神清,精神可,无发热恶寒,无乏力、肌肉酸痛,无其他特殊不适。舌暗红,苔白腻,脉滑。
处理:
症状消失,临床取效明显,守方1剂后停服,中病即止。
患者常规2次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阴性后出院,后无不适,未继续服药。2020年2月11日复查血常规正常,复查CT(增强)提示肺部炎症明显吸收(图2-1-14)。

图2-1-13 二诊舌象

图2-1-14 2020年2月11日胸部CT
【按语】 (1)证候特点:
本例患者平素体弱、内有湿阻。本次急性起病,且起病季节寒湿气盛,因此临床以寒湿困表之表证为主要症状特点。
(2)病机分析:
患者年过六旬,脏腑元气不足,平素贫血,气血俱虚。气虚则卫分不实,血虚则营分不充。患者久居岭南湿地,气虚运化不及,久则素体内湿停滞。《黄帝内经》云:“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者也。”卫气虚则开阖失司,无以充皮肤,肥腠理,若此时气候寒湿,则寒湿邪气易于侵袭。《伤寒论》云:“阳浮者,热自发。”寒湿邪气侵犯肌表,卫气被抑,则无以温分肉,故见恶寒;卫阳奋起抗邪,正邪相搏,阳浮于肌表,则发热。寒邪夹湿,湿性重浊,困阻气机,则见乏力、肌肉酸痛;营分不足,易于为邪气痹阻,营郁亦可导致肌肉酸痛。此为邪气新感,暂居肌表,尚未入里,故暂无里证。舌淡红、苔白微腻,均为邪气尚未入里之表现。脉者,气血之载体,反映着气血状态。正邪相搏于肌表,气血呈鼓动抗邪外出之势,故见脉浮。
(3)治疗思路:
《黄帝内经》云:“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其在皮者,汗而发之。”《伤寒论》云:“下利……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本例患者以肺炎为主要矛盾。肺为华盖,居于高位,因此以麻黄为主药,一则解表,一则宣肺。本例患者虽然病未入阳明和三阴之里,但已达膜原,且患者平素为内湿之体,此时内外合湿,湿郁明显,在散表寒的同时要着重调畅三焦,祛除湿邪,方可达到表解里和之功。
(4)方药分析:
方中以麻黄、藿香辛温以散表寒。“麻黄者,发其阳也。”麻黄可助阳气抗邪外出,又可启肺气,开上焦。藿香一则可散寒除表湿,又可化内湿以和中。患者内外合湿,故方中以陈皮、法半夏、厚朴、草果、白豆蔻辛温燥湿之品共奏理气化湿之功,以宣畅中焦。湿邪内停,脾气受困,容易夹滞,故方中佐以槟榔行气消滞以助运化。湿为阴邪,归属水类,走于三焦,故以茯苓、薏苡仁淡渗利湿,通利下焦,俾湿有出路。湿郁易化热,薏苡仁性凉,可防止过于温燥助热。综上,全方可散寒祛湿,宣畅三焦,组方灵动,切合病机,故可取效。
(5)临证启发:
本例患者主要以湿邪为主,治疗上也应重点祛湿。湿为阴邪,归于水类,而三焦为水液代谢的主要通道,故调畅三焦气机是治疗湿邪的重要措施。并且调畅三焦,有利于上焦肺气的宣发肃降,恢复肺气本来运行节律,可抗邪外出,使肺脏归于轻灵。三焦为一整体,临床往往需要三焦同调,但需要根据具体病情,而有所侧重。值得重视的是,湿性黏腻,容易阻碍气机,导致郁而化热,此时一定要慎用苦寒之品清热,否则易伤中气,且寒凉会进一步冰伏气机,不利于祛湿。应遵从“湿为阴邪,非温不化”之原则,以治湿为主,湿去热孤,自然易去。
(陈水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