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为民急难病学术思想与临证经验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三)“毒瘀”的形成

“毒瘀”的形成,首先从毒邪分析,外侵之毒称之“外毒”,主要在于四季气候变化,有其时而非其气,或非其时而有其气,太过与不及,均可产生外毒,这是疫疠之毒邪滋生、传播的重要条件,六气亦即六淫,在异常情况下,可变生为邪毒,故《素问·至真要大论》“夫百病之生也,皆生于风、寒、暑、湿、燥、火,以之化之变也”。《肘后方》认为“毒有差别,致病各异”,吴又可《瘟疫论》明确指出“一气自成一病”。
内生之毒,称之“内毒”。由于种种原因导致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阴阳紊乱,病理产物积聚,郁滞,所化生的超过自身排泄能力的一类对身体有害的致病物质。其中包括:饮食不节生毒,过食为病之食积化毒,饮酒过度之酒毒,或血糖、血脂过高形成糖毒、脂毒等;情志不遂气机逆乱之火热之毒。《素问·举病论》“百病生于气也”,气不通则毒内生,因气有余便是火,火热至极即为毒;津液不归正化之水毒,如《内经》“饮食入胃,游溢精气,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津四布……”。若脏腑功能失调,津液不归正化而紊乱,各种代谢产物不能正常排泄,蓄积日久,变生浊毒、水毒等。
“瘀血”的形成,一般血瘀为因,瘀血为果,一个是从病机角度来说,一个是从病理产物角度而言,两者难以分清,一般是由于气虚、气滞、寒凝、热灼等病理因素,影响血液正常运行,血行不畅,即血液瘀滞,从而产生瘀血为病。脏腑组织失荣等而表现出来的一系列病理改变。即血行迟缓涩滞为瘀。《黄帝内经》之“血滞则不通”,“血凝而不流”,《金匮要略》之“内结为血瘀”,死血内阻于脉之瘀,《备急千金要方》说:“脉不通则血不流,血不流则血先死”。《素问·调经论》说:“寒独留,则血凝泣,凝则脉不通”。此类血瘀,多为血液性质或血液成分发生改变,致使血液变黏变稠、凝结于血脉之中,形成死血,死血壅塞,血脉不通。脉道闭阻,血不得行之为瘀,《素问·痹论》说:“心痹者脉不通”,《素问·玉机真脏论》说:“脉道不通,气不往来”,此类血瘀多由于血管炎症,血管痉挛,血管狭窄,血管闭塞等血管病变所引起。离经之血为瘀,所谓离经之血,是指在各种病因作用下,血液流溢于血脉之外,停留在脏腑组织之间,留滞于皮肉腠理之内,积而不散。此类瘀血可称“蓄血”、“积血”、“聚血”等。《灵枢·百病始生》谓:“肠胃之络伤,则血溢于肠外,肠外有寒,汁沫与血相搏,则合并凝聚不得散而积成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