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问正确的问题
要同时合理地解释国家为什么富强而企业为什么蓬勃,首先就要从“正确的问题”着手。我们必须注意,在谈经济繁荣时,“国家竞争力”这个名词本身并没有意义。国家经济的基本目标是为人民带来高水平的生活。要实践这个目标并非依赖模糊不清的“竞争力”一词,而是借助运用劳动力与资本等国家资源所得到的生产率5;生产率又是每单位劳动力与资金的产出价值,并且由产品的质量、特性(这两者决定产品价格)以及生产效率6来决定。
生产率是人均国民收入的源泉,因此也是决定一个国家长期生活水平的关键。人力资源的生产率表现在他们的薪水上,资本的生产率则是根据投资人的回报而定。7国民的高生产率不仅带来高收入、更多休闲时间,它也创造政府税收,改善公共设施,进而提高生活水平。高生产率同样也使得企业有能力达到健康保险、社会福利、平等工作权利和环境保护等社会标准。
因此,在国家层面上,“竞争力”的唯一意义就是国家生产力。国民生活水平的提升,需要企业不断提升和创造符合时代需求的生产力。本书的任务就在于了解高生产力是如何产生的。国家经济的升级需要生产力的持续提高,而企业生产力的提高则必须借助提高产品质量、增加产品特性、改善产品技术和提高生产效率等方式。以德国为例,由于企业不断创造产品的差异性,引进自动化技术提高单位工人的产出,因此这个国家的生产力持续提升达数十年之久。产业分工有助于提高生产力,企业之间的竞争也会走向更精细的产业环节。同时,经济升级要求现有产业在生产力提升过程中,吸收高素质的人力资源,才能应对不断变化而复杂的产业竞争。8这些现象都说明竞争力与廉价劳动力或汇率优势之间并无必然关系。9因为生产力所追求的,是能够支撑高薪与高价位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假如没有国际竞争,一个国家的生产力是可以单独评估的。但是国际贸易和海外投资一方面带给国家提升生产力的机会,同时也形成一股力量,使得该国不能稍有懈怠,就算不能持续增加生产力,至少也要维持同样的水平。国际贸易使得一个国家不必分散力量精通各种产业或各项服务业,只要专注在该国企业生产力较强的产业上,对于生产力不如外国竞争对手的产品与服务改以进口解决,继而全面提升本身的生产力。因此,在生产力的提升因素中,进口、出口是同样重要的。
企业到海外投资同样可以提高国家生产力。当企业把生产力较弱的项目转移到其他国家或针对市场需要到当地设厂,进而加速渗透国际市场时,同时也增加了出口、创造海外利润并增进本国的国民收入。日本在过去10年间,先把装配层次简单的电子工业转移到韩国、中国台湾地区和中国香港,近年来又转移到马来西亚和泰国,就是很好的例子。
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在所有产业中所向无敌,或是只出口不进口。每个国家的人力与资源都有一定的限制,理想的状况是把资源应用在最有生产力的领域。有竞争力的产业在出口上获益,将带动国内劳动成本的提高、投入资本的增加,但也使其他产业的竞争力相对降低。这个过程造成德国、瑞士和瑞典等国家的成衣产业员工的薪水待遇,随所处产业环节的竞争力不同而有明显的差异,部分竞争力强的企业更以高薪出名。10有竞争优势的产业在出口扩张的同时,也会影响到该国的汇率变动,使得竞争力相对低的产业在出口上更是捉襟见肘。11毕竟,纵然是在发达国家,也并非家家企业都有竞争力。
就国家经济繁荣而言,具有竞争力的产业扩张出口,缺乏竞争力的产业则出走,增加进口该国生产率不佳的产品与服务,基本上是一个比较正常的做法。因为如此一来,该国将借由国际竞争带动国内生产率的提升。12这个做法也意味着,当国家经济升级时,就必须放弃一些不具竞争力的产业与市场。13如果政府以补贴、保护或其他形态的干预手段来强行维持这类产业的生存,只会减缓经济升级的速度与国家整体生活水平的提升。14
当然,国际贸易与海外投资对国家生产率的影响也可能是负面的,因为在国际竞争之下,每个产业唯一的生产率指标就是要胜过外国对手。某项产业的生产率如果高于本国其他产业,将可以吸引它所需要的人力和相关资源。但是,如果这项产业不能和外国对手竞争,它不仅无法出口,而且在进口货的威胁下,在本国市场的生存都成问题。在美国,汽车工业无论在平均薪水与个人产出方面都高于其他产业,但是因为它的生产率不如日本和德国汽车工业,甚至被韩国汽车工业的低工资所抵消,结果经历了贸易赤字越来越大(以及大量工作流失)的惨痛教训,同样的肉搏战事实上不断出现在各种产业与商业活动中。15
如果生产率较高的产业失去国际竞争力,那么这个国家维持生产率成长的机能就会受到威胁。同样,精密制造等需要高生产率的产业活动,如果在比较过本国和其他国家的工资、环境等成本因素利弊后,选择赴海外投资生产,也会影响到本国生产率,并形成工资下跌的压力。如果出现这种现象的产业和生产活动在该国占很大比例,那么该国的货币便可能出现贬值压力。货币贬值会使进口货更贵,降低该国产品在国外市场的价格,海外投资活动也将减少,进而导致整体国民生活水平下跌。16因此,若要了解各国经济繁荣与否的关键,首先就要认清为什么各国之间有些能在先进产业和需要高生产率的产业活动中竞争,有些则不能。
前述讨论也点出了为什么贸易盈余或贸易平衡并不代表一个国家有竞争力。一个国家如果以低工资与弱势货币扩张出口规模,但同时又依赖进口精密高层次产品,纵使创造贸易顺差或贸易平衡,该国的生活水平也无法提升。理想的发展模式是,一个国家有能力出口高生产率的产品,并进口其国内生产率偏低的产品,因为这种方法可以使国家生产率全面提升。17日本所展现的正是这种模式,进口原材料和简单的加工零件,出口高生产率产品,以贸易分工提高生产率。同样,创造就业机会也不等于国家竞争力,因为只有高生产率的工作才能转换为较高的国民所得。国家生产率对经济繁荣的重要性即在于此,若不考虑这一点,只是一味追求贸易顺差、货币贬值或廉价劳动成本等,都会出现副作用。
当产业的生产率提升带动国家生产率提升时,该国的出口增长就等于国民生活水平的提升;换言之,如果这类产业因为缺乏国际竞争力,导致出口下挫,就对该国经济提出了警示。一般而言,国内高生产率产品的出口表现,比全国整体的出口表现重要。国家整体出口纵使趋缓,只要高生产率产品的出口能持续增长,这个国家的生产力成长依然可以持续下去。
因此,争辩什么是国家的“竞争力”,基本上是走向了错误的方向。我们应该要先认识生产率的决定因素以及生产率的增长情形;接下来,我们必须从细处着手,针对个别产业与产业环节的表现来了解竞争力,而非针对整体经济的表现。在解释经济生产率增长时,我们注意的是,一个国家对劳动力素质的重视和对技术进步的需求;不过检验这些广泛与一般性的因素并不能有效地引导企业规划策略、左右政府制定政策,而且也不符合我们主要的研究题旨。18我们想问的是:重要的、有商业价值的实用经验与技术是如何被创造出来的?哪些需要创造了这些技术和经验?这个问题只有对特定产业进行全面的观察才能得到解答。例如,具有高度专业能力的人力资源,是产业在现代化国际竞争中最重要的因素,这些人才的培养不只靠着一般的教育体系,更与产业竞争的过程密切关联;如同一项成功的产业技术,它的发展过程往往是为了胜过特定的竞争对手,因此企业会在特定产品上进行数以千计的生产流程设计与改善。前述国家生产力升级的基石正是高竞争力的产业人才与技术发展。
产业竞争优势
因此我们要解释的是,为什么某一个国家的企业能在特定产业中胜过它的国外竞争对手。国际竞争通常包括了出口与经营海外子公司,我们在此特别着重在以高科技与高水平人力资源为主的精密产业中的成功例子,高科技以及高水平的人力,正是提供国家生产力持续增长或激发高生产力潜能的两大因素。
企业要在国际竞技场中获胜,它的竞争优势不外是以较低的生产成本或与众不同的产品特性来制定最佳价格。企业要想持续这种竞争优势,就必须日复一日地提供高质量的产品或服务,或提高生产效率,这些努力都将直接转换成生产力的提高。
如果我们仔细观察任何国家的经济就会发现,能在国际竞争中脱颖而出的产业,通常有各不相同的竞争优势,而且这些优势都集中在特定产品或产业环节上面。19德国出口的汽车常被视为是高档车种,而韩国的出口主力则是零部件和零件;全球的维生素市场上,丹麦产品偏重天然维生素而非人工合成维生素;日本在机床市场上以电脑数位控制的综合加工机见长,而意大利则在个人使用、特殊用途的皮革切削机与烟草制造机等市场保持领先地位。国际贸易的成长造成产业分工和专业化,如果各国政府不再保护缺乏竞争力的产业,各国之间的市场位置势必会因竞争力的强弱而有更大的差异。20
更重要的是,很多产业或特定的产业环节中,真正拥有国际竞争力的竞争者,往往出现在少数几个国家。国家的影响力通常是针对特定产业或产业环节,而不是个别企业。如前面的例子所显示的,各国有影响力的产业通常是多家企业组成的群体,而非由两家公司独挑大梁。而这些在国际竞争中的领先产业,不但只出现在少数的国家,甚至还集中在这些国家的某个城市或地区。另外,根据我们的案例研究,产业与国家之间的关系通常很稳定,一个国家的重要产业发展历史少则数十年,多则超过一个世纪。这些产业的成功有些是因为它的功能性大于商业意义(如太空行业),有些是受到政府的补贴或保护(如电信业、汽车业),这类的成功模式与在开放式的国际竞争中所获得的成功并不相同。我们的研究重心偏重在国际贸易中可以自由竞争的产业和产业环节。因为从它们的发展中我们才可以看到,特定产业的国际竞争中,国家如何发挥强而有力的影响力,而这样的影响力不仅对企业甚至对整个国家的经济繁荣,都是值得重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