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1950—1978年中国进口发展的历史变迁
(一)1950—1978年中国进口规模的历史变迁
1.中国进口总额及其历史变迁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国内经济百废待兴,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华人民共和国采取敌视和封锁政策,我国进口贸易规模十分有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中国政府积极开展对外交流和贸易往来,截止到1950年中国同17个国家正式建立外交关系(1),中国进口总额由1950年的5.83亿美元迅速增长至1951年的11.98亿美元,翻了一番。其后,中国政府继续大力拓展与广大亚非国家的经贸活动,例如,1952年与斯里兰卡开展大米换橡胶的贸易、1956年与巴基斯坦签订煤炭换棉花的贸易合同、1956年与印度尼西亚签订1200万英镑的易货贸易协议等(2)。在中国政府的积极努力下,到1978年,中国进口总额突破了100亿美元,达到了108.93亿美元,大约是1950年的18.68倍。图3-1是1950—1978年中国进口总额的基本情况。总的来看,相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进口总额实现了较大幅度的提升。

图3-1 1950—1978年中国进口总额的基本情况
数据来源:中国海关总署统计司.中国外贸进出口年度报告2017[M].北京:中国海关出版社,2017.
2.中国在世界进口贸易中的地位
从进口总额的角度来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30年间,中国进口贸易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从占世界进口份额的角度来看,这一时期中国进口贸易的发展情况却不容乐观。表3-1是1950—1978年中国进口总额占世界进口总额的比重(以下简称“中国进口份额”)及其排名情况。具体来看,这一时期,中国在世界进口贸易中的地位发生了以下变化:
表3-1 1950—1978年中国进口总额占世界进口总额的比重及其排名

数据来源:WTO贸易数据库。
首先,相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中国进口份额及排名均小幅下降。虽然从总量上来看,中国进口总额已经实现了较大幅度的提升,即由1950年的5.83亿美元增长至1978年的108.93亿美元。但是,随着中国进口总额的增长,中国进口份额及排名并没有明显的提升,反而出现了小幅下降。从具体数字来看,如表3-1所示,1950年,中国进口份额为0.91%,位居全球第27;而到1978年改革开放之前,中国进口份额下降为0.82%,进口排名下降到第29。由此可见,1950—1978年,虽然中国进口总额增长了近20倍,但是,中国进口贸易增长水平却不及世界其他国家,这体现为中国进口份额及排名出现了小幅下降。
其次,中国进口份额与发达国家甚至与拉丁美洲发展中国家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1950—1978年,中国进口份额不仅远低于美国、德国、英国等发达国家,而且与许多周边国家以及拉丁美洲发展中国家相比均存在明显的差距。根据世界贸易组织(WTO)数据库的统计数字,1978年,美国、德国、英国3个发达国家进口总额占世界进口总额的比重分别达到了13.70%、8.96%、5.58%,大约分别为中国当年水平的17倍、11倍、7倍;日本和苏联的进口份额分别达到了5.88%和3.72%,远高于中国的0.82%;中国进口份额甚至不及拉丁美洲发展中国家巴西(1.11%)和委内瑞拉(0.86%)(3)。由此可见,在改革开放前夕,中国进口贸易发展水平与世界许多国家相比存在明显差距,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二)1950—1978年中国进口结构的历史变迁
1.进口产品结构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我国实行计划体制下的对外贸易。对外贸易产品局限于互通有无,调剂余缺,因而进口产品种类较少。表3-2列出了1950年和1978年中国前十大进口产品。可以看出,1950—1978年,中国进口产品结构的基本情况如下:
表3-2 1950年和1978年中国前十大进口产品

数据来源:《中国外贸进出口年度报告2017》。
注:★所标注产品在1950年和1978年均为中国前十大进口产品。
首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中国进口产品种类较少且多为生产资料和农副产品。《中国外贸进出口年度报告2017》的统计显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我国进口产品主要集中于13类产品,而到1978年,进口产品种类增加至25类,新增加的进口产品主要是矿产资源和高端制造产品,具体包括铁矿砂、铜矿砂、飞机、医疗器械、显像管、合成橡胶、汽车零件等。从前十大进口产品可以看出,1950—1978年,生产资料是主要的进口产品,钢材、原油、原木、天然橡胶始终是中国进口的前十大产品。由此可见,这一时期,我国通过进口贸易利用国外矿产资源、技术和先进设备,开展了大规模工业建设,从而服务于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目标。与此同时,农副产品在进口中也占据了重要地位,例如谷物、棉花、成品油等。
其次,钢材一直是最主要的进口产品之一。由表3-2可知,1950年,中国第一大进口产品为钢材,进口数量为41万吨,远远高于第二大进口产品成品油,这反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对钢材的大量需求。然而,受“三年困难时期”等历史事件的影响,1959—1965年,钢材进口量出现了一定下滑,由1958年的164万吨下降到1965年的41万吨,但是,钢材进口在同时期中国进口贸易中仍然处于主导地位;与此同时,谷物进口规模由1958年的22万吨迅速上升至1965年的595万吨。自1965年开始,钢材进口量开始逐年攀升,并于1973年再次成为中国第一大进口产品。到1978年,钢材作为第一大进口产品,其进口量已经达到864万吨,大约是1950年的21倍。
最后,1950—1978年,前十大进口产品的进口总额实现了大幅度提升,但是,进口产品种类并未发生明显变化。从前十大进口产品种类的变化情况来看,由表3-2可知,与1950年相比,铁矿砂、化肥和显像管替代了成品油、食用植物油和金属加工机床,成为改革开放前夕中国前十大进口产品,这主要是中国工业化建设增加了机床的国内供给以及工业转型升级对高技术产品显像管进口需求攀升导致的。1950—1978年,钢材、谷物、原油、原木、棉花、天然橡胶、纸浆等产品始终是中国最主要的进口产品。具体而言,对比1950年和1978年的进口数据,中国前十大进口产品规模以几十倍甚至几百倍的增长幅度实现了快速增长。此外,谷物、原油和原木的进口排名有所上升,而棉花、天然橡胶和纸浆的进口排名相对下降。
2.进口来源地结构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中国进口来源地分布受到外交关系和国家关系的深刻影响。表3-3是1950年和1978年中国前十大进口来源地。具体来看,1950—1978年,中国进口来源地结构的基本情况如下:
表3-3 1950年和1978年中国前十大进口来源地

续表

数据来源:《中国外贸进出口年度报告2017》。
注:★所标注国家在1950年和1978年均为中国前十大进口来源地。按照海关统计惯例,“德国”指当时的德意志联邦共和国。
首先,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相比,中国进口来源地在数量上有所拓展,但涉及的国家(或地区)仍然十分有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华人民共和国采取“封锁”和“禁运”政策。在当时的国际背景下,我国进口贸易伙伴主要涉及全球23个国家(或地区),大多数进口贸易伙伴是马来西亚、印度、日本、巴基斯坦和泰国等亚洲周边国家(或地区),少数是苏联、英国、德国等欧洲国家。随着20世纪70年代外交关系的改善,我国进口贸易伙伴数量增加到全球40个国家(或地区),新增加的进口来源地主要包括新加坡、菲律宾、越南、伊朗、孟加拉国等7个亚洲国家,还有5个欧洲国家和4个拉丁美洲国家,如奥地利、西班牙、挪威、巴西、墨西哥等。
其次,中国进口主要集中于少数几个国家(或地区),进口额在国家(或地区)间的分布极为不平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以苏联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国家迅速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权,并且给予中国大量经济和技术援助,因此,这一时期中国主要与苏联、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进行经贸来往。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苏联一直是中国第一大进口来源地。从具体数字来看,如表3-3所示,1950年,中国从苏联的进口占中国进口总额的份额为31.73%,其后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1955年,中国从苏联的进口占中国进口总额的份额达到历史最高值64.63%,此后虽然有所下降,但始终维持在30%以上。到20世纪70年代,随着中国同西方国家国际关系的改善,德国、美国等发达国家逐渐成为中国主要的进口来源地。到1978年,日本替代苏联成为中国第一大进口来源地,中国从日本进口占中国进口总额的1/4以上,这一比重虽然较1950年有所下降,但中国进口总额在国家(或地区)之间分布的不平衡性仍然十分明显。
最后,中国进口来源地由周边发展中国家(或地区)逐步转向美日欧等发达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国采取敌视和封锁政策,中国曾在较长一段时间内采取“一边倒”的对外贸易政策,中国20世纪50年代的进口贸易严重依赖苏联。除“一边倒”开放以外,这一时期中国也大力开展与广大亚非国家的经贸活动。从表3-3中可以看出,1950年马来西亚、印度、巴基斯坦等亚洲发展中国家(或地区)是中国前十大进口来源地。到20世纪70年代,中国同美国(1972年2月签订《中美联合公报》)和日本(1972年9月中日建交)等发达国家的国际关系得到改善。在有利的国际背景下,中国从日本、美国、德国的进口总额迅速上升,美欧日等发达国家成为中国主要的进口来源地。1978年,除苏联以外,中国其他前十大进口来源地均为发达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