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章 梁启超之进学及师友
19世纪中叶,在内忧外患中,中国逐渐步入了近代的历史进程。由于这一进程是伴随着中国的政治、民族、社会和文化等全方位的危机而展开的,因而它从一开始就具有与西方近代化不同的底色。在传统的政治秩序和价值体系都遭受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时,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无论他们所坚守的是哪一种信念,都包含着对国家命运和前途的深切关怀,“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是他们思想和实践共同的意义。在这些寻求救国救民真理的人物之中,梁启超无疑是十分引人瞩目的一位。他自言:“余生同治癸酉正月二十六日,实太平国亡于金陵后十年,清大学士曾国藩卒后一年,普法战争后三年,而意大利建国罗马之岁也。”[1]他将其出生时间与中外大事件联系在一起,似是暗示着要在此风云变幻的时代承担起对国家民族的重大责任,而其起号“任公”,也正表明了他要勇担责任、奋斗不止的心志,综观其一生的活动,事实上他就是这么做的。而最让人惊讶和叹服的是,他在56年的生命中留下了1400多万字的著述,涉及政治、经济、文学、史学、哲学、新闻等诸多学术领域,给后人留下了一笔丰厚的精神文化遗产。
梁启超的生平与思想发展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1873年出生到1898年的“戊戌政变”。在甲午战争之前,他同传统士人一样,主要是追求科举功名;在“甲午”之后则主要从事维新变法活动。第二阶段从1898年9月逃亡日本至1912年回国,这是他宣传介绍近代西方各种理论学说的主要时期。第三阶段从1912年至1918年欧游,他活跃于民国的政治舞台,曾先后任袁世凯政府的司法总长、段祺瑞内阁的财政总长。第四阶段从1920年3月欧游回国至1929年去世,他离开官场,专事教育和学术研究。[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