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当前的舆论态势
党的十八大是“微博时代”召开的第一次党的代表大会。十八大召开以来,来自现场的新闻牵动着国人神经,然而受制于时间、地点的约束,使人们不可能每时每刻坐在电视机前收看直播,移动互联网的优势由此得以凸显。借助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移动终端,各类移动新闻客户端让用户得以随时随地获取十八大新闻。微博成为网民热议十八大的集结地。据统计,截至2012年11月8日晚19时,腾讯微博“聚焦十八大”话题数量超过1亿个。
当2009年微博进入中国人视野时,恐怕很少有人会想到,仅仅3年时间,中国的微博用户会快速增长到接近4亿,以微博为代表的自媒体深刻地影响到了我们的生活。当今中国,众声喧哗。概言之,社会舆论中存在三种话语体系,一种是网上活跃知识分子的批判性话语体系,一种是社会上表达各种诉求的民间话语体系,一种是传递政党主张、国家意志的治理者话语体系。在三种话语体系的交流交融甚至交锋中,能不能求同存异、最大限度地弥合分歧争端,能不能引领舆论、最大限度地凝聚共识,更多释放“正能量”,决定了媒体的价值和作用。
(一)新兴媒体异军突起
近两年,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新兴媒体,发展速度十分惊人。新媒体的本质特征是技术上的数字化、传播上的互动性。中国互联网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最新统计显示,截至2012年6月底,中国网民数量达到5.3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39.9%,中国成为“世界上网民最多的国家”。中国5亿多网民已成为一个庞大的社会群体,其中大多数是年轻人,代表明天,代表未来。
目前,全国共有网站230万个、手机网民3.6亿,微博用户达3亿以上。近年来,全国发生的所有新闻舆论事件的背后,都有这些新兴媒体的影子。网络成为社会事件的“放大器”和社会情绪的“发泄器”,而微博更将这两大功能无限放大。微博传播不是点对点、点对面的传播,而是裂变式的广泛传播,一个人的微博可以被其“粉丝”转发,再被“粉丝”的“粉丝”转发,不断蔓延。有关实验表明,一条微博在半天之内可以传到国内各地及10多个国家和地区。前不久,“表哥”杨达才被撤职,网民再次欢呼网络监督的胜利。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陕西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局长杨达才在2012年延安“8·26”特大交通事故中陷入“微笑门”后,又被网友“人肉搜索”发现其在不同场合分别佩戴多块名表,还戴高价眼镜。最终,这名被网民戏称为“表哥”的局长,在舆论旋涡中被纪检部门立案调查,最后被撤职。
近年来,无论是陕西“周老虎”事件、武汉“经适房六连号”事件,还是南京“天价烟局长”、“史上最牛团长夫人”、“广州越秀区委常委、武装部政委方大国与空姐冲突”、重庆“雷政富不雅照”等事件,人们一次次地看到了网络监督的巨大潜力和实际效果。
“微博改变中国”已成为不少网友的共识,网络上流行这样一段话:“当你的粉丝超过100,你就好像是一本内刊;超过1000,你就是个布告栏;超过1万,你就像一本杂志;超过10万,你就是一份都市报;超过100万,你就是一份全国性报纸;超过1000万,你就是电视台。”虽然用词略显夸张,但微博的影响力由此可见一斑。微博方兴未艾,微信又开始悄然崛起,它不受140个字的限制,可传音频视频和图片,将博客和电子邮箱的功能集为一体,可在微群里迅速传播。
(二)传播格局深刻变化
新兴媒体的崛起突破了传统新闻传播的时空,打破了传统新闻传播格局,颠覆了传统新闻传播规律,刷新了传统新闻传播的理念。传统媒体的传者和受者定位非常明确,传者是信息的发布者,受者只能被动地接收,不管喜欢或讨厌,无从表达对信息的看法。但是新媒体使传者和受者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受众不再是被动的信息消费者,而具有了与传者交互信息的功能,甚至转变成传者的身份。特别是微博的兴起,改写了中国的传播格局: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户万户微博开。现在的社会生活,几乎已到了无“微”不至的地步。
近年来,传播格局出现了三个明显的趋势:一是网络媒体化,二是媒体网络化,三是媒体大众化。互联网的普及,打开了公众话语权的大门。论坛、跟帖、博客特别是微博客的兴起,催动了新闻媒体平民化、大众化的进程,使公众取得了新闻媒体所拥有的话语权。新闻传播进入了“自媒体”时代,“处处有媒体,人人是记者”。“自媒体”爆炸式膨胀,分散了传统媒体的受众,挤压了传统媒体的空间,稀释了传统媒体的话语浓度,钳制了传统媒体的作用。客观上,传媒领域正在面临重新洗牌的压力。对此,我们应该正视,更应该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