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
魏文帝曹丕
魏文帝名叫曹丕,是魏武帝曹操的第二子,曹魏王朝的开国皇帝。他结束了汉朝四百多年的统治,是三国时代的第一位皇帝。他在位期间采取宽仁政策,减轻徭役和兵役,使得饱受战乱的北方地区逐渐安定下来,为以后北方的繁荣富强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他心胸狭隘,对诸兄弟刻薄寡恩,残酷压制,在中国历史上也是备受谴责的皇帝。
满门英豪 诸子争嗣
曹丕,字子恒,中平四年(公元187年)生于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谯城)。他5岁就开始学习骑马射箭,跟随父亲曹操南征北战,在马背上长大。他后来的卓越学识许多都来自于这一段马背生活。不仅如此,戎马生涯更是磨练得他胆识超人。建安二年(公元197年),曹操与张绣作战,曹军被围,曹操的长子曹昂和侄子曹安民,以及他手下猛将典韦都战死了,可随军出征的曹丕却骑马突围脱身,这时他才11岁,实在令人称奇。
曹丕十几岁时就开始领兵打仗,并且屡建奇功。像他这样文武双全的少年英雄,在历史上也并不多见。此时曹操正“挟天子以令诸侯”,他以汉丞相的名义征讨四方。在剪除异己的过程中,曹操的实力迅速壮大,成了实际上的中原霸主。曹丕的其他兄弟也是在征战中成长的。他们与曹丕一样,都文武双全,且很有政治野心。
曹操在战场上杀伐一生,他虽有称帝的野心,但考虑到时机还不成熟,没有这样做,篡汉立魏的大业就只能由儿子们来完成了。这样,立嗣就成了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曹操儿子可不少,有25个。曹操不仅是个枭雄,也确实是个伟大的父亲,他培养出了好几个优秀的儿子。其中最出名的有3个,曹丕、曹植和曹冲。在长子曹昂在被张绣围攻时战死后,次子曹丕就成了长子。25个儿子中,只有曹丕、曹彰、曹植和曹熊是正室夫人卞氏所生,其他都是庶出,没有资格成为继承人。按照嫡长子继位的传统,曹丕是最有优势的。何况他能文能武,24岁已经是五官中郎将和副丞相。不过,曹操不是普通的父亲,他雄才伟略,有敢于灭汉自立的魄力,就不会拘泥于嫡庶之别。况且曹丕还有几位同样文韬武略、雄心勃勃的兄弟。他的太子之路注定不会平坦。
能者居上 曹丕得立
曹丕要做太子,就要打败那一大群兄弟。令人惊讶的是,他的头号政敌居然是小小年纪的曹冲。曹冲是曹丕的同父异母弟弟,容貌俊美,仪表不凡。他聪敏早熟,五六岁时就展现出成年人的才识和智慧,因而最得曹操欢心,经常在朝臣面前夸赞他,说他既有才识,又有仁心,言辞中很有立曹冲为嗣的意思,可惜曹冲13岁就病死了。曹操对曹冲的死十分悲痛,曹丕曾劝慰他节哀,曹操说:“这是我的不幸,却是你们兄弟的大幸。”可见曹冲不死,曹丕的帝位不一定能坐上。曹丕后来自己也承认这一点,他说:“若是仓舒(曹冲的字)在世,我也不会有天下。”
曹丕的另一个劲敌是他的二弟曹植。曹植生于公元192年,只比曹丕小5岁,他也是跟随父亲四处征战中成长起来的。曹植同样文武双全,胸怀大志,并且才思敏捷,比曹丕还要有才华,在历史上曹植的文才也是很有名气的。公元210年,曹操在邺城(河北临漳县)筑铜雀台,这就是后来唐代大诗人杜牧在《赤壁怀古》中写“铜雀春深锁二乔”的铜雀台。曹操带着儿子们登台做赋,其中曹植一挥而就,文辞通达优美,令曹操惊叹。曹植也意在太子之位,心思都放在政事上。所以曹操每次问他国事,他都应答如流。曹操因而对曹植很满意,许多大臣也劝曹操立曹植为太子。
曹丕眼看曹植风头正盛,不敢掉以轻心,就与亲信精心谋划。其实曹植只是文采胜过曹丕,在政治谋略上却不如他。曹丕听从谋士贾诩建议,厉行节俭,待人宽厚,做事兢兢业业,这就逐渐引得了曹操对他的关注。而曹植文人习气较重,经常一时兴起,饮酒放纵,他不拘小节,也不懂得掩饰自己的缺点,曹操见了就对他越来越不满。加上曹植之妻喜好奢华,经常衣着华丽,曹操好俭朴,很不喜欢她,后来还以其违反服饰制度为由赐死了她。如此一来,曹操在立太子的问题上,重心也不再偏向曹植。曹操就曾立嗣之事私下询问过贾诩。贾诩笑而不答,曹操追问,他就说:“我正在思考袁本初、刘景升父子之事。”袁本初(袁绍)和刘景升(刘表)都因为废长立幼而导致灭亡的,曹操因为这句话正式确定了立嗣人选。
曹植像
东汉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31岁的曹丕终于被曹操立为魏王太子。三年后(公元220年),曹操头疼病发作,不久病逝于洛阳。曹丕一边与文武百官一起办理曹操的丧事,一面派御史大夫华歆进皇宫,逼迫汉献帝下诏退位,交出玉玺,让位给曹丕。一天之内,曹丕继位称帝的仪式全部筹备好了。十月二十八日这天,曹丕受禅称帝,他就是曹魏帝国的第一位皇帝魏文帝。曹丕废汉献帝自立,国号魏,史称曹魏,定都洛阳,建年号为黄初,终结了汉朝400多年的统治。
勤勉治国 贬抑诸弟
曹丕文韬武略,在治国上很有才华。他一直都很重视对人才的培养和选拔。早在他任五官中郎将时,就开始培植自己的势力,府中宾客如云。后来他又听从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创立九品中正制。就是通过品评,将人分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等,朝廷任命中正官到各地主持品评,被评为上等的人士将被推荐到各级政府中去做官。这是对汉代实行的州郡察举选官制度的改革。察举制是指,凡要进入官场,必须经过大臣的举荐。九品中正制赋予了中正官考察各地士人的权力,后来就变成了人才的高下都由中正来判定。而担任中正的都是豪族显贵,所以他们判定为上品的人才,自然出自名门大族。这种制度对后来门阀政治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
曹丕成为魏王太子的当年六月,就领军南征,以便向臣民展示自己治国将兵的能力。曹丕大军于八月浩浩荡荡地来到安徽亳县,使得孙权震惊,遣使送来珍宝向他示好求和。其实孙权实力也相当雄厚,当初曹操都拿他无可奈何,曹丕与他真枪实战,也不一定能打成平手。于是曹丕顺水推舟,接受孙权的求和。这样既不用交战,又树立了自己的威信。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曹丕与孙、刘对抗,都占了上风。于是,曹丕的威望大增。
曹丕称帝之后,主要精力放在内政上。为了广征贤才,他规定凡人口达到万户的郡国都要推举孝廉一人。为了弘扬儒学,他恢复了因汉末战乱而关闭的太学,并专设“春秋谷梁”博士,又在全国大修孔庙。他还设立中书省,总理全国事务。他吸取东汉后期后妃及外戚专权的教训,下诏明文规定妇人不得干政,太后不得临朝,外戚不得担任辅政大臣。在曹丕的治理下,魏国政治清明,百姓也逐渐安定,北方很快就兴盛繁荣起来。
曹丕的帝位几经争斗,来之不易。那些曾经与之争储的兄弟,自然都是曹丕的心腹大患。于是他对这20多人都进行了残酷的打击和压制。
曹丕打击的第一个就是曹植。曹植才华出众,身边又有一大群文人协助,实力不容小觑,曹丕就先铲除他的谋士。名士丁仪很有才干,曾协助曹植争夺太子之位。后来曹植争储失败,丁仪仍然与他把酒赋诗,关系甚密。曹丕一当上太子,就找了个借口将丁仪兄弟逮捕入狱。曹植托与曹丕关系密切的夏侯尚去说情,但曹丕还是杀了丁氏兄弟,甚至把丁氏所有男丁都诛杀了。
接着,文帝曹丕又分遣诸兄弟回各自的封地。其中曹彰自认为曾追随先父曹操征战有功,很有将才,希望能得到皇帝的重用。但曹丕认为他手握重兵,对自己是个巨大的威胁,就坚决地收回他的兵权,遣回封地中牟县,后来又封曹彰为任城王(今山东济宁),把他遣得远远地。曹植更是惶惶不安,生怕引起曹丕的嫉恨,就胆战心惊地回自己的封地临淄了。
——柏杨
公元221年,曹丕称帝已经一年了。为了彰显曹魏王朝的福祉,他为功臣们加官进爵。为了掩饰自己的薄情,他也将各位兄弟们晋爵为公,不过却没有晋封二弟曹植。原来曹植当了临淄侯,离开了原来的那群文人朋友,心中郁闷,终日饮酒,醉后胡言乱语。监督他的监国官灌均就上奏文帝,说曹植“醉酒悖慢,劫胁使者”。曹丕大怒,立即派人把曹植抓到京城来治罪。他们的母亲卞太后连忙求情,说曹植只是文人习气,恃才放旷,念在是同胞兄弟,希望能饶他一命。曹丕虽然想杀曹植,但也不好拒绝母亲的请求。他就说:“子建(曹植的字)是我兄弟,我也爱惜他的才华,我只是想治一治他的疏狂脾气,不会真的杀他。”曹丕的心腹华歆劝曹丕除去曹植这个心腹大患。因为有了太后求情,曹丕不好答应。华歆就帮他出主意,说:“人人都说子建才高,能出口成章,我看是吹牛,皇上可以试试他的才华,如果传言是假,正好杀了他;如果他真有才,就贬他。”曹丕也觉得这是个好办法。曹植被抓到京城,自知情况不妙,就赶紧向曹丕请罪。曹丕说:“你我虽为兄弟,朝堂上却是君臣。你竟敢恃才无视礼仪,实在罪不可恕。先王在时,你就自诩文章第一,我怀疑那些都是旁人代笔。现在你若七步之内能赋诗一首,我就相信你有真才,免你死罪。如若不能,就从重处罚!”曹植请他出题,曹丕说:“你就以‘兄弟’为题吧,但不许涉及‘兄弟’二字。”曹植脱口而出:“煮豆燃豆萁,漉豉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丕听了,想到两人毕竟是一母同胞的兄弟,也不禁心软下来。于是贬曹植为安乡侯,并未杀他。后来虽然曹植郁郁而终,但曹丕始终没有杀他,除了因为他文人习气,对自己威胁不大外,这首七步诗或多或少也有一定的影响。
相比曹植,曹彰的命运就更惨。曹彰长得虎背熊腰,在众兄弟中,他的武艺最好,加上他精通用兵之道,实在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将才。不过他越优秀,曹丕就对他越忌惮,时刻担心他会起兵造反,威胁到自己的统治。于是,曹丕就一直想除去这个隐患。公元223年,曹彰进京朝见,曹丕就指使人在食物中下毒,毒死了曹彰。
曹丕对诸位兄弟的严厉打压,虽然稳定了自己的统治,却也使得皇室孤立无援,这样也导致了后来司马懿父子能轻松篡夺曹魏的政权。
争雄三国 文领风骚
曹丕在国内励精图治,兴复了北方经济。同时,他任用原辽东郡守公孙恭为车骑将军,稳定了辽东地区;任命张既为凉州刺史,平息了胡人的叛乱。又重新与西域建立联系,密切了与边疆少数民族的关系。这些措施,都巩固了曹魏政权的统治。
曹丕称帝前,天下已是三足鼎立的局面。到了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起兵几十万攻打东吴孙权,要为自己死去的结拜兄弟关羽报仇。孙权见形势严峻,就派人拜见曹丕,愿意臣服。曹丕欣然接受了孙权的降表,封孙权为吴王。此时蜀吴之战还在继续。蜀军用树木做栅栏,连营七百多里,这一点犯了兵家的大忌。结果孙权任命的大都督陆逊,在彝陵用火攻大破刘备军。为了控制孙权,曹丕提出让他把儿子送到洛阳做人质,以便双方能放心合作。不料孙权百般托词,就是不答应。曹丕见孙权没有诚意,勃然大怒。他想着蜀吴战事刚刚结束,吴军疲敝,就决定出兵伐吴。属下刘晔等认为时机不合适,且吴地水泽众多,对魏军也不利,但曹丕不听。曹军10万伐吴,却因东吴戒备森严,无功而返。回来路上,东吴部将高寿率500勇士在途中突袭曹丕军营。结果高寿抢了曹丕的御车“羽盖”扬长而去。曹丕征战一生,立过无数功勋,但他一生的最后一次战役就这样结束了。
曹丕的文才虽不及曹植,却有他的独到之处,在文学上同样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曹丕的诗歌多描写男女爱情和游子思妇题材,细腻婉转,非常优美,而且形式多样,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无所不有,其中五言诗和七言诗成就较高。他写的《燕歌行》,语言浅显清丽,可能是中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七言诗。曹丕也比较擅长散文,他著有《典论》一书,虽然大部分已经散佚或残缺不全,但其中保存下来的《论文》篇,可以说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文学理论批评专著。此外,他的《与吴质书》、《又与吴质书》悼念亡友,凄楚感人,对后来短篇抒情散文的发展是有影响的。曹丕曾下令,命王象等儒学者们撰集经传名曰《皇览》,《皇览》是中国最早的一部类书。曹丕还是当时文坛领袖,邺下(今河南安阳)文人集团的实际领导人。他收集整理编纂了许多文人的作品。“建安七子”的称谓也是最早出现在他的《典论·论文》中。
黄初七年(公元227年),南征归来的魏文帝曹丕,率疲敝之卒回到了许昌。10万大军出征,却隔着浩荡的长江对吴束手无策,归途中还被500人弄得惊慌失措,实在让他感到耻辱。在即将进城前,许昌的南城门突然倒塌。曹丕认为此乃不祥之兆,就决定不进城,转头去了洛阳。不想他刚到洛阳就一病不起了,弥留之际,他下令立曹叡为太子,司马懿为辅政大臣。这年五月,文帝曹丕在洛阳病逝,终年40岁,葬于首阳陵(今河南渑池首阳山南)。曹丕在位7年,他雄图伟略,文采风流,对中国历史影响深远。
魏明帝曹叡
魏明帝名叫曹叡,是魏文帝曹丕的长子,曹魏王朝的第二位皇帝。他机智有谋,任人唯贤,在治国上有一定的才华。但他同时又追逐享乐,荒淫无度,最终又导致了曹魏政权的败落。
曹叡的母亲是甄皇后。甄氏本是袁绍次子袁熙之妻。曹丕随曹操攻破邺城(今河南安阳)时,见到甄氏貌美,就娶她为妻。不久甄氏就为曹丕生下一子,取名曹叡。曹叡从小就聪明伶俐,很得曹丕的喜爱。不过曹丕对甄氏的宠爱并没有持续太久,就又纳了安平人郭永之女为贵妃。郭贵妃为人聪明,善解人意,很快得宠。郭贵妃为了当上后宫之主,就经常排挤已经失宠的甄氏,甚至说曹叡是袁熙之子。曹丕信以为真,竟处死了甄氏。随后,郭氏被立为皇后。幸亏郭皇后一直没有儿子,才没有对曹叡动杀机。曹叡小小年纪就已经洞察后宫险恶,为了避免招来祸患,他一直认真读书,做出不关心身边事的样子,这样才保全了自己。
曹叡能当上皇帝,与他幼年仁爱之心分不开。曹叡15岁时,曹操病死,曹丕继位为魏王。一次,曹丕带他出去打猎,山林中发现了一大一小两只鹿。曹丕射死了母鹿,小鹿躲到曹叡旁边瑟瑟发抖。曹丕命令他射鹿,他却把小鹿放走了。面对曹丕的责备,曹叡说:“父亲,您已经杀了它的母亲,我怎么忍心再杀它呢?”曹丕想到自己杀死甄氏之事,很愧疚,对曹叡说:“你的仁慈之心,我比不上啊!”曹丕有9个儿子,最终却把帝位传给了他,与他的仁爱确实分不开。公元226年,曹丕病死,22岁的曹叡即位,是为魏明帝。
曹叡初即位,为政勤勉,还是有一番作为的。他以前行事低调,不参与朝政,对朝中官员的情况都不清楚,身边也没有能够信任的人,所以想要巩固皇位很不容易。他称帝时,中军大将军曹真、镇军大将军陈群、抚军大将军司马懿辅政,他对这些人并不信任。为了加强君权,曹叡采取了分而治之的办法。他先把将手握重兵的大将分配到各地,让曹休镇守淮南,曹真镇守关中,司马懿镇守南阳。这样,他们既能独当一面,又不能互相联合。大将军都走了,曹叡就开始整顿朝廷官员。他首先优待前朝老臣,赢得他们的支持。在掌握政权之后,就考查官吏,选拔有才之人充任,罢免虚华无用的官员。皇权稳固后,他又回过头来削弱几个大将军的军权,这样中央大权就牢牢掌握在曹叡手中。在曹叡的统治下,各级官吏各司其职,各项政策都得以有效施行,魏朝的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国家实力大大增强。
在对外政策上,曹叡也采取了很有效的措施。此时三国鼎立之势早已形成,刘备死后,蜀汉丞相诸葛亮一直主张联合东吴,抗击曹魏。但东吴却游走在曹魏和蜀汉之间,徘徊不定,有时向曹魏靠拢,逼迫蜀汉让步。而曹魏也常常联合诸葛亮,对付东吴。三国关系复杂多变。但曹叡当政后,就决定拖垮蜀汉政权。诸葛亮6次北伐,曹叡都避其锋芒,并抓住机会派出司马懿围追堵截蜀军,导致诸葛亮北伐屡屡失败,最终还病死在五丈原。诸葛亮一死,蜀汉再也没有实力与曹魏抗衡,最后被魏所灭。
可惜曹叡的励精图治并没有坚持下去,国家一稳定强盛下来,他的缺点就出来了。曹叡喜欢建宫殿,如果他是普通人,也许会成为一个出色的建筑师,可作为皇帝,他的爱好就会影响整个国家。曹叡对建筑有着狂热的兴趣,在东汉末年的动荡之后,民房宫宇都残破不堪,这给了曹叡发挥建筑才华的舞台。他刚即位就为死去的母亲甄氏修建陵园。接着他又先后修建了洛阳宫、昭阳殿、太极殿等十几处。这些宫殿规模宏大,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使得刚刚恢复的经济很快就凋敝下去。有忠直的大臣进谏劝阻,他根本不听。
——晋·陈寿《三国志》
曹叡的另一大爱好就是美色。宫殿修起来了,曹叡就在宫中广置美人。他乘车出游,见到中意的女子,都要带回宫中,结果宫中就有了数千美人。后宫庞大,花钱也多,费用竟然与军费持平,实在令人惊叹。曹叡也由此被百姓称为“流氓皇帝”。他还从美人中选出识文断字的6人担任女尚书,让她们代自己处理奏折,自己就在宫中淫乐。皇后毛氏曾经规劝他,结果却被他赐死。由于魏明帝曹叡荒淫无度,才30多岁就掏空了身子,疾病缠身。他后宫美人众多,也没有生下儿子,后来从宗室中领养了两个儿子,曹芳和曹询。
景初二年(公元238年),纵欲过度的明帝终于油灯枯尽,死在洛阳宫中。临终前,他把年幼的曹芳和曹询托付给曹爽和司马懿,并立曹芳为太子,由曹爽和司马懿共同辅政。明帝在位13年,终年35岁。他死后被追谥为明皇帝,葬于高平陵。曹叡一生,既兴旺了曹魏王朝,又亲手摧垮了自己辛苦建立的基业,令人惋惜。
蜀汉昭烈帝刘备
汉昭烈帝名叫刘备,是蜀汉王朝的开国皇帝。刘备是西汉中山靖王刘胜之后,刘弘之子。他以仁厚著称,善于用人,皇族意识很强,以光复汉室为己任,在乱世之中开创了蜀汉基业。
桃园结义 乱世起兵
刘备,字玄德,东汉延熹四年(公元161年)生于涿县(今属河北)。从血统上说,刘备确实是“帝室之胄”,他的先祖刘胜,是西汉景帝刘启的儿子、汉武帝刘彻的兄弟,曾受封为中山靖王。刘胜一生享尽荣华,死了都是金装玉裹。今人在河北满城出土的金缕玉衣就是他的,可见其荣耀。不过,由于汉武帝实行“推恩令”,把诸侯王的属地一代代分割给子孙,到了刘备的父亲刘弘这一代,就剩下一个汉室皇孙的名义了。刘备的父亲刘弘曾做过州郡一级的小官,不过他死得很早,留下刘备与母亲相依为命。刘备从小家境贫寒,只好自己编织一些草鞋、凉席拿到街上去卖,以此来维持生计。
刘备从小就不喜欢读书,他喜欢结交豪杰,想做大人物。渐渐地,刘备在涿县一带认识了不少朋友,有了一点名气。
刘备一直都想做大事,在他24岁时,机会终于来了。东汉灵帝光和七年(公元184年),爆发了黄巾大起义。东汉朝廷派兵镇压起义军时,各地的军阀豪强也纷纷打着讨贼的旗号起兵,占地为王,扩充自己的实力。刘备也在地主乡绅的资助下,趁机招兵买马,拉起了一支队伍,参与镇压起义军。这期间,他结识了一生中最重要的两个人物:张飞和关羽。关张二人是应招而来的,他们与刘备意气相投,于是就在桃园结拜为兄弟。后来这二人为刘备的江山大业立下汗马功劳,桃园三结义成为了历史上的一段佳话。
凭着镇压黄巾军的功劳,刘备被封为安喜(今河北定县东)县尉。胸怀大志的刘备对小小的县尉一职并不满足,正好这时郡太守派下来巡查的督邮到处敲诈勒索。督邮见刘备没有给他送礼,就要撤他的职。刘备一气之下,带人冲到督邮的住处,把他绑到树上,用马鞭狠狠地抽了100多鞭,还不解气,要杀了督邮,吓得他连连求饶。刘备就把自己的官印挂在他的脖子上,然后扬长而去。当时东汉朝廷忙着剿灭黄巾军,也没人来问刘备的罪。
刘备弃官后,就带着自己的一帮人马去投奔早年结交的好友,幽州军阀公孙瓒。公孙瓒任他为平原县令,后来又做了平原国相。此时天下大乱,军阀混战,百姓流离失所,许多有才之士也颠沛流离。刘备虽然官位不大,但他为人正直,遇人宽厚,且他在平原既能抵御外敌,又能积聚粮草,于是许多人都来投奔他。刘备对投奔而来的人非常照顾,与他们同桌而食,同席而卧,很得人心。刘备的好名声就渐渐传开了。
此时军阀混战更加激烈,袁绍率兵攻打公孙瓒时,曹操也带兵讨伐徐州牧陶谦。陶谦派人向公孙瓒求救,公孙瓒自顾不暇,就派了刘备去援助陶谦。这时刘备的实力很弱,他手下除了一千多士兵,就是几千归附的饥民。他带着这样一群人来到徐州,陶谦只好又给了他四千兵士,任他为豫州刺史,让他据守小沛(今江苏沛县)。不久,陶谦病重,临死前,他嘱咐部下麋竺,说:“只有刘备才能安定徐州。”就这样,刘备接管了徐州,一跃而跻身到大军阀的行列。
四处流浪 寄人篱下
刘备成为徐州牧后,还没来得及大发展,就惹上了麻烦。临近徐州的淮南大军阀袁术,本想趁着陶谦新死,自己占据徐州,没想到让刘备抢了先,于是袁术就率兵攻打刘备。刘备手下兵力不足,勉强迎战,没想到袁术又勾结了吕布来围攻他。刘备抵挡不住,只好去投靠曹操。吕布趁机自封为徐州刺史。
刘备为人仁义,又很会赢得人心,名气已经传遍了天下。曹操见他来投奔,十分高兴,就举荐他为豫州牧。豫州牧只是一个虚衔,不过也给刘备带来了更高的声望。曹操又分了一些兵力给刘备,让他回小沛收集余部,攻打吕布。曹操又亲自率军夹击吕布,将吕布活捉了。吕布向曹操求饶,表示愿意归顺。曹操爱惜吕布勇猛,有些心动。刘备在旁边,就以吕布侍奉丁原与董卓之事来提醒他。曹操想想,也觉得这样出尔反尔的人的确不能用,就杀了吕布。曹操带着刘备回到许昌,又上表推荐他做了左将军。
刘备来到许昌后,见到了被曹操挟持的汉献帝刘协。刘协一直不满做傀儡皇帝,正与董承、王服等人密谋诛杀曹操。因为刘备是汉室后裔,他们见到刘备十分高兴,刘协还称刘备为“刘皇叔”。从此刘备的皇叔之名天下皆知,成为他以后最大的政治资本。刘备一直想兴复汉室,自然答应与他们合作起事,并从董承手中接过了汉献帝血书的“衣带诏”。
刘备虽答应参与诛曹,但他为人十分谨慎。曹操是个多疑的人,表面上厚待刘备,实际上对他戒心很重。刘备也怕遭曹操猜忌,就深居简出,对外事一律不关心,他甚至在自己住的院子里锄地种菜。一日,刘备正在浇菜,曹操派人请他,刘备只得胆战心惊地去见曹操。拜见后,曹操不动声色对刘备说:“在家做得大好事!”说者有意,听者更有心,这句话吓得刘备面如土色。曹操又转口说:“你学种菜,不容易。”这才使刘备稍稍放心下来。二人在小亭中坐下,煮上一壶青梅酒开怀畅饮。曹操兴起,谈论天下英雄。他让刘备说说当世谁是英雄。刘备随口说是袁绍,让曹操否定了。此时天空阴云密布,大雨将至。刘备问曹操谁能当英雄,曹操单刀直入说:“当今天下英雄,只有你和我两个!”刘备以为自己的野心暴露,吓得筷子都掉了。正巧此时雷声大作,大雨倾盆。刘备灵机一动,从容地低下身拾起筷子,说是因为害怕打雷,才掉了筷子。曹操见刘备如此懦弱,也就放松了对他的戒备。青梅煮酒论英雄也由此得来。刘备怕曹操再猜忌自己,就暗中备好了退路。等到曹操再次想到刘备时,他早已跑得没了踪影。
昭烈帝刘备像
刘备离开曹操后跑到徐州,立即杀了徐州刺史车胄,然后将汉献帝血书诛曹的诏书公告天下,公开打起了反曹的旗帜。很快就有郡县响应,归附了刘备。曹操追悔莫及,马上出兵攻打刘备,但未能取胜。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董承等人还没行刺曹操,就被曹操发觉了。曹操处死他们后,得知刘备也参与了密谋,他盛怒之下,就亲自领兵去讨伐刘备。刘备寡不敌众,只好去投奔袁绍。而刘备的妻子和大将关羽都被曹操擒获。曹操爱惜关羽的才华,就厚待关羽。关羽见此时形势不利,又为了保全刘备的家眷,就投降了曹操。但是关羽很重义气,他向曹操提了三个条件:一是只降汉室不降曹操,二是要求曹操礼待刘备的妻儿,三是一旦得知刘备的消息,他立刻去追随。关羽对刘备的这番情意,连曹操也很感动,加上他实在是喜欢关羽,就答应了关羽的请求。
——易中天
刘备去投奔袁绍,这时袁绍与曹操的争战已经持续了很久。袁绍以为自己多了一分抗曹的力量,十分高兴,就以隆重的礼节接待他。不久,那些溃散的兵士又跑回来追随刘备,刘备的元气就逐渐恢复了。袁军与曹军相持在官渡(今河南中牟附近),袁绍让刘备带兵袭击曹军的后方。这时,得知刘备消息的关羽,带着刘备的妻儿逃了过来,张飞也回来了。刘备见兵力完全恢复,就改为率军攻打曹操的根据地许昌。不久,袁绍在官渡之战中全军覆没,刘备没了依靠,就南下投奔荆州太守刘表。
刘表与刘备同为汉室宗亲,他才能平庸,虽拥兵十万,但没有太大的作为。他客客气气地接待了刘备,不过心里却对这位同宗很猜忌。他就让刘备驻扎在荆州北部的偏远小城新野(今河南新野),防备曹军南下。
三顾求贤 功成三分国
刘备一向很有雄心大志,但是起事以来一直不顺,没有自己的根据地,四处寄人篱下,十分狼狈。好在他并不灰心,始终积极努力。刘备在刘表麾下暂时安定下来后,就仔细分析自己失利的原因,他得出结论:自己实力不足,虽有关羽和张飞这样的猛将,但缺乏出众的谋士。于是,他决定寻访贤才。
刘备求贤的路并不顺利。襄阳谋士徐庶前来投奔,他很有才干,一到刘备军中就指挥军队打了好几场胜战,夺下了樊城。结果曹操知道了这事,就派人把徐庶的母亲捉去,又伪造徐母的家书,把徐庶骗到了曹操这边。不过徐庶感激刘备的知遇之恩,发誓不会为曹操出谋献策。这也就留下了“身在曹营心在汉”的佳话。徐庶走前,向刘备推荐了更有才华的诸葛亮。正是有了这个神机妙算的南阳卧龙,刘备才成就了一番事业。
为了显示自己的诚意,刘备带着关羽和张飞亲自到诸葛亮隐居的隆中去拜访。恰巧诸葛亮外出未归,刘备只好失望而归。不久,刘备又带着关张二人,冒着风雪二次拜访,不料诸葛亮又外出闲游了。刘备不死心,又要带着关张第三次拜访。关张二人吃两次闭门羹,心中有气,就说诸葛亮也许徒有虚名,未必有真才实学,不愿意再去。张飞性格鲁莽,更是要用绳子把诸葛亮捆来。刘备责备了二人,坚持再请诸葛亮。三人来到诸葛亮家,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不敢惊动,耐心等候,直到诸葛亮醒来,才彼此坐下谈话。诸葛亮才华出众,并不甘心隐居度过一生。他也想以自己的学识,做出一番事业,只是还没有遇到伯乐。诸葛亮见刘备实在是很有诚意,就答应出来全力帮助他。这也为后人留下了“三顾茅庐”的典故,他们的谈话被称为“隆中对”,也流传千载。
三顾茅庐图 明 佚名
有了诸葛亮的相助,刘备的政治生涯开始发生转折。在“隆中对”中,诸葛亮为刘备制订了夺取荆州、益州,三分天下,兴复汉室,成就帝业的计划。
曹操在官渡之战后,统一北方,实力大增,就率兵南下,直取荆州。曹军还没到,刘表就病死了,次子刘琮继位。刘琮软弱无能,听说曹军30万将至,吓得赶紧投降。刘备势单力薄,只好率领部下突围退走。逃走途中,刘备夫人甘氏与幼子阿斗,被曹军重重包围,幸亏猛将赵云死命相护,才得以脱险。曹操占了荆州后,又占领江陵,声势更大,就沿江东下,准备消灭刘备,然后吞并东吴。
刘备势力单薄,为了保全自己,在诸葛亮的建议下,他决定联合东吴一起抗击曹军。东吴孙权也考虑到唇亡齿寒,只有与刘备联合才能保全。于是,孙刘联军,在周瑜和诸葛亮的指挥下,在赤壁火烧曹军船只,然后趁势追击,曹军溃败。曹操带着残兵败将逃回了北方,再也没有实现一统天下的梦想。这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赤壁之战。
赤壁之战后,刘备趁机占领了荆州。接着,就向益州进发。益州主要包括四川一带,不仅地势险要,而且物产丰富。益州牧刘璋也是汉室宗亲,软弱无能,他畏惧曹操,就派手下张松去拜见曹操,可是曹操对张松很冷淡。张松又顺便去拜访了刘备,刘备对他十分热情。于是,张松回去后就在刘璋面前说曹操的坏话,又极力称赞刘备。刘璋降曹的事就没有成功。而刘备站稳荆州后,就带兵攻打益州。由于地势险要,刘备用了三年多的时间,终于逼迫刘璋向他投降。
诸葛亮在“隆中对”里为刘备规划的宏伟蓝图,至此就真正实现了。荆州和益州两州之地被刘备纳入囊中后,他就有实力去与曹操、孙权分庭抗礼。自公元184年涿县起兵,到现在整整30年,54岁的刘备终于完成了三分天下的大业。
成都称帝 白帝托孤
刘备艰难地夺取了益州,不过接下来他打了一场胜战。由于汉中地势险要,是巴蜀的咽喉要道。刘备占领了益州,就想进一步夺取汉中。不想曹操动作快,派夏侯渊、张郃、徐晃等人镇守汉中。公元219年,蜀魏为争夺汉中,在这里发生了起决定性作用的著名战役——定军山之战,蜀汉老将黄忠刀劈夏侯渊于定军山下,挫败了曹魏之锐气,使蜀汉夺取了汉中。刘备乘胜把附近的几个郡也拿到手。公元219年秋天,凭借雄厚的基础,59岁的刘备在手下的拥戴下,做了汉中王。
刘备当了汉中王,他的事业达到了顶峰。不过,他的势力日益强大,引起孙权的不满,双方关系开始恶化,争夺的焦点集中在荆州。荆州本是赤壁之战后,孙权借给刘备牵制曹操的。在刘备占领益州后的第二年,孙权就要讨回荆州。刘备自然不肯,就找借口拖延。这就是后人常言“刘备借荆州,一借永不还”的典故。孙权要不回荆州,恼怒之下,就伺机要对刘备开战。公元219年,刘备与曹操在汉中交战时,关羽以荆州为基地,也出兵进攻曹军镇守的襄阳和樊城。关羽“水淹七军”,擒于禁,斩庞德,败曹仁,令曹军闻风丧胆。曹操派人联合孙权,孙权觉得夺回荆州的机会来了,就与曹操共击关羽。关羽因为屡屡得胜,有些骄傲,战略不当,结果被魏吴两军击败杀死。关羽一向骁勇,威名赫赫,他兵败被杀的消息传到蜀汉,全国震惊。刘备万分悲痛,愤而决定攻打东吴,夺回荆州,为关羽报仇。
这时,曹操突然病死,他的儿子曹丕继位为魏王。没过多久,曹丕就篡汉称帝了。接着又有谣传,说汉献帝已经被害死。刘备是汉室子孙,一向以兴复汉室为己任。于是,蜀汉章武元年(公元221年),在诸葛亮等人的拥护下,61岁的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为汉,即后人所称的蜀汉。刘备就是蜀汉昭烈帝,他封诸葛亮为丞相。
因为荆州失守,刘备以后想进中原就只有汉中一条路,十分被动,所以他一称帝,就立刻起兵伐吴,其实此时刘备的实力根本不足以与魏、吴抗衡。大将赵云等人纷纷劝阻,可刘备一意孤行。刘备让诸葛亮留在成都辅佐儿子刘禅处理朝政,然后下令调集全国的人马准备出兵。他派人通知了车骑将军张飞率兵到江州与他会师。可因为张飞性格粗暴,经常打骂部下,将士都对他十分不满,结果他刚到江州就被手下张达、范疆暗杀了。这样,刘备还没出兵,就损失了一员大将。
刘备举全国之力讨伐东吴,来势汹汹,很快就兵临秭归。蜀军击败吴军,拿下秭归,打开了通向东吴的门户。公元222年,刘备率蜀军沿江而下,继续攻吴。孙权见刘备声势浩大,就派人求和,却遭到了刘备的拒绝。这年六月,两军相持在猇亭(今湖北宜昌)。因为天气炎热,刘备就下令蜀军在山林茂盛处安营,又下令各营结成连营,以防吴军各个击破。其实刘备对军事并不太懂,身边也缺少将才,他犯了兵家的大忌。各营在山林中相连,天气又热,若用火攻,将无处可逃。吴将陆逊很有眼光,早就看准了这一点。两军相持已久,趁着蜀军懈怠,陆逊指挥吴军火烧连营。蜀军惨败,刘备带着残兵逃到白帝城。
猇亭惨败使得蜀军元气大伤,刘备难以承受这个沉重的打击,在白帝城一病不起。章武三年(公元223年)四月,刘备病情严重,他急召太子刘禅与丞相诸葛亮到白帝城。太子无能,刘备担心他无法继承大业;丞相诸葛亮才华盖世,刘备也担心他不够忠诚。于是,刘备嘱托诸葛亮:“你才华盖世,胜过曹丕十倍,必能定国安邦,成就大业。若太子可以辅佐,你就辅佐他;若他无能,你就代他自立吧!”诸葛亮听了这话,立即拜倒在地,哭着说:“臣一定辅佐太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刘备安排好了身后事,大限已至。
刘备称帝2年,享年63岁。他在乱世中创立了蜀汉基业,他的宏图伟志为人敬仰,他善于用人也为后人所称道。
蜀汉后主刘禅
蜀汉后主名叫刘禅,是汉昭烈帝刘备的长子,蜀汉王朝的第二位皇帝。公元223年,刘备在白帝城病死,17岁的刘禅继位为帝,改元建兴。
刘禅,小名阿斗,是刘备的夫人甘氏之子。当年刘备依附刘表,后来曹军来犯,刘备败走。甘夫人和阿斗被大军包围,幸亏有猛将赵云相护,才逃得性命。当赵云抱着襁褓中的阿斗递给刘备时,刘备把他摔在地上说:“为了你这孺子,差点损我一员大将!”一句话让赵云感动得肝脑涂地,更是一生对刘备忠心耿耿。刘备虽然会用人,但却没有培养出一个出色的儿子。刘禅才能平庸,实在不是做大事的料。不过刘备临终前还是把帝位传给了他,并任诸葛亮为丞相,辅佐刘禅。
刘禅继位后,也很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没什么大才,就只管些礼仪之类的小事,军国大事都由诸葛亮决定。他曾说:“政由葛氏,祭则寡人。”诸葛亮对刘备的知遇之恩十分感激,加上刘备临终托孤的一番话,他对蜀汉更是忠贞。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让他发挥得淋漓尽致。
诸葛亮对刘禅很尊重,但是对他的保护却实在是过度,这也导致了刘禅缺少锻炼,根本没有执政能力。诸葛亮天赋过人,才华盖世,作为丞相,对朝中政事处理得游刃有余。同时,他又以长者的身份教导刘禅,让刘禅读书习武,掌握治国本领。刘禅其实并不愚钝,但诸葛亮自己才高,眼光也高,苛求完美,所以对刘禅的能力总是不放心。于是诸葛亮把持朝政,虽然他的确没有篡位的野心,但朝中事,无论大小,他都亲力亲为,没给刘禅一点亲政的机会。诸葛亮确实很有能力,他勤于内政,发展生产,经济很快就兴盛起来,从而赢得了蜀地人民对蜀汉政权的拥护。在对外上,他仍然坚持联吴抗曹,他派邓芝出使东吴,说服孙权与曹魏断交,蜀吴重新修好。蜀国内外安定,经济很快恢复了。
建兴三年(公元225年),诸葛亮见蜀汉经济好转,就开始率军亲征,去平定南中的叛乱。南中少数民族首领孟获,勇猛过人,在当地很有威信。诸葛亮觉得武力征服不是长久之计,要使他们内心臣服才是根本。于是,诸葛亮七次擒获孟获,又七次放了他,终于降服了他。从此,南中政治稳定,经济也快速发展起来。诸葛亮还从少数民族中选拔勇士,组成了一支精锐部队,号称“飞军”。
公元227年,刘禅已经21岁了,依然没有掌权。而丞相诸葛亮在修缮内政,治理周边之后,就准备北伐曹魏,进军中原。临行前,他还是对刘禅亲政不放心,他把朝中各级官员都安排妥当后,还向刘禅进了一道奏章,劝诫刘禅要亲贤臣,远小人,励精图治。这封奏章就是流传千古的《出师表》。用心虽好,但也可以看出诸葛亮对刘禅根本不放权。
诸葛亮凡事亲力亲为的做法,导致内政上刘禅无能,也导致军中没有将才。关羽、张飞死后,蜀军中就再也没有成长起来一位能征惯战的大将。蜀军北伐时,魏国皇帝是曹丕的儿子曹叡,他派遣大将军司马懿和张郃西上拦截蜀军。司马懿和张郃都是智勇双全的名将,蜀军遇上了这样的劲敌,诸葛亮自然不敢掉以轻心,可惜他偏偏用人失误,将军事重地街亭交给徒有虚名的马谡把守。结果街亭失守,蜀军北伐被阻,被迫退回汉中。诸葛亮非常自责,上书刘禅请求处分。刘禅安慰他“胜败乃兵家常事”,最终诸葛亮自贬三级,代理丞相。不久后,刘禅又恢复了他的丞相一职。
后主刘禅像
公元234年,诸葛亮联合东吴,再次北伐。这年四月,诸葛亮兵出斜谷,到了渭水南岸的五丈原(今陕西岐山县境内),与司马懿大军对峙。诸葛亮设计火烧魏军,可惜竟然天降大雨,计划最终失败。诸葛亮摇头叹息:“天不佑汉!”东吴军队出师也不利,损兵折将后,吴军撤退回国。诸葛亮再次攻魏,可司马懿据险不出,诸葛亮无计可施。由于常年劳累,思虑过度,诸葛亮最终病死在五丈原。临终前,他安排蒋琬接替丞相之位,并把退兵的事情也安排妥当。最终蜀军得以全军顺利退回成都。为了表彰诸葛亮的功绩,刘禅敕封他为忠武侯,葬在定军山。
诸葛亮死了,刘禅还是没有亲政。接替丞相之职的蒋琬也很能干,把国事处理得井井有条,但他管不了刘禅。没有人再约束自己,刘禅很快就过起了歌舞享乐的日子。蜀汉延熙九年(公元246年)冬,蒋琬也因积劳成疾病终。40岁的刘禅终于亲政,不过多年的养尊处优生活,使得他把兴趣放在享乐上,对国事并不上心。辅佐他的大将军费祎也很能干,想积蓄力量,再次北伐,可惜很快就被假投降的魏将刺杀了。费祎死了,继任的姜维也是个人才。可惜他几次北伐,都没有成功,反而白白损耗了国力。公元263年,魏军兵分三路伐蜀,蜀将姜维镇守天险剑阁,不料魏国大将邓艾避开剑阁,绕道直取成都。后主刘禅不战而降,蜀汉正式灭亡。
——沈伯俊
刘禅投降时,魏国政权实际上已经转到了司马昭的手中。司马昭封刘禅为安乐公。一次,他设宴招待刘禅和一些蜀国旧臣。席间司马昭故意安排了蜀地的歌舞,看得许多老臣暗暗垂泪,而刘禅却看得津津有味。司马昭就问他:“你想不想念蜀地家乡?”刘禅答道:“在这里过得很快乐,不想蜀地。”这就是成语“乐不思蜀”的由来。司马昭见他成不了气候,也就容留他活了下来。
公元271年,刘禅病终,享年65岁。他在位40年,没有什么作为,他把蜀汉送上了亡国之路。投降后又过了近十年形似囚徒的生活,也许正是他“乐不思蜀”,才得以苟活性命。
吴大帝孙权
孙权,三国时吴国的开国皇帝。他承袭兄长之职上位,礼贤下士,从谏如流,处事果断,精明能干,最终开创了吴国的霸业,成为三国时期与曹操、刘备抗衡的枭雄,促使三国鼎立的局面最终形成。
少年英年 秉承兄志
孙权,字仲谋,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人,是长沙太守孙坚的次子。孙权10岁时,父亲孙坚为帮袁术抢夺荆州战死。孙权就随兄长孙策去投奔袁术,从此,正式开始了军营生活。孙氏兄弟带着人马征战南北,很快成为江南最大的豪强。
孙权虽然年幼从军,但他聪慧有谋,而且性情豪爽,襟怀坦荡,好养侠士,很快就有了一定的声望,甚至赶上了他的父兄。孙策出兵江东时,年仅14岁的孙权为他出谋划策,立下卓绝的战功。孙策很赏识弟弟的才干,就委任他为阳羡(今江苏宜兴一带)县长。这一年,孙权才15岁。
公元200年,曹操与袁绍打仗,孙策想出兵偷袭许昌,结果还未出兵,就被吴郡太守许贡手下的门人刺伤而死,年仅26岁。临终前,孙策把官印授予孙权,希望他带领江东将士,与天下英雄一争高下,并嘱咐部下支持孙权。这样,年仅19岁的孙权就挑起了统辖江东的重任。
孙策新丧,江东形势不稳。孙权年少,势力孤单,内忧外患,困难重重。幸亏孙策为他留下了两个得力助手:张昭和周瑜。当时许多江东豪杰见没了孙策,对年轻的孙权并不放在眼里了,他们有的徘徊观望,有的想另投新主。关键时刻,周瑜从巴丘率兵前来,稳住了军心。接着周瑜又和张昭一起,说服群臣团结起来,共同拥护孙权。江东的人心这才逐渐安定下来。孙权在二人的帮助下,终于度过了最艰难的时期。
形势一稳定,孙权就开始集中精力发展江东。他以师傅之礼待功勋老臣张昭,并把内政交给张昭打理。张昭注重对百姓施行仁政,他减轻赋税、徭役,鼓励发展生产,促进贸易往来,在他的治理下,江东经济很快就繁荣起来。孙权又把军事交给周瑜全权负责。周瑜招募兵士,扩大队伍,更新武器装备,又重点训练水军,使孙权的军事力量也很快增强了。孙权对两位大员委以重任,他自己也没闲着,就专门抓招揽人才之事。他招纳名流,礼贤下士,许多文武人才都投奔江东。三国名士鲁肃,诸葛亮之兄诸葛瑾等投身到孙权的麾下。
孙权有了这些人力物力储备,就开始征伐不服自己统治的人。庐江太守李术不愿听从他的统领,于是孙权带兵讨伐李术,最后李术兵败被杀。在孙氏家族内部,孙权的叔伯哥哥孙辅想夺权,就写信给曹操,邀他一起对付孙权,不料送信的人把信给了孙权。孙权不动声色,把孙辅的心腹杀个干净,又把他赶到东部监管起来。经过这样一番努力,孙权的统治终于稳固了。
孙权站稳了脚,就开始考虑图谋霸业的事。谋士鲁肃为他规划了兴国的步骤:第一步是稳定后方,第二步是剿灭盘踞江东的军阀黄祖,第三步是讨伐驻守荆州的刘表,将长江流域全部占领,这样,就可以称帝以图天下了。孙权很认同鲁肃的建议,就决定照此行事。孙权还任命鲁肃与周瑜一起统帅军队,鲁肃就成了他的第三大得力助手。
孙权治理江东几年,辖内已经比较稳定,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26岁的孙权开始进行他宏伟蓝图的第二步:讨伐黄祖。黄祖时任江夏太守,占据长江上游。孙权以大将吕蒙为先锋,杀了黄祖部下都督陈就,最终黄祖兵败溃逃,吴军占领夏口(今武汉市)。从此江东浑然一体,都成了孙权的领地。
火烧赤壁 三国鼎立
孙权两步都走得很顺利,就想进一步夺取荆州,谁知被曹操抢先了一步。曹操不愿看着孙权坐大,成为自己的劲敌,就趁着他攻打黄祖时,进兵荆州。此时刘表刚病死,其子刘琮继位,懦弱无能,一听曹军兵临城下,就吓得赶紧投降。曹操很轻松地拿下了荆州,继续进军,攻打刘备和孙权。
此时刘备势力弱小,根本不堪一击,孙权的实力同样也无法与曹操抗衡。刘备听从诸葛亮联吴抗曹的建议,派他出使东吴商谈联合之事。曹操老奸巨猾,派人给孙权送来书信,威胁说自己80万大军即刻就要讨伐吴军,吓得东吴群臣失色。朝堂之上,主张联刘抗曹的和投降曹操的两派各持己见,争论激烈。最后,孙权还是听从鲁肃的建议,决定与刘备联合,抗击曹操。
大帝孙权像
蜀军有神机妙算的诸葛亮统筹,吴军有智谋过人的周瑜统帅,双方的合作很顺利。他们冷静分析:第一,曹军号称80万,其实是夸大其词,至多也就十五六万;第二,曹军远来,肯定疲惫不堪,士气不高;第三,曹操降服了刘表手下人马,但这些人心中并不臣服,曹军人心不齐;第四曹军大多是北方人,不习水战,而江东乃水泽之地,地理上也处于劣势。而己方兵虽少,但兵精心齐,又占有地理上的优势,可以一战。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军与孙刘联军在赤壁对峙。由于曹军不习水战,所以曹操命部下用铁链将战船相连,战船排排成组,气势恢弘。这样也正好给了孙刘联军一个用火攻的大好机会。十二月,孙刘联军在赤壁火烧曹军,曹军船只相连,无法调度,烧死淹死不计其数,曹军惨败溃逃。这就是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赤壁之战。
赤壁之战后,曹军元气大伤,孙权和刘备的实力都大大增强了。荆州被刘备趁机占有,不过刘备实力不如孙权,就谎称暂借,以后归还。孙权想夺取荆州,但刚经过大战,实在不宜再起干戈,并且孙权也想利用刘备来牵制曹操。荆州之事就这样耽搁了下来。战后曹军实力削弱,不敢轻易来犯。孙权于是乘胜扩展地盘,用一年多的时间把势力拓展到交州(今广州)一带。孙权把都城从柴桑(今江西九江)迁到秣陵(今南京),用石头建城,并改名为建业。刘备也趁机攻取了荆州附近大部分地区,并把治所迁移到江陵。孙、刘、曹,三分天下开始形成,三国逐鹿中原的大幕也渐渐拉开了。
如愿称帝 昏聩误国
魏、蜀、吴三足鼎立,为了各自的利益,他们相互间既联合又征战。孙权实力不断增强,他夺回荆州的计划也从没放弃。他多次催促刘备归还荆州,可刘备百般托词,就是不还。孙、刘于是反目。公元219年,恢复元气的曹操又与刘备在汉中打起来。驻守荆州的关羽出兵袭击襄阳和樊城,他水淹七军,大获全胜。曹操于是又与东吴联合,抗击蜀军。孙权早想夺回荆州,就与曹操夹击蜀军。他派大将吕蒙统兵攻打荆州,驻守荆州的关羽孤立无援,又十分轻敌,结果兵败被杀。于是孙权顺利地夺回了荆州。孙权夺荆州,杀关羽,使得蜀汉震惊。刘备更是决定举全国之力,要夺回荆州,为关羽报仇。此时曹操已经病死,其子曹丕继位,并篡汉自立称帝。孙权就向曹丕称臣,与曹魏进一步拉好关系,好全力对付刘备。刘备在成都称帝后,于公元222年,率军亲征,讨伐东吴。孙权派陆逊为将,率兵迎战。两军在猇亭(今湖北宜昌)相持。刘备不懂军事,在六月酷暑时节,命令蜀军在山地丛林中安营,并连成一片。陆逊乘机火烧蜀军,刘备败逃到白帝城,并且病死在那里。
解决了刘备这个威胁,孙权并不敢掉以轻心。猇亭之战后,孙、刘实力都削弱了,孙权最担心的还是北方的曹魏。于是,他仍然低调行事,一面对曹魏俯首称臣,一面与蜀汉积极搞好关系。不过,他对曹魏低头只是暂时的,曹丕让他把儿子送到魏国为质,他就没答应,可见他雄心未泯,只是暗中积聚力量而已。等到局势稳定下来,孙权就正式与曹魏反目了。公元229年,孙权正式称帝,国号为吴,改元黄龙,历史上称他为吴大帝。
——白寿彝《中国通史》
孙权少年得志,一生兢兢业业,英明果断,可当了皇帝,就开始昏庸起来了。孙权称帝时47岁,人都暮年,脾气大变。他变得好大喜功,宠信小人,猜忌忠臣,做事情也独断专行,与以前的雄姿英发相比,简直判若两人。
为了监视朝廷官员,孙权还在东吴嘉禾三年(公元234年)专设了校事、察战两职。这样一来,贤臣们更加与皇帝疏远了。很快,孙权的身边就剩下一群谄媚逢迎的小人,朝政也日益腐败。孙权对自己的儿子也不放心,在太子孙登病逝后的9年时间里,第二任太子孙和被废黜,他的四子孙霸被处死,最后幼子孙亮被立为太子。孙权几废太子,对吴国的政权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也为后来吴国灭亡埋下了祸根。
东吴太元元年(公元251年)冬,孙权到南郊祭天地后就中风了,从此病势日渐沉重。第二年四月,孙权病终,时年71岁,谥号“大皇帝”,庙号“太祖”。他称帝后在位23年,开创了吴国大业,一生既为枭雄,又为昏君,不过后人对他褒扬的还是占多数。
吴会稽王孙亮
孙亮,字子明,是东吴大帝孙权的第七子,东吴第二位皇帝。他幼年即位,聪明伶俐,然而朝政由权臣把持,他有心除奸,却因盲目冲动,反被奸臣所害,英年早逝,令人惋惜。
孙亮生于公元243年,是孙权最小的儿子。孙权有7子3女,孙亮是他62岁时所生,老来得子,加上孙亮从小就聪明,所以孙权对他特别宠爱。东吴赤乌十三年(公元250年),孙权正式立8岁的孙亮为太子,全氏女为太子妃。两年后,孙权病死,孙亮就即位称帝了。孙亮10岁就当了皇帝,自然不能亲政,由中书令孙弘和诸葛恪共同辅佐。孙弘与诸葛恪素来不合,孙弘就想趁孙权刚驾崩的机会除掉诸葛恪。侍中孙峻发现了他的计谋,就偷偷告诉诸葛恪。结果诸葛恪先下手为强,杀了他。诸葛恪乃是当年与鲁肃一起投奔孙权的诸葛瑾之子,是蜀汉名相诸葛亮的侄子,不过他可不像自己的父亲和叔叔,而是一个奸诈的政客。他杀了孙弘后,就以大将军兼太师太傅的身份,总领吴国的军政大权。诸葛恪是名门之后,还是很有才干的。孙权曾设校事、察战两职来监察百官,这项措施很失人心。诸葛恪上任初始,就将此废除了,由此赢得了众多大臣的拥戴。他宽仁治国,赦免逃犯,免除关税,事事关注民众,很快就赢得了人心,有了声望。诸葛恪把国内的事情理顺了,就想在军中树威。东吴新帝登基,朝政不稳,加上国力有限,朝中大臣都反对用兵,可诸葛恪一意孤行,发兵20万讨伐魏国。劳师动众,自然失了民心。结果出师不利,被魏国打败后灰溜溜地回来了。他回国后不仅不反省自身,还埋怨朝廷不支持自己。由此诸葛恪引起了朝臣的普遍不满。
皇帝孙亮虽然年幼,却很懂事,他不甘心做傀儡皇帝,就想除掉诸葛恪。武卫将军孙峻曾在孙弘要杀诸葛恪时,为之通风报信,可是后来诸葛恪并没有感激,反而轻视侮辱。孙峻一直怀恨在心,见小皇帝想除掉诸葛恪,就主动与他合谋。公元253年十月的一天,孙亮与孙峻筹备好一切,就请诸葛恪赴宴。宴席之上,孙峻早已埋伏好的军士趁机杀了诸葛恪。后来孙峻还诛灭了诸葛恪的三族。
诸葛恪死了,孙峻做了太尉,朝政大权也转到了他手中。小皇帝孙亮还是无权。孙峻品行低劣,还比不上诸葛恪。他生活淫乱,不仅奸污宫女,还与全公主私通,名声极坏。他还滥用刑罚,杀害忠良,引得朝中群臣激愤。不过还没等到众人讨伐,孙峻就病死了,他的堂弟孙承袭职位,继续专权。
孙亮除掉了诸葛恪,又来了孙峻;孙峻死了,又有孙他见依靠外力根本不行,就只好靠自己。他从官家子弟中挑选了3000人作为自己的亲卫军,并选拔出才能出众的作为统帅,日日加紧训练。
孙亮不仅有胆识,而且很有判断力。有一天,他走出西苑,正吃着生梅,就派宦官去宫中的仓库取蜂蜜来浸渍梅子,可取来的蜂蜜中竟然发现有老鼠屎。孙亮没有发怒,而是把管仓库的官吏与取蜂蜜的宦官叫到一起询问。他先问管仓库的:“宦官有没有从你这要过蜂蜜?”官吏回答说:“他曾经要过,但宫中的东西,我实在不敢给他。”宦官大呼冤枉,左右的人也请求交给监狱官来查此事。孙亮说:“这个很容易弄清楚。”他命人剖开老鼠屎,发现里面是干燥的。孙亮说:“老鼠屎如果在蜜中很久了,里面一定湿透;现在里面还是干的,一定是宦官后来加入的。”宦官只好认罪。
——晋·陈寿《三国志》
皇帝聪慧过人,让大臣们很高兴,不过孙可就不放心了。他眼见孙亮小小年纪就开始自己训练军队,这样下去一定会威胁自己的地位。于是,就决定除掉这个聪明早熟的小皇帝。其时,孙亮也在谋划铲除孙之事。东吴太平三年(公元258年)九月,孙亮召集了岳父全尚、姐姐全公主和将军刘丞等进宫商议除孙之事。可惜这些人都懦弱无能,根本不敢行事。孙亮既恼怒又无奈,只好自己想办法。可是全尚之妻孙氏乃是孙的堂姐,她偷偷向孙告密。孙突然出击,孙亮措手不及,加上人少力单,最终失败收场。
孙亮事败,被废了帝号,贬为会稽王。孙亮的六哥孙休做了皇帝,孙亮被押赴封地会稽(今浙江绍兴)。东吴永安三年(公元260年)秋,受尽屈辱的孙亮自杀而死,死时年仅18岁。孙亮10岁为帝,在位6年,短短一生,始终在与权臣斗争,实在可怜可敬。
吴景帝孙休
景帝孙休,字子烈,是孙权的第六个儿子,孙亮的哥哥。孙亮被废,孙迎立孙休即位。孙休在位期间,几乎没有做过什么与国计民生相干的事情,他的主要精力都放在权臣斗争上。
孙休从小聪明机智,喜欢读书,中书郎射慈、郎中盛冲都曾教导他多年,所以孙休的学识很不错。东吴太元二年(公元252年),17岁的孙休受封为琅邪王,封地在虎林(今安徽马鞍山一带)。孙休即位十分偶然。孙权有7个儿子,孙休是第6子,在他前面有5个哥哥争夺太子之位,哪里轮得到他。但是大哥太子孙登早死,后来又有几个兄弟在争夺诸君之位中败落,皇位居然落到最小的弟弟孙亮手里。孙亮10岁称帝,朝政被诸葛恪把持。诸葛恪为了专权,担心孙氏诸王占据长江沿岸各军事重地会给自己带来威胁,就把他们都遣到外地。孙休从原封地虎林迁到丹阳郡(今安徽宣城一带)。看到孙休势弱,丹阳郡的太守李衡也欺负他,找他的麻烦。孙休在丹阳郡待不下去了,朝中又没有人会为自己说话,只好上书请求迁到别处。于是孙亮就下诏让他迁到会稽郡。
孙休本以为自己就这样了此余生,没想到时来运转。公元258年九月,孙发动政变,废黜了皇帝孙亮,将之贬为会稽王,然后迎立孙休为帝。孙休被迎为皇帝时已经24岁,他为人精明,自然不会一时冲动,被皇冠砸昏了头。孙休做事很谨慎,孙派宗室子弟孙楷和中书郎董朝去会稽迎接他。孙休推辞再三,就是不肯痛快答应。后来勉强答应了,启程入京,一路上又走走停停,暗中派人前去打探消息。直到打听清楚了,才到建业即位。孙立他为帝的本意就是想自己专权,孙休做傀儡皇帝。于是,为了酬谢孙等人的拥立之功,孙休下诏大将军孙领丞相之职,兼任荆州牧,孙氏子弟孙恩、孙据等也都官居要职。这样,孙一家5人封侯,军国大事都由孙等人处理。
孙休心里很清楚自己的处境,他也不甘心做个摆设,就谋划要除掉孙。一次,孙向孙休献上美酒,可孙休怕他暗中使坏,竟然拒绝接受,这让孙很失颜面。孙气恼地带着酒,到左将军张布家大发牢骚,说自己费尽苦心把孙休拥上皇位,现在这小子却忘恩负义,还看不起自己,最后他还扬言要废了孙休。孙醉酒回家后,张布就火速入宫,把孙的话告诉了孙休。孙休吓得要死,不过他还是先感恩戴德,稳住张布。然后,孙休就加紧筹备杀孙之事。
孙休在表面上对孙一如既往的厚待,经常对他表彰和赏赐。有人检举孙谋反,孙休为了进一步麻痹他,把检举之人交给他处理。孙担心有人对自己不利,心中不安,就请求外调到武昌驻守。孙休不想打草惊蛇,就痛快地答应了,还允许孙带走大批军用物资和一万多精兵。孙以为孙休仍然相信自己,也就放松了警惕。到了武昌,孙先全力整治军备,精兵粮草都准备好,就等找机会谋反。孙自认为筹备充分,就放心开始花天酒地地享受起来。
孙休一直密切注视着孙的动向,见他放松戒备,觉得自己铲除他的机会来了。公元258年腊月,孙回到京城,准备在家过年,突然皇上派人请他赴宴。孙虽然对孙休警惕不高,但也不大放心,就称病不去。可宫使请了好几次,孙无法,只好答应。不过临去前还嘱咐府吏过一个时辰就在花园纵火,这样自己好借故早早回来。孙进宫赴宴,与孙休闲话一会,见没有什么异样,就放心了一点。正好此时侍卫来报府中起火。孙立刻起身告辞。埋伏在周围的张布、丁奉等人立刻率兵闯入,诛杀孙。孙休接着又杀了孙的众多心腹,并诛灭了孙三族。孙休觉得还不解恨,又把孙已死堂兄孙峻的棺材挖出来打开,把以前封授的官印取出,又砍碎棺材才罢休。
孙休收回大权后,就厚赏了功臣张布、丁奉等人,张丁二人权势一涨,很快就飞扬跋扈,做了不少为非作歹的事。孙休虽然重用佞臣,但他也颁布了一些缓和社会矛盾的措施。他鼓励发展农业生产,减轻赋税徭役,整顿吏治。同时,孙休本是勤奋好学之人,他十分重视教育,推广教化。在对外策略上,孙休也曾试图先统一南方再北伐,他趁着蜀中无主,出兵巴蜀,结果屡战屡败,白白损耗了国力。不过虽然孙休有心治国,也采取了一些措施,但东吴国力此时已经衰退,社会矛盾尖锐,而他自己也不愿尽心劳力,见难有成效,就灰心丧气,什么也不做了,所以最终并没有取得什么成绩。
东吴永安七年(公元264年),孙休突发疾病,很快就不治身亡。临终前,他命丞相濮阳兴辅佐年幼的太子。孙休在位6年,终年30岁。短短帝王生涯,他把聪明才智都放到与权臣相争上,而国事内政却毫无建树,令人惋惜。
——晋·陈寿《三国志》